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真正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使贫困地区发展扎实建立在自身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把发展乡村旅游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可以撬动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让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百姓更有幸福感。
近年来,旅游业逐渐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乡村旅游以其旺盛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带动能力,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我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富集省份,且农村旅游资源与生态资源在区域上高度一致:东部大部分乡村坐落于长白山区域,依托其生态资源及品牌可广泛开展森林、历史、民俗、边境旅游;中部松辽平原农业资源丰富,素有“黄金玉米带”和“大豆之乡”美誉,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为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奠定基础;西部松花江、嫩江流域湿地草原资源得天独厚、别有情趣。另外,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重要商品粮基地,我省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扎实推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战略,农业农村发展近年来取得显著成绩,为深化旅游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旅游扶贫,本质上是产业扶贫。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位居其首。产业不兴则经济不活,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以乡村旅游为新引擎,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进而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发展乡村旅游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等传统旅游要素,以乡村本土美食为特色,主打特色山野菜文化品牌;依托青山绿水及特色资源,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精品民宿;积极构建特色主题游线路、风景廊道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方式,丰富游客的体验性;构建休闲避暑、玩冰赏雪、乡村摄影、农家采摘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产品,提高游客过夜率和重游率;合理布局旅游购物点,鼓励高端旅游商品、产品的开发;注重挖掘本土文化内涵,促进我省乡村旅游娱乐蓬勃发展。
旅游扶贫,重要的是精准扶贫。常住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成为阻碍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化旅游扶贫,要“精准”到每一个贫困家庭,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使当地群众成为乡村旅游的参与者与受益者。要以农旅产业链构建为核心,以乡村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以乡村休闲业态为特色,以乡村商业休闲地产为支撑,通过土地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引入、文化特色呈现、农民就业解决,辅以体验性、休闲观光要素,引导农业生产方式和乡村旅游产品融合,从而提高土地附加值,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和资产性收入。
旅游扶贫,关键点是加大“扶”的力度。全省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在土地、税费、资金、行政审批等要素环节上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实行旅游用地优先政策,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自主开发旅游项目试点,引导旅游产业相对集聚发展。对旅游土地利用实行精细化管理,支持旅游新业态发展。对从事乡村旅游的单位和个人,在税收上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在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支持。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金融支持乡村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增强旅游业信贷投放力度,探索构建旅游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保险产品。在乡村旅游发展集聚区探索成立综合推进机制试点,成立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乡村旅游发展办公室,统筹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工作,落实政策措施,普及旅游标准,协调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来源7月15日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