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近日,民政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智慧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和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统筹规划、需求导向、安全发展,集约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让社区更加和谐有序、服务更有温度,不断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深度解读
★十四五规划相关要求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
一是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推进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加大开放共享和应用力度。推进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智慧图书馆等,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务机构对接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加强智慧法院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提供服务模式和产品。
二是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全面提高运行效率和宜居度。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等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
三是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推动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智能小区等服务。丰富数字生活体验,发展数字家庭。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
★《关于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意见》出台背景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强调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方便群众办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等,都对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重要论述和中央决策部署精神,认真总结梳理近年来各地探索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行之有效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民政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印发的《意见》,对于指导各地深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集约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服务智慧化、智能化水平,让社区更加和谐有序、服务更有温度,不断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智慧社区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智慧社区建设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拓展应用服务场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三是坚持统筹规划。强化系统观念,整合现有资源,推动系统集成、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打破信息壁垒,为基层赋能减负。四是坚持需求导向。立足社区资源禀赋和居民需求,强化系统建设的实用性、前瞻性和可扩展性,突出以城带乡、急用先行、梯次推进、迭代更新。五是坚持安全发展。加强智慧社区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依法保护居民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建设目标
到2025年,基本构建起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初步打造成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社区,社区治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方便群众办事。
★重点任务
一是集约建设智慧社区平台,要求充分依托已有平台,因地制宜推进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推动部署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与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联网对接或向其迁移集成。二是拓展智慧社区治理场景,要求依托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健全民情反馈、风险研判、应急响应、舆情应对机制,提升社区全周期管理水平。三是构筑社区数字生活新图景,要求依托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创新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动就业、健康、卫生、医疗、救助、养老、助残、托育、未成年人保护等服务“指尖办”、“网上办”、“就近办”,打造多端互联、多方互动、智慧共享的数字社区生活。四是推进大数据在社区应用,要求完善社区重点场所、常住居民、流动人口、失能老年人、未成年人和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基础数据,深化大数据挖掘应用,加快构建数字技术辅助决策机制。五是精简归并社区数据录入,要求制定社区信息共享清单,加快建立标准统一、动态管理的社区数据资源体系,完善乡镇(街道)与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六是加强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要求实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智慧化改造工程,加快部署政务通用自助服务一体机,完善社区政务、便利店、智能快递柜等自助便民服务网络布局,优化社区智慧电网、水网、气网和热网布局。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民政、政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加强对智慧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明确部门分工,完善协作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加强完善智慧社区规划、政策和标准体系建设,搭建共享开放的数字底座,统筹推进智慧社区应用场景建设,推动部门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加强数据管理和挖掘。乡镇(街道)、村(社区)可因地制宜探索开发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应用,做好数据采集整理工作,引导群众参与智慧社区建设和应用。
(二)加强规划引领。以设区的市为单位,统一编制智慧社区建设规划,重点规划社区治理、社区服务基础设施运营、公共事业管理(安防管理、物业管理、停车管理)等领域智慧化建设(改造),根据需要拓展其他建设(改造)项目。省级民政、政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加强对市、县(市、区、旗)的指导和项目支持,根据信息化基础条件,区分新建社区、老旧社区等不同类型,分类规划智慧社区建设策略和重点,提前规划新建社区智慧化建设基础设施,推动智慧社区建设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等有效衔接。
(三)加强保障支持。健全完善政府指导、多方参与的智慧社区建设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社区服务”,创新提供服务模式和产品。探索智慧社区建设市场化运营模式,创新智慧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合作开发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承接智慧社区建设项目运营,推进创新迭代。加强对社区工作者信息化技能培训,引导高等院校信息化相关专业毕业生在智慧社区建设相关领域就业创业。开展知识普及和教育培训,提高智慧社区应用水平。医疗、社保、民政、生活缴费等高频服务事项,应保留线下办理渠道,推广“一站式”服务,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便捷服务。积极扩展数字化支撑下的线下服务功能,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提供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服务。
(四)加强试点示范。以县(市、区、旗)为单位,开展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制定完善智慧社区建设标准、统计和评价指标体系等,加强对试点单位的政策指导和支持。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推动智慧社区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存在问题
(一)建设力量分散,协调配合意识差。社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智慧社区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组织协调是建设智慧社区的关键问题。我国智慧社区建设通常采用的是政府推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是智慧社区建设的主体。政府以政策为导向,整合内外资源,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推动智慧社区的建设。但实际建设过程中却不能达到理想状态,一是智慧社区发展起步较晚,其概念比较新,下级政府和社会还未充分认识,下级政府在建设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在建设过程中只有服从,缺乏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二是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存在“碎片化”的现象,各地区在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时,各自为政,业务分割,缺乏合作,难以形成合力。三是大多数地区把政府当作唯一建设主体,不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企业和社会参与较少,延缓了建设进程,难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氛围。
(二)信息资源开发薄弱,信息人才队伍匮乏。信息技术水平与智慧社区建设密切关联,前者为后者提供技术保障,后者推动前者继续发展。智慧社区是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整合信息资源,促进社区服务智慧化。而现在我国大多数社区数据化能力薄弱,社区的信息覆盖程度也不高,数据服务能力低下,缺少智慧社区配套的网络设施。尤其是一些老旧社区还未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让智慧社区建设面临着艰苦挑战。
智慧社区的建设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熟练掌握管理、建设、技术等多种技能的高素质复合人才。但由于缺乏专门的人才培训机构,人才的输出数量本身就不充足,另外缺乏专门机构对在岗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得相关人才供不应求。既没有新鲜血液加入建设中,自身建设队伍又不强大,智慧社区发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三)社区居民参与度低,智慧服务评价体系不完善。有效的社区居民参与是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动力。但是,当前不少社区居民缺少参与渠道、参与意识、参与能力,仅仅把社区管理当作政府和社区的事,没有树立主体意识和信息化意识。另外,由于基层的宣传力度弱,社区居民缺乏对智慧社区的认知,参与意识不强。人是社区的基本元素,智 慧 社 区的建设要以人为本,以需求为核心,探索人民群众美好居住的需求。可知,建立完善的智慧服务评价体系正是智慧社区建设本质的必然要求。我国智慧社区建设起步较晚,智慧服务的评价体系还不健全,社区群众对智慧社区建设的反馈不能及时传达,信息交换不流畅,信息反馈不全面,管理上层得不到群众有效反馈,甚至由于信息不共享,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 ,形成信息孤岛的现象。
★智慧助老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18.7%。随着我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但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就医和生活时遇到“数字鸿沟”,无法享受到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
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加速了公共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覆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在提高民众工作生活效率的同时,也使不懂得使用智能手机、不会上网的老年群体,产生了被网络社会边缘化的茫然失措,使他们成为落后于新时代的“数字遗民”。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填平横亘在老年群体面前的“数字鸿沟”,帮助老年人跟上时代的步伐,既关乎亿万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也彰显社会的人文关怀与文明进步。
2020年12月,工信部印发通知,自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强调,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发展老龄产业,推动各领域各行业适老化转型升级。随即,相关行业、平台积极响应,“适老化改造”浪潮蓬勃发展。
从政府密集的政策、规定的出台,到各种APP“长辈模式”的接连推出,从“教您预约”、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到智慧化社区居家医养服务,“智慧助老”行动方兴未艾——主动发现、了解老年人的特定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技术升级,切实改善老年人的使用体验,帮助老年群体积极融入信息化新生活,极大地提高了老年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另一方面,许多老年人也在各界的支持下,主动努力学习上网新技能,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逐步学会了使用手机聊天、支付、网购、就医、制作短视频等等,而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也将促进银发经济大幅增长,老年化智能应用市场潜力无限。
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艰巨而复杂,“智慧助老”是联络老人情感、解决老人生活难题的一条途径,也能够成为帮扶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有力“拐杖”。帮助更多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为传统敬老文化注入新的元素新的能量,有助于破解养老难题,打造精细化服务的管理细节,弘扬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我们期待,有了政府的引导、支持和各行各业的联动融合,各种“智慧助老”活动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全社会大力共建对老年人友好的信息无障碍氛围,共同答好老年化社会“智慧助老”新考题,描绘最美“夕阳红”。
三、实战应用
例题1:驰而不息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给定材料,你认为要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为社区减负?要求:措施有力,条理清晰,重点突出,250字以内。
【参考作答】
一是精简应用系统,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要大幅度优化精简部署在社区的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功能相对单一、相近或重复的办公类、管理类、学习类等APP。二是归并数据录入,大幅减少工作台账报表。制定社区信息共享清单,完善统一采集、统一制表、统一报送机制,加快建立标准统一、动态管理的社区数据资源体系。三是推动数据共享,为社区信息赋能。完善乡镇(街道)与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根据服务群众需要向社区开放数据资源,提高基于高频大数据精准动态监测预测预警水平。(230字)
例题2:请结合材料,谈谈智慧社区建设存在的不足。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全面,语言精准,200字以内。
【参考作答】
一是网上服务项目有待开发。社区协商议事、政务服务办理、养老、家政、卫生、托育等网上服务应用不够广泛。二是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智慧社区信息系统、智慧社区移动应用服务不够集约高效,社区物业设备设施、安防等智能化普及不够。三是服务生活圈能力有待增强。数字社区服务圈、智慧家庭建设推进不够,社区电子商务不够便捷。四是投入力度不够大。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智慧社区不够,缺少必要的政策扶持。(187字)
四、高分框架
★大作文框架
打造智慧社区,提升人民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