材料1:内联升,创建于公元1853年,“内”指宫廷大内,“联升”寓意穿上本店制作的靴鞋可以官运亨通、连升三级。内联升最早的产品是朝靴,服务的群体是文武百官,还编撰了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叫作《履中备载》,这也是中国商业历史上的第一部顾客档案。辛亥革命后,内联升沿用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推出其他款式的千层底布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联升先后获评“中国布鞋第一家”“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示范性基地”等荣誉。
老字号能够延续百年、屹立不倒,最根本的就是品质与传承。内联升的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是中国鞋文化的代表之一。为了使这项民间手工艺的精华技艺发扬光大,内联升十几代人投入了大量时间和心血。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一直沿用传统手工制作方式,制作工艺严格、精细、独特并且工序复杂繁多。大的工序30多道,总工序上百道,每道工序都有明确严格、一丝不苟的要求,讲究尺寸、手法、力度,要求干净、利落、准确,这就决定了制作一双鞋往往要花上四五天工夫。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最早的传承方式是父传子、师传徒的模式,由师傅带学徒,通过口传心授,将自己的制作技巧、经验、窍门教授给徒弟,徒弟通过理解、揣摩,在实践中继承老师傅的技艺,旧时学徒通常需要三年零一节才能出师。随着内联升变为国营企业,传承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由技艺高超的老技师带领年轻的新技师按照标准和规定进行学习。由此,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自1853年创立起,经过十几代人的传承,最终由师传徒模式变为企业传承,由企业负责保护、传承、宣传、推广。
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守护了中国人的双脚。随着现代应用场景和审美喜好的变化,人们对于布鞋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内联升提出了品牌时尚化转型战略,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时尚创新为引领,探索未来发展。创新设计,助力品牌转型。内联升与国际知名的设计院校——法国ESMOD高等时装设计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将新技术和新材料应用到布鞋设计当中,提升产品的功能性。积极引入知名时装设计院校毕业的年轻设计师,将现代时尚设计理念和流行元素,融入到产品设计当中,提升产品的时尚性。跨界联名,拓展用户群体。2016年,内联升与故宫淘宝合作了第一个文创系列——探花,短短一周时间就众筹到了500余双,找到了打开年轻人市场的正确方式;2016年,与动漫电影《大鱼海棠》合作,推出系列女款布鞋,两周时间售出1600余双;2018年,与热门网剧《如懿传》合作,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将布鞋作为日常穿搭。近年来,内联升抓住汉服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利用品牌优势进军汉服鞋市场,引发了广大同袍的关注。此外,内联升与《迪士尼》《愤怒的小鸟》《王者荣耀》《BAPE》等国内外知名IP开展合作,拓展了更加丰富的设计元素,吸引了更多用户群体。深耕线上,应对疫情挑战。内联升积极利用互联网工具开展电子商务,2020年电商营收就占到销售总额的50%以上。为应对疫情期间门店客流大幅减少的挑战,2020年2月,内联升设立直播团队上线营业,把门店导购培养成为主播,赋予线下门店更多新的功能。两年来,完成各类直播超过2000场次,直播销售已经占到分店营收30%以上。同时,利用公众号、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开展线上引流,摆脱了传统坐商的被动局面。
160多年前,内联升代表了当时的潮流时尚,但是现在,布鞋却成为一个小众品类。2013年,内联升在创建160周年之际,提出了“从朝靴到潮鞋”,通过创新实现“减龄”,让产品和品牌回归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2018年,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开设了老字号第一家潮鞋快闪店,日接待客流超过2万人次,造成巨大轰动。内联升顺势推出副线潮流品牌——大内联升,由3位80后非遗传承人作为技术担当,与国内知名的潮流艺术家、文身师、潮牌进行合作,通过明星效应实现话语权重塑。积极打卡国内外各大时装周,北京时装周、上海时装周和伦敦时装周都有内联升与各大知名设计师联合发布的新品。
作为一家拥有169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内联升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内联升将用好内联升品牌和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的平台,让更多中外优秀设计师参与其中,连接万物、形成众创,使这项传承千年的手工技艺得以活化,打造和引领中国人自己的街头潮流文化。
材料2:上海“巨富长”(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街区,历史文脉丰沛 、商业业态丰富,“松弛感”满满,前来“打卡”的游客特别多。这里也是居民集聚区,不少沿街小店背后仅隔两三米就是居民家。街面上人流过于聚集,一度影响到居民生活,一些不文明现象也给小店经营带来困扰。
街区是一座城市的肌理与脉络,也是基层治理的前沿和窗口。街区烟火气如何兼顾文明、安全和卫生?南京西路街道探索将街区党组织建设与实体化运作的街区管理站有机融合,形成了“党建引领、全域联动、多元共治”的网红街区治理“南西模式”。
在游客眼中,“巨富长”的松弛感或许是这样的:梧桐树下,沿街小店富有情调,居民区具有烟火气,特别到了晚上,酒吧开始营业,买了酒、站在路边喝,三五成群,谈天说地……
但对住在小店背后的居民来说,这份“松弛感”却是另一番面貌。居民俞慧庆从小住在长乐路上,他家在沿街小店的背后。“街面上的声音很大,吵吵闹闹,噪音常常持续到凌晨两三点。”俞慧庆一家人都睡不好。晚上,他也不敢出门散步,“高峰时,街面上都是人,插不进脚”。
人员集聚带来了环境的脏乱。周边有公共厕所,但一些游客还是会在隐蔽处随地“方便”。
长乐路586号的居民饱受苦楚。一扇老式封闭式铁门因位置隐秘,常常被一些游客“光顾”。门口的尿渍和臭味长久不散,铁门已被严重腐蚀,居民路过要捂着鼻子走。居民想过办法,在铁门上张贴醒目的“禁止小便”牌子;但无济于事。实际上,路口约200米的襄阳北路上,就设有一座移动公厕……
每当节假日,各种乱象有增无减。“随着人流量的增大,‘巨富长’区域的12345投诉单数量激增。”一位街道干部说。
居民与沿街小店的矛盾很大,但一些小店主也很冤枉:对消费者规劝过、引导过,但“人家不听”;可小店生意又不能不做……
一个街区矛盾总是涉及多个部门,街区管理时常出现“看得见的管不着”与“管得着的看不见”并存。“单兵作战”可能造成整体管理质效减弱,复杂问题亟须多行政力量合力治理。
今年3月,南京西路街道成立了“巨富长街区管理站”,以实体站的形式打破条块限制,街道管理办、平安办、综合执法队、街道城运中心各抽调一名工作人员在现场联合办公,开展每周街区议事会、双周重点研判会,理顺街区“点单”、部门“派单”、阵地“接单”制度,通过“流程再造”,实现“小事解决在街区、大事解决在网格、难事解决在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