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做出再动员再部署。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复工复产中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必须做好文化扶贫“大文章”,闯出以特色文化造血的脱贫之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软实力”成为“硬支撑”。
以文化富口袋。在一些地方,苗族蜡染、刺绣等传统“非遗”技艺已被创意地运用到家居用品、服饰、旅游商品等产品中。内蒙古不少贫困旗县就把民族文化打造成产业,培育出蒙古袍、蒙医药、蒙古族刺绣等扶贫产业,带动着贫困人口“甩穷帽”。事实上,通过合作社、集体经济、公司制等形式,推动民族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创新化发展,也能够实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一箭双雕”。
以文化富脑袋。既要富口袋,更需富脑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也愈加盼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就扶贫而言,不仅要扶物质还需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要从文化和精神层面给予贫困地区帮助。近年来,扎实开展的文化惠民活动就为基层群众送去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通过民歌、舞蹈、秧歌、说书、戏曲、小品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文化富动力。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不管是口袋富裕还是脑袋富裕,都必须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成风化人的力量,就能够提振贫困群众的“精气神”,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从“要我脱贫”转变到“我要脱贫”上来。当前,在许多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贫困农村,贫困群众也正在用自己的勤劳双手一步步地实现摆脱贫困的梦想。
聚合数字力量,丰富文化供给。当前,互联网越来越“飞入寻常百姓家”,鞭策着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为贫困群众提供数字化信息、教育培训、影视娱乐等服务,使更多的农民群众能够共享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和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也应身子向下沉、重心向下移、脚步向下迈,通过送书籍、送电影以及戏曲演出等文化活动,让越来越多贫困群众享受到“暖心可口”的文化大餐。
决胜脱贫攻坚,让文化“软实力”成为“硬支撑”。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14亿多中华儿女就应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闯出以特色文化造血的脱贫之路,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让文化“软实力”成为脱贫攻坚“硬支撑”。
(来源: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