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国家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后,京津冀三地分别制定了本地的行动计划,在污染物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强化监督考核和三地协同治污等方面,都采取了有力措施。
今年以来,京津冀继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出现了一些新的亮点。
国家——
出台严格问责的考核制度
5月底,由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能源局等有关部门编制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考核办法》明确了实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责任主体与考核对象,确立了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的评估考核思路,标志着我国最严格大气环境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正式确立。
《考核办法》规定,对大气污染严重的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实施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双考核。考核结果报经国务院审定后,交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作为对各地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实行“奖优”与“罚劣”并重,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将加大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不合格的将予以适当扣减。对未通过考核的,实行严格责任追究。
北京——
污染企业不向外省市转移
5月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北京市正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标准等多种措施,通过部门协同、区县合力、社会参与,加快工业领域产业结构调整。2014年计划关停退出300家工业污染企业,到2016年底推进1200家污染企业关停退出。
这位负责人强调,这些污染企业将就地关闭、停产,不向外省市转移。对未按规定淘汰退出、被责令关闭的企业,限期办理工商注销登记。职能部门将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超标排放的污染企业,对整治无效的依法依规强制关停退出。北京市正研究制定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推进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企业调整退出的政策,近期向社会发布。
天津——
提高4种排污费征收标准
天津市发挥价格倒逼机制的作用,强化污染者付费意识,调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4种主要污染物排污费征收标准。自2014年7月1日起,二氧化硫每公斤由1.26元调整到6.30元;氮氧化物每公斤由0.63元调整到8.50元;化学需氧量每公斤由0.70元调整到7.50元;氨氮每公斤由0.88元调整到9.50元。
进行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聚焦万企转型升级。万企转型升级首批确定1.2万家企业列入3年计划,通过3年努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000家,企业整体效益提高50%以上,工业园区每公顷税收提高50%,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5%。
去年以来,全市共关闭污染企业669家,140多家关停整顿,破获案件60多起,抓获了96人。
河北——
增加生态指标考核权重
增加了对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的考核权重,将生态环保分值增至20分。
启动“智慧环保”建设。956家国控重点企业全部实现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首都和省会周边及环境敏感区域64个县(市、区)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与环保部合作,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大气、水等环境状况,实现省域全要素全覆盖的“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这对于分析京津冀区域雾霾传输走向、形成机理等方面都有帮助。
主动提高淘汰产能标准,在全国率先将钢铁落后产能高炉标准由国家规定的400立方米及以下提高到450立方米以下,转炉标准由30吨及以下提高到40吨及以下。
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在去年试点基础上,今年1月1日起全面实行省、市、县、乡、村五级网格化环境监管,实现了环境监管全覆盖。同时,实施重污染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制度和大气污染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群众和社会监督。
(本报记者孙秀艳收集整理)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统筹治理大气污染
京津冀治霾,如何协同行动(绿色焦点)
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成为当前一大热门话题。5月15日召开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会议指出,要把治理大气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率先在大气污染协同防治上取得进展,通过区域协同发展统筹治理大气污染。
在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协同治霾,涉及很多问题。记者近日就此采访多位专家学者,分析现状趋势,提出具体建议。
■治污要协同
协作机制已初步建立,停产限产和机动车限行等措施需要细化,污染防治信息应该共享
淘汰落后产能、减煤、控车、降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加强三地重污染天联合应急响应……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以来,各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今年一季度,京津冀13个重点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9.5%,PM10浓度下降8.3%,达标天数提高了2.6个百分点。
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已经制定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已初步建立,明确了“责任共担、信息共享、协商统筹、联防联控”的工作原则,确定了重污染应急、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等工作制度。
作为协作机制的组长单位,北京市与河北省、天津市分别进行了对接,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京津、京冀合作框架予以具体落实。协作小组还积极协调中央有关部门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治理工作给予支持。
京津冀协同治霾,河北的行动很关键。河北省环保厅副厅长殷广平表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三地从一项项具体工作做起。比如建立区域信息共享平台,这项工作依托各省区市现有的信息网络,应该很快能完成;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及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建立之后,正在规范完善。
治污措施的协同,还有哪些不足?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认为,目前的协同,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需要进一步细化。比如,工业污染源应急停产限产时,可以通过区域协同,让上风向的地区多限一点。这样的思路应该体现在日常管理中。每个季节风向不同,扩散条件也不一样,应该考虑建立不同季节上风向与下风向产能利用的变化调节机制。拿电厂来说,在保障电网安全及输供电平衡的基础上,冬季——北部地区的电厂可以减产,夏季——南部地区的电厂减产。再比如机动车限行,可以考虑不同地区同号限制,这样把对公众和区域交通的影响降至最低。
柴发合说,目前京津冀地区信息共享还仅限于监测信息,其实,更应该共享的是污染防治信息。科技部正在加紧建设污染源排放、执法等与污染治理有关的信息共享平台。在平台上看到排放量大、治理难度高且对区域影响大的污染源,三地就可以集中技术、财力共同治理,达到区域减排、环境质量提升的效果。
治霾与气象预警密不可分。去年10月,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在北京市气象局挂牌成立,建立了环境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一体化业务平台。中心主任张小玲介绍,他们推进与北京市环保局合作、资料共享及会商,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区域协调交流机制,同时制作秋冬季重污染天气预报和专题报告,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指导预报产品。
■产业要协同
京津冀产业布局应该“一盘棋”,建立关联互动关系。京津应该带动河北产业转型升级,避免造成反方向的“虹吸效应”
协同治霾,避不开产业的协同。
产业结构布局直接影响大气污染防治成效。北京、天津、河北的位置固定,随着风向的转移,不同产业结构产生的影响就不同。这就涉及整个工业的布局,以及产业结构的问题,京津冀的产业布局应该“一盘棋”。
“京津冀三地协调治理大气污染,最大的难点在河北省。”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李国庆说,环绕北京150公里的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市存在25个经济欠发达县,北京、天津对于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大有文章可做。
李国庆说,北京不仅要把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转移出去,还要把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教育、医疗、科学等公共服务分散到周边地区,使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有“退”有“进”,直接承接北京的非核心功能,承接第三产业而不是有污染、高耗能的第二产业,这样才能实现河北省的产业升级,从根本上促进环境质量改善。
“目前,京津冀三张皮,各发展各的,各自为政,互不关联,没有形成产业链条。”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城市与区域管理研究室主任宋迎昌表示,河北处于工业化中期,多低端制造业,多能源、原材料工业,河北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京津冀发展,要建立关联互动的关系。比如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到经济总量的80%,应该通过北京服务业带动河北发展,走双赢的道路。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安华认为,北京和天津不仅对周边地区带动力不强,发展红利未能较好地辐射到周边地区,而且还不断地吸附周边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和产业等,与协同治霾所期望的产业与人员迁移方向形成力量相反的强大“虹吸效应”。要避免这一问题,需要调整利益格局,促进市场要素相互顺畅流动,使一些产业能够顺利转移,人口能够合理流动。比如以“城市圈”代替“城市块”,缩小公共资源落差,降低产业和人员的“离京难度”。
改善京津冀空气质量,北京市是最受关注的,河北是最关键的。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认为,河北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要调整压减的产业量又很大。北京和天津应该一起帮河北发展经济,带动其产业升级转型。不能仅仅转移一些菜市场、服装批发市场、重化工产业到河北。河北在压减钢铁、水泥、玻璃产能的同时,需要发展新兴产业,北京、天津的IT产业和服务产业如何能转移到河北,不是简单签一个协议、做一个规划就能解决问题的,需要认真研究。
“另一方面,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企业入驻,河北不能等靠要,应该因地制宜谋划好产业定位和布局,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吸引人才、技术、投资。在这方面,河北应该学习江苏把上海产业转移过去的经验。”骆建华说。
■功能要协同
规划科学是最好的联防联控。要进一步明确三地的功能定位,防止越位发展,发挥环评作为第一控制闸的作用,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产业协同,需要科学规划,进一步明确三地的功能定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规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制定实施符合当地功能定位、更高节能环保要求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城市规划,将资源环境条件、城市人口规模、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万人公共汽车保有量等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规范各类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城、新区设立和布局,严禁随意调整和修改城市规划,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京津冀协同治污,做好规划是最重要的,规划科学是最好的联防联控。规划必须与城市功能相匹配,以环境容量决定城市规模、边界。例如北京就应该坚持和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没有必要搞成经济中心、金融中心。
“解决雾霾问题最重要的因素,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表示,就京津冀来说,首先要减少首都功能,把整个地区的产业由重型向轻型调整。这个地区存在过载产能,过载是相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说的,它不等于过剩,也不等于落后,产能过载,就要通过调整,把它迁移到国内有承载能力的地方或者国外合适的地方去。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莹说,协同治霾,必须划定生态红线,科学规划布局,从严监管执行,提升治理水平。大气、水和土地,都有天然的容量,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根据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限定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的发展边界,防止越位发展,突出北京作为国家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逐步转移其他与核心功能不相符的产业。
落实好主体功能区规划,必须发挥环评作为第一控制闸的作用。夏光说,过去,河北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上了很多重型工业项目。从京津冀一体化的角度看,北京、天津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开阔视野,综合评价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
三地如何组织实施环评会商?
柴发合介绍,京津冀地区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探索。河北三河电厂扩建时,因为它要承担北京通州区的供暖任务,在环评审核中特别邀请了北京方面参加,北京市政府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河北当时就采纳了这个意见,最后三河电厂执行了更为严格的北京市排放标准。这一个案,为环评会商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样本。
“环评会商,应该成为正常的机制,毕竟各地的污染源解析已经表明,地区间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并不是说仅仅河北对北京有影响,北京同样影响河北。会商能否成功,平等参与是关键。”柴发合说。
多帮扶河北(生态论苑)
■京津冀协同治霾,河北的治理难度最大,国家和京津两地应该多在帮扶河北上协同
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领导强调要把治理大气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率先在大气污染协同防治上取得进展,通过区域协同发展统筹治理大气污染。霾的成因,表面看是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深层次看是发展方式出了问题,高层的这一治理思路,牵住了治霾的“牛鼻子”。
许多人建议细化这一战略,做好顶层设计。5月底,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与之配套的重大改革举措和财政、产业、投资、人口、社保、生态、环保、土地等具体保障措施也在制订。
污染不等人,协同治霾不能等顶层设计好了再行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三地一方面制定了本地的具体行动方案,狠抓落实,一方面建立了协同防治的工作机制,共享信息,联动执法。协同防治包含的内容很多,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河北的治理难度最大,许多业内人士指出,国家和京津两地应该多在帮扶河北上协同。
首先是不抱怨。长期以来,为了保障京津的饮水和空气质量,河北放弃了许多发展机会,人民群众做出了很大牺牲。在治霾过程中,河北又承受着巨大压力。全省产业结构偏重,转型升级需要过程,在完成淘汰产能、压减煤炭等硬任务的同时,还要稳增长,保就业,全省上下真是咬着牙在干。空气是流动的,河北灰霾重,北京、天津难免受影响。这时候一味地抱怨河北污染京津,就有点不厚道了,河北人民也不会服气。
再就是办实事。马克思曾经说过,“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在顶层设计未完成之前,帮扶河北,不妨先从具体事情做起。前不久有消息说,北京的地铁线路将修往河北相关城市。是哪个城市呢?人们首先想到号称与天安门相距30公里的三河市燕郊镇。不少在北京城区工作的人,晚上住在燕郊,如果北京地铁能通到燕郊,就是一件既有利于治霾又方便群众的实事。当然,这类事操作起来,还要统筹规划,认真论证。
帮扶河北,也是相关国家部委的职责。京津冀是首都圈,地位特殊,环境安全备受国内外瞩目,在北京办公的相关部委,对区域协同治霾的重要性有清醒认识,对一些具体问题有深入研究,对于河北的诉求应该有所了解。河北调整钢铁产业结构,涉及提高行业淘汰标准;削减煤炭用量,涉及加强能源替代;产业结构升级,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划定生态红线,涉及产业转移和生态补偿。这些事情都需要相关部委协调和推动。
京津冀治霾,既要着眼长远,科学规划,调整布局,从源头上保障不欠环境新账,也要立足当前,攻坚克难,多还旧账。有专家建言,从区域协同的角度看,河北急需雪中送炭,在京津地区减排空间减小的情况下,应该把资金和技术更多地投到减排空间比较大的河北。各个责任主体,做好分内之事非常必要,多拿出些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帮助别人排忧解难更为可贵。帮别人就是帮自己,我好你好,才能大家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