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链接
2月9日,贵阳市在2020年度贵州省营商环境评估中综合得分、市(州)级指标排位均位列全省第1名。据悉,2019年和2020年,贵阳连续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估中位列全省第1名。
今年,贵州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为了“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十三五”期间,贵州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管理上做“减法”,在服务上做“加法”,全面优化政务服务质量,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让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归并优化工作方案》,明确2021年底前,除110、119、120、122等紧急热线外,各地各部门设立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国务院有关部门设立并在我省接听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实现一个号码服务,归并整合后的热线统一更名为“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以下简称12345热线),提供“7×24小时”全天候人工服务,语音呼叫号码为“12345”。
根据《方案》,12345热线将优化热线运行工作机制和资源配置,确保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合理诉求得到及时处置和办理,使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接得更快、分得更准、办得更实,打造便捷、高效、规范、智慧的政务服务“总客服”。12345热线主要受理企业和群众各类非紧急诉求,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咨询、求助、投诉、举报和意见建议等。不受理须通过诉讼、仲裁、纪检监察、行政复议、政府信息公开等程序解决的事项和已进入信访渠道的事项,以及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的事项。
二、命题预测
1.结合给定材料,请你概括贵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措施(500字)。
2.根据给定材料,结合工作实际,请你起草一份《2021年贵州省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工作要点》(1000字)。
3.为加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学习培训,省政府拟召开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学习培训及工作推进会,请结合材料,给省政府主要领导写一篇讲话稿(1000字)。
4.根据给定材料,请你分析“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中存在问题的原因(500字)。
5. 为塑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100周年。我省拟在2021年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服务民营企业六大专项行动,以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请你结合材料,围绕“深化改革开放 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1000字)。
三、理论原点
★基本情况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改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更需要在营商环境、政商关系等“软环境”上实现新的突破。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市场化就要破除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法治化就要做到规则公开透明、监管公平公正、依法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合法权益。国际化就要持续扩大开放,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促进提高国际竞争力。政府管理和服务要行“简约”之道,程序、要件等都要删繁就简、便民利企。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大改革之举,对近几年扩大就业、壮大新动能、经济稳中向好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当前国际环境深刻变化,要办好自己的事、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必须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把“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六稳”的重要举措,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竞争力、释放国内市场巨大潜力,顶住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促进高质量发展。
★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进一步巩固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还是落实新发展理念要求爬坡过坎的攻坚期;是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变化带来的严重挑战期,更是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关键期。无论从底线思维还是战略思维角度衡量,优化营商环境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优化营商环境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效能的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强调“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优化营商环境是政府精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持续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对直接投资、招商引资有极大的热情,GDP的高增长几乎是“一俊遮百丑”,这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粗放增长的场景,但也遗留了许多问题,比如一些优惠政策突破底线,圈地囤地不开发,野蛮开采矿产,破坏生态环境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趋势,党中央强调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不仅仅是市场的事情,也需要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优化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优化营商环境当然对招商引资和GDP增长有帮助,但优化营商环境不仅仅是为了招商引资,也不仅仅是为了GDP增长,而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是保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维护国家产业和经济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各方面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民粹主义、种族主义等思潮活跃,社会骚乱此起彼伏。美国作为守成大国为维护其世界霸权和领导地位,采取多种措施遏制中国发展,不断对中国进行政治误导、战略遏制和全面施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面对当前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化倒退等国际经贸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国家发展,做好较长时间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未来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营商环境的大比拼,国际竞争也是营商环境的竞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要通过优良的营商环境展现出来。
★对策措施
要更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社会创造力,聚焦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痛点难点,突出重点,把该放的权利放给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创业创新活力。一是再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营业执照作废声明、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立项审批、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等17项行政许可等事项,其中6项提请修法后取消。二是年底前实现海关与检验检疫业务全面融合,统一申报单证、统一现场执法等。简化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注册登记,改由海关直接使用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数据办理登记。三是优化办税服务,大幅压缩企业办理纳税时间。不动产一般登记、抵押登记业务办理时间年底前分别压缩至15个、7个工作日内。四是加快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政府定标准、强监管,企业作承诺、守信用,最终实现企业投资一般“零审批”。五是抓紧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的承诺,废止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定,严厉查处侵权假冒、违规收费等行为。六是在全国逐步推开营商环境评价,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加大正向激励。将部分地方实施的政务服务“一站式”办理、涉税业务“通办”、套餐式集成服务、“互联网+医保”、民生服务“指尖”办理、跨区域协同监管等28项市场欢迎、群众认可的做法向更大范围推广。
要建设全流程、一体化全国政务服务在线平台,实现“一网通办”,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一是各级政务服务平台要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注重回应和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编制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等目录清单,实行办事要件和流程标准化,推动在全国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办理。二是加快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一网共享”。建设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等统一系统,以中国政府网为总门户,与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平台联通,面向市场主体和群众的政务事项一律公开,为社会提供政务服务公共入口,逐步做到线上线下一套服务标准、一个办理平台。畅通网上咨询投诉渠道。三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抓紧完善标准和法规。用信息技术提高政务服务可及性和便捷度。
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社会关系、市场与社会关系,在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有突破有创新,解放、创造和保护先进的生产力,重点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以高水平的开放推动深层次市场化改革,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要求。这是建设一个好的市场经济体制,体现制度优势,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增强治理能力,提高治理效能的迫切需要。
优化营商环境的主体是政府,政府自身也需要精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一方面,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取决于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放权、减权、减利,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向市场放权、给企业松绑、让群众便利的政府自我革命。另一方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也是政府的职责,应从事前审批型政府、经济发展的竞争者,转向服务型政府。这也是对政府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率、加大公共服务供给的“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