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于8月1日起施行,明确“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广泛关注。
一方面,我国电动自行车的社会保有量约为3亿辆,电动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另一方面,全国每年发生约2000起电动自行车火灾,暴露出较大的安全隐患。“禁止上楼”的新规落地后,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如何做到疏堵结合?
1堵:人防加技防。
今年5月,成都某小区内,一名男子推电动自行车搭乘电梯时,车辆起火自燃,火焰3秒就吞噬了整个电梯间。似曾相识的生活场景让很多人心有余悸。
根据新修订的《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上海从5月1日起就禁止电动自行车“上楼”。目前,上海的小区普遍采取了人防和技防的手段堵住电动自行车“上楼”。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东园第一居民区委员会,半月谈记者在联勤联动微平台上看到,视频实时监控街道和车棚,如果电动自行车进楼就会发出提醒。“这就是技防,我们小区内已经覆盖了34个监控探头。”东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海侠说,人防主要是通过小区的社工、物业人员、志愿者巡逻监督。
此外,贵州贵阳、安徽芜湖、山东潍坊等地部分小区在电梯中安装了电动自行车阻车感应系统,有效降低安全隐患。
2疏:小区配套跟进。
上海市奉贤区消防救援支队工作人员表示,总体来看,电动自行车起火多发生在充电过程中。因此,电动自行车进行集中停放和充电十分必要。
“我们东园一村小区里设置了2个智能车棚,一共有156个非机动车车位,安装了4个集中充电桩,共40个充电非机动车车位。”周海侠说,“但还是能接到居民反映停车、充电资源不足。我们不断挖掘资源,第3个智能车棚马上投入使用。”
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共有4200余个住宅小区新增了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并同步做好配套消防设施建设。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副局长张立新表示,今年计划还要为500个住宅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对于老旧小区无地面集中停放场所的,推进建设露天零散充电桩或充电柜。
换电模式是另一个解决电动自行车充电难的方法。目前国内已经有超过20家电动自行车换电运营企业,不少小区出现了换电柜,类似于共享充电宝和智能快递柜的组合,居民可以通过手机扫码,以充满电的电池更换没电的电池。
3解:形成监管闭环。
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孙建平认为,法规执行需要多部门合力,通过信息通报、联合执法、案件移送等方式,实现全过程闭环监管。
上海市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陆家嘴中队副中队长肖鹏表示,对违规停放非机动车的情况,非机动车停放设施管理者和物业服务企业、业主自行管理机构等应当予以劝阻、制止;对不听劝阻、制止的,应当向城管执法部门或者负有消防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拒不整改的,消防部门予以罚款等行政处罚。
“物业服务部门要加大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同时,强化对小区的日常管理,及时处置违法违规行为,做好住宅小区共用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张立新说。
孙建平建议,在实现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后,还应及时出台充电场所消防技术标准,强化微型消防站的快速处置功能,提升抵御火灾的能力。
来源:半月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