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七次会议,强调要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提升省域治理现代化水平。这也是继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通过《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后的一次再研究、再部署、再分解。此次疫情,我们以强大的组织动员力和社会动员力,交出了让世卫组织点赞的“抗疫答卷”;但同时,我们也要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解好基层治理“方程式”,把“稳住心”“明权责”“建好制”作为下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重头戏”。
稳住心,推动素质提升。以往,由于待遇、压力等多方面原因,有些基层干部身在基层,心却不在群众,干工作“留痕不留绩、留迹不留心”,影响了基层队伍的稳定性。随着“互联网+治理”的普及,基层治理的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越来越高,信息采集、事件处置、数据研判越发复杂,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经常出现“老办法不好用、新办法不会用”的脱节现象,亟需稳住一支爱基层、懂基层、学基层的“生力军”。湖北着眼“减负增效”,在人员力量上做“加法”,提出要建好用好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三支队伍”。但要用好这“三支队伍”,我们还要紧盯“选、育、管、用”各环节,逐渐将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岗位管理、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调整规范志愿服务等,重点解决他们身份、待遇、出路上的尴尬,用政治上的关心、工作上的关爱、待遇上的关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换来他们既“留住人”,更“留住心”,进而全面激发前进动力,主动挖掘自身在服务群众、统筹协调、维护稳定和智慧治理等方面的潜力。
明权责,推动重心下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街道)作为最基层的行政机关,对上要归口几十个县(区)直部门,对下要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各种诉求。“权小责大任务重”“台账材料一大堆、群众工作难聚焦”让不少基层干部叫苦不迭。为巩固“基层减负年”战果,今年4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再次强调要科学规范“属地管理”,严禁向基层“加压”“甩锅”。为此,我们要用好他山之石,借鉴浙江“四个平台”建设和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经验成果,厘清属地权责,实施清单管理,警惕属地责任泛化、督查过多过频,推动资源、服务、管理等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真正把强加在基层身上“枷锁”打开,把不属于基层的“责任包袱”和“任务摊派”还给上级部门,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把有限的精力聚焦到基层党组织建设、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等主责主业上来,打造“部门围着基层转、基层围着群众转”的治理新格局。
建好制,推动协同共治。党建统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政治优势。我们要积极探索“基层党建+”模式,发挥党组织领导、引领、协调、统筹作用,用好街道“大工委”及联席会议制,建立以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小区”并联、“居委会+业委会+物委会”三联模式,推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引导党员、居民、志愿者、物业等多元力量依法有序参与,打造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群团组织为纽带、各类社会组织为依托”的基层群众工作体系,形成围绕基层党组织构建的“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和“社会共治圈”,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