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文稿为什么会被“枪毙”?原因在这里
在文稿写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人的文稿能迅速过关,而有些人写的文稿总是被打回重写,甚至遭到“枪毙”,是语言不过关?结构不合理?逻辑不通畅?还是什么原因,这里跟大家聊一聊文稿被“枪毙”的一些原因,希望大家尽量避免。
(一)结构陈旧。有些人戏称公文材料是“八股文”,这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公文材料有其内在的规律,有固定的格式和套路,但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不能被套路固定死了,应该充分发挥灵活性,使枯燥的公文写出新意来。特别是领导讲话、工作汇报、调研报告等,不能被那种陈旧的“三段式”所套牢,大三段套小三段,小三段套三层次,从头至尾都是“三”,美名其曰:无“三”不成文,令人不忍卒读甚至看了就生厌。这样写不是说不可以,但是如果过于注重这个,那就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有的甚至“削足适履”,明明两个部分可以写完,非要七拼八凑拉长为“三”,或者明明要分作四部分,也要压缩为“三”。这样,不仅使文稿成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格式化,更是割裂了文意,看过去是工工整整,实际上是重点不突出,指向不明确,让人云里雾里,起不到推动工作作用。
(二)语句僵化。文字是材料的灵魂,中国的文字千变万化,灵活多样,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文字表述,其表达的意思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就机关文字而言,重点是把话说清楚、说准确、说到位,清清爽爽、干脆明白,不含糊其辞,不出明显语病,就可以了。但有的同志偏偏对文字过于“较真”,不惜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咬文嚼字、斟词酌句上,或文绉绉书生气,让人觉着别扭,看了半天弄不清什么意思。有的喜欢华章丽句,辞藻堆砌,动不动来上几句“今天夜明星稀,波平如镜”“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等等之类的“佳句”,把文稿写成了精美的散文,美则美矣,却并不是那么合时宜。文字是文稿的细胞,重视遣词造句,讲究语法修辞,力求文句通顺,当然都是正确和必需的,但过分追求那又将适得其反。刻意追求句式整齐、对仗,不仅标题要排比,连文字叙述也到处出现排比,甚至为了排比而排比,生拼硬凑,牵强附会,看似气势宏大,实则文字游戏,对实际工作无益。
(三)文稿冗长。文稿一般以简要为佳,如果像老太婆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则让人抓不住重点,听和看的人也昏昏欲睡。实际上,太长的文章没人喜欢看,太婆婆妈妈的话反而让人记不住,倒不如那些简洁、明快、朴实的文稿,一是一,二是二,单刀直入,板上钉钉句句说到点子上,让人印象深刻、容易记住,也便于贯彻执行。机关文稿一定要注重实在、管用,内容与篇幅必须“尺寸相符”,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有的同志水平不行态度凑,不管内容多少、质量好差,首先考虑的是要把篇幅搞得多长,似乎不写长点儿就不像文章,就显示不出自己有水平,动辄五六千字,甚至一两万字,本来讲一个问题就行,非要拆成两三个问题,本来一句话可以说清楚,非要分成两三句来说,实在没词就从报刊上、网上大段大段地抄。这样不仅不能显示水平,还助长了形式主义和拖沓文风。
(四)内容空洞。我们提出文稿写作应以内容为王。内容是文稿的生命,文稿的核心价值,有内容领导的思想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播,如果没有内容的空话堆砌,只能是形式主义的相互应付。有的同志空话成堆,空洞说教,开篇就是理论,凡事必谈认识,似乎不这么写就缺乏思想性。有的套话连篇,对领导讲话的评价必定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求真务实”“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之类的漂亮话,似乎不这么写就是对领导不恭。有的大话满篇,热衷于照抄照搬上级文件和领导讲话,美名其曰与上级保持一致。这样空话、套话、大话连篇的文稿,看过去工整周到,实际上明白人都知道,也就是个应付差事。
写作中,被领导“枪毙”的文稿很多,理由也千奇百怪,但总体上来说,文以用而生,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写文章,这样的文章才有生命力,才能得到领导的肯定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