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市场主体总量从2012年的5500万户增长至1.46亿户,年均净增长超1000万户,市场主体活跃度总体稳定在70%左右。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394万户。我国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市场规模大幅拓展,市场结构持续优化,市场环境日益完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监管部门如何做到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堵塞监管漏洞,构建科学监管体系,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呢?近日,记者专访了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贾玉奎。
努力建设适应新发展格局的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
中国经济网记者: 在一个有着100万亿经济总量、超亿户市场主体和14亿消费者广泛参与的超大市场,市场监管工作责任重大,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科学监管体系至为重要。您作为研究市场监管领域多年的专家,您如何看待新发展格局下市场监管体系建设?
贾玉奎:市场监管总局改革以来,牢记初心使命,强化担当落实 ,锐意改革,成效显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尤其今年以来,全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任务要求,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监管和优化服务一体推进,各项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建章立制确保“两个维护”。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分别制定实施35项和134项具体举措,注重从政治上把握和推进市场监管重大工作。
二是推动出台全局性重大政策。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深改委等重点部署,加快编制《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研究起草《强化竞争政策实施意见》,推动出台《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会同发展改革委制定实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起草《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市场监管服务大局的能力不断增强。
三是加快完善基础性监管制度。《反垄断法》修订草案已经国务院审议通过,修订出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竞争规制制度加快覆盖执法新实践和数字经济新领域。推动出台《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一次统一各类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制度,为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提供法治保障。《标准化发展纲要》即将出台,推动RCEP生效实施,市场监管制度进一步对标自贸协定规则体系。
通过完善一系列基础性制度,构建成熟市场监管体系迈出坚实步伐。与此同时,大力推进系统监管。市场监管部门统筹监管线上和线下、产品和服务、主体和行为等各类对象,统筹实现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多元目标均衡,统筹协同政府和社会、监管和监督等各方力量,统筹运用市场、行政、法律、技术、标准、信用、社会参与等各种手段,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善于调动各方力量打好“组合拳”。
在智慧监管方面,围绕食品药品、特设、重点工业产品监管和市场监测等急需领域,加快智慧监管项目建设。
深入研究市场监管业务特点,统筹调动各方资源,提高信息数据的实时性、灵敏性,促进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利用。在信用监管方面,要聚焦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领域,完善制度设计,确定失信情形,建立信用信息归集、公示、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切实提高信用赋能水平。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彰显全链条履职担当。
中国经济网记者: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主体大幅扩容、线上线下市场加速融合,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我们了解到,通过改革,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不断规范市场秩序,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贾玉奎: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锐意探索,新举措不断推出,得到市场良好反馈。谋划推进涉企经营许可制度改革。在破除“准入难”基础上聚焦“准营难”再攻坚,研究制定专门改革方案经中央深改委审议、国务院印发。
改革确立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对中央47个部门523项许可事项采取“四扇门”改革举措,把握“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差异化改革力度,明确了到2022年底前建立起简约高效、公正透明、宽进严管行业准营规则的目标,将大幅提高市场主体办事的便利度和可预期性。同时,进一步推出优化企业开办服务6个方面13条措施,建成全国统一的电子营业执照应用系统,完善“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和简易注销等措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驰而不息、纵深推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和群众的获得感,展现了市场监管部门的锐意改革精神。
各地改革创新亮点纷呈。
制度改革方面,上海积极开展“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广东推进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天津在全市推广简易注销试点。
优化服务方面,厦门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在政务、商务领域应用场景,江西大力推行网上公告服务、大幅节省企业公告费用,沪苏浙皖合力打造长三角“一网通办”业务。
政策支持方面,甘肃开发“市场主体公共服务平台”,精准推送政策信息。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陆续建立市场主体分析制度,吉林开发个体工商户调查APP,有效提升数据采集便利和质量。
经过全系统不懈努力,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1394.5万户,两年平均增长10.1%。市场主体的发展,为稳住经济和就业基本盘提供了有力支撑。李克强总理高度评价优化营商环境在培育市场主体发展中的作用,对市场监管等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效多次给予充分肯定。
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建立统一规范的清单管理制度,实现改革地域和事项“两个全覆盖”。深化商事主体登记制度改革,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巩固提升已经形成的制度,使新制度更加完善、更为定型。持续优化“一网通办”,大力推进“跨省通办”。强化“制度+科技赋能”,推广电子证照,优化企业开办服务,提高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探索建立企业歇业、撤销登记、强制退出等制度。推动商事主体登记立法,规范建立统一的商事登记制度。
深化市场监管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工业产品许可证管理目录,推进产品认证制度改革,扩大强制性认证目录中适用自我声明方式的产品种类。深化知识产权审查制度改革,创新专利审查模式,全面实施商标审签机制改革。
综合运用监管工具 注重建立规范长效发展。
中国经济网记者: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如何深化履职担当,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贾玉奎:市场监管部门面对着一个复杂的超大规模市场,积极开拓进取,把握多元目标,探索研究市场发展规律和市场监管规律。
推动市场监管效能的提升。依靠“制度+技术”、政策和服务、引导和监管,统筹运用市场、行政、法律、经济、信用、标准、科技赋能、社会参与等多种手段,着力破解监管资源和监管对象不匹配的矛盾,提高综合监管能力。
一是统筹活力和秩序,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的同时,各地加快信用和智慧赋能市场监管。青海、广东围绕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构建信用风险分类实施机制,重庆推行“山城有信”,为运用市场力量规范市场行为探索了新经验。智慧监管方面,上海依托城市“一网统管”平台实现食品安全追溯功能。山东建设四级联动“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系统”,浙江将“浙冷链”升级为“浙食链”,试点实施工业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广东推进综合执法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执法资源统筹调度。海南实现对42万余户企业风险实时监测预警。青岛西海岸新区打造风险预警、“双随机”监管和信用公示三大“数字化平台”,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转变。总的来看,各地围绕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积极探索经验,逐步形成清晰路径。
二是统筹支持和规范,有力解决行业共性复杂问题。积极探索丰富梯次监管工具,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严谨规范引导,加强对平台企业的行政指导,督促企业发布《合规经营承诺书》,及时亮底线、立规矩,“治未病”;严格督促整改,坚持言必信、行必果,深入开展整改复核,一抓到底跟踪问效;严肃跟进执法,坚持有言在先、言出法随,对罔顾监管劝导的突出违法行为,坚决采取多法统筹、顶格处罚、责令停业、联合惩戒等措施。全系统让监管长出牙齿的意识不断增强,鲜明树立了监管权威。
三是统筹创新和保护,更好维护市场各方利益。努力促进知识产权创造,“按需审查”机制有效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高价值专利、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13.4和19.4个月,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加55.9%,受理PCT申请同比增长12.6%。切实维护行业秩序,督促撤回47.4万件非正常专利申请,处置百余件恶意抢注商标,完善专利侵权纠纷裁决机制,加强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执法。
四是统筹质量和安全,持续坚守“底线”、提升“高线”。深入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有效治理农兽药残留超标、“瘦肉精”、农村食品假冒伪劣等问题,切实保障校园食品安全。完成食品抽检180万批次;大力推行保健食品注册备案双轨制,婴配企业体系检查“三年全覆盖”即将完成;强化“两品一械”监管执法,深化药品审批制度改革,批准创新药21个、创新医疗器械14个。
深入开展特设、危化品等隐患排查,严厉打击网售假冒检测报告。实施《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2021年版)》,进一步加强民生重点消费品监管。推进“标准领跑者”建设,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对产业技术基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100多个城市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推进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升级。
五是统筹引导各方力量,增强社会共治合力。更加善于引导舆论配合重大执法。
在重大监管活动中加强部门配合,市场监管部门与宣传、网信、公安、金融监管部门的联动衔接更加密切。首次进行食品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开展国务院食安办责任约谈。
开展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完成年度食品安全评议考核和“双打”绩效考核,更加善于发挥党政同责作用,各地党政领导更加关心市场监管工作。修订实施有奖举报办法,举办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进一步凝聚各方齐抓共管合力。
展望未来,以服务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市场监管部门要深刻把握我国大市场的基本特征和复杂变化,深入研究大监管的内在规律,着力实施系统性监管、功能型监管、建设性监管、开放型监管、科学化监管,不断优化监管理念和方式,提升市场监管综合效能,加快完善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市场监管体系。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