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考察时强调,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长江大保护”提出四年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一张张长江水质“成绩单”,一幅幅水清岸绿的大美画卷,彰显着我们的母亲河正一天天恢复原有的华光。
山为一域之骨,水为一域之魂。长江作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在人民心中和国家发展中的地位至关重要。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有的地方仍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惯性思维,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体浑浊污染,生态问题成为持续发展的阻碍。为保护大家赖以生存的家园,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和决心大力整治长江沿线,“两山”理念给全国人民都带来巨大福祉。而如今再提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无疑就是要将护江行动进行到底,做足优化水环境的大文章。
突出一个“护”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只有“共抓大保护”“生态优先”成为共识,“不搞大开发”“绿色发展”深入人心,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的母亲河才能永葆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为搞好长江大保护,长江沿岸的黑臭水体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清亮的水源,采沙捕鱼少了,岸边立起了一个个湿地公园引得市民驻足流连。通过科学布局可进入、可参与的休闲游憩和绿色开敞空间,让美丽山川湖泊与美丽宜居有机融合,生态价值转化率显著提高。在这种高舒适度、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下,“爱护长江、保护长江”变成了发展的共识指引。
突出一个“管”字,坚持责任到人、长效治理。除了凝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共识,坚持制度推动、长效治理也是实现一江碧水的一大举措。在一些地方通过明确县、乡、村三级生态建设主体责任,构建起生态责任“三横一纵”网格化管理机制。还有的地方积极整合公安、林业、水利、环保等执法力量,实现生态执法从“九龙治水”到“拢指成拳”的有效转变。九省通衢的武汉通过大力推进河湖长制,按照河湖全覆盖原则,实现境内所有河流、湖泊全面实现“一河(湖)一长”。这些有益的尝试和创新,也给了长江大保护充足的保障力量。在制度护航之下,护江责任被切实压实压细,让“管”字当头,管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丽胜景。
突出一个“同”字,坚持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应落实在行动上。“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面对喝着同一条母亲河水长大的同胞,我们更应有同在一河边,共护一河清的共同体自觉。在安徽省铜陵市胥坝乡,村里通过发动群众组建清漂志愿服务队,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退捕渔民有稳定收入来源,生产生活有奔头。在一退一清间,既形成人人参与的劲头,又让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形成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护长江过程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在强力推动下落地生根,长江生态修复取得的成效更增强了我们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保护长江、守护母亲河,是一场持久战,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