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加强群众心理疏导和干预”。面对突发疫情,及时加强心理疏导,提高社会大众的心理免疫力,涵养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
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病毒防御战”,也是一场“心理防御战”。理性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对社会心态也会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当前企事业机关单位正陆续复工复产,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步正常化,但心理差异性会逐渐显现,进入一个复杂的“心理换挡期”。涵养积极健康的心态,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但个人层面的心理防护和自我调适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心理疏导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理念的践行过程。当好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筑牢心理防疫“堤坝”。
知敬畏。敬畏是对人对事怀有的敬仰和畏惧之态度。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等观念,道家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要敬畏生命,敬畏自己的生命,敬畏他人的生命,敬畏一切生命。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就充分践行和彰显了“敬畏生命”的崇高理念。要敬畏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田林湖草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味向大自然无休止地索取,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造成灾难。要敬畏法纪,遵守《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知敬畏,是一种道德和规范,也是一种智慧和心态。
懂感恩。感恩是因知恩而感激的心理。中华民族崇尚感恩,如人们常说的“羊羔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发哺之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要学会认知感恩,擅长感恩的人往往会更受人欢迎,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当人们心存感恩时,就很难同时感受到妒忌、愤怒、仇恨等负面情感。要注重感恩教育,感恩不会自发产生,而是教养的产物。每天记下值得感恩的事,就可能改变对世界的认知,学会欣赏和感激他人。要善于表达感恩,用语言乃至行动表达感恩,既能幸福他人,也会快乐自己。
有爱心。爱是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爱心是指同情怜悯的心态。儒家之“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之“兼爱”等都是对爱的内涵的揭示。要培育爱心,爱心是良心的基础,须从珍惜亲情、友情、恩情做起,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善待社会。要升华爱心,把爱己与爱他结合起来,把爱生活与爱工作贯通起来,把爱家与爱国统一起来,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多考虑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要奉献爱心,把爱心落实到行动上。此次抗疫中,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的“最美逆行者”,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彰显了人间大爱,为我们诠释了爱心的真谛,做出了示范和榜样。
常乐观。乐观是对人对事保持怡然自足的持久性心境。“仁者无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表达了我国古代仁人志士的忧乐观。要学会正面思考,关心事物的正向价值,不钻牛角尖,做到合理归因,关注美好事物,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注重乐观的养成教育,让乐观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和“解释风格”,不说消极的话,不做消极的事,远离消极的人。要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定信念信心,在奋斗中创造幸福,在耕耘中收获快乐。
尚理性。理性是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或活动。有理性才会有科学,科学是理性思考后的产物,崇尚理性必然崇尚科学。要尊重科学,反对迷信,把科学当成同疾病较量、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有利的武器。要提升科学素养和健康素养,了解疫病的防护知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让理性的阳光驱散恐惧的阴霾。要崇尚理性和法治,理性甄别、谨慎求证、精准研判、合理应对突发事件和繁杂信息,让流言止于智者。不徇私枉法,不传播病毒,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勇自省。自省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我国先贤历来高度重视自省,如“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等。苏格拉底也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要勇于反省,加强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增强“自知之明”,避免迷失自我,不断超越自我。要对照标准、见贤思齐,正如古人所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追求越高的人,越懂得自律和自省,越能让自己拥有更完美的人生。要及时改正错误和弥补不足,使人生少走弯路、拒绝平庸。此次疫情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能从很多方面促成人们的自省、社会的反思,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的变革。如果每个个体都能勇于自省,就能形成向上向善的良性循环,为涵养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