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冠军策略 > 好文天天读 > 11月08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11月08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1-11-08| 来源:北辰遴选

面试热点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灿烂文明。今天,美在中国有了更加多元、开放、包容的形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不妨从教育引导年轻人热爱艺术开始。当代中国,各种艺术形式和多种艺术风格碰撞交汇,琳琅满目。在“雪如意”“冰玉环”等冬奥会场馆,可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欣赏丰富多彩的中国元素;透过敦煌壁画,可以感受中西文明交融的历史,体会不同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年轻人通过认识和理解中华大地上的优秀艺术作品,可以形成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引导年轻人接近、欣赏中国文艺作品之美,有助于赓续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学传统中,古代先贤们秉承“德艺双馨”“艺品如人品”等理念,将优秀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融入美学的内容与形式之中,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感染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比如,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赤诚的家国情怀和昂扬的精神面貌;在《千里江山图》中,能领略锦绣河山的壮丽和创作者纯真质朴的爱国之情。新时代的年轻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先天的亲近感,引导他们接近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有利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我们在引领年轻人欣赏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的时候,要更加注重强调作品的格调品位、精神高度、爱国之志,等等。比如,通过欣赏海峡两岸各持半部的《富春山居图》,坚定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心。作为美的创造者,当代年轻人也在积极记录这个时代和它的独特之美。在他们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更开放多元、更具时代感的艺术表达。比如,有关怀农民工、留守儿童生活状态的作品,有表现“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神舟飞船等重要成果的新山水画、新静物画,还有体现新时代年轻人新风貌的影视作品,等等。这充分说明,接近美、欣赏美,涵养“美丽心灵”,才能发现美、创造美,用心用情拥抱美好时代。

  引导年轻人对美的追求,有助于以美为媒,沟通世界。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欢迎并接纳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对美的追求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我们相信,更懂得欣赏自己国家、民族之美的年轻一代,也是在国际交流中传播美的使者。培养年轻人懂得欣赏中国之美,让他们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连接中外,并把这种精神和气质传递到全世界,一定能让世界更多更好地听到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从心底欣赏中国之美。

  (作者杨帆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08日   第 15 版)


 

 

议论文范文

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腐败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腐败是当今世界性难题。我们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

  “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作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两天后,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全党发出深刻警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使命担当,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坚定意志,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优良的作风凝聚党心民心,以严明的纪律管党治党,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巩固了党的团结统一,扭转了“四风”积弊,构建起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

  这是力挽狂澜的政治决断。“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我们党自身来看,党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非常恶劣,政治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腐败问题对我们党的伤害最大,严惩腐败分子是党心民心所向,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从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八项规定,到2017年10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从2016年1月,中央纪委全会强调“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到2018年1月,中央纪委全会提出“要把扫黑除恶同反腐败结合起来”;从2018年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到2021年1月,中央纪委全会强调“要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正是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忧患意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容易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这是无愧时代的“赶考”答卷。从2012年12月到今年5月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392人、厅局级干部2.2万人、县处级干部17万余人、乡科级干部61.6万人;查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力问题、“四风”问题62.65万起。数据的背后,是无比清醒的政治判断:“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是自上而下的率先垂范:“改进工作作风的任务非常繁重,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是坚如磐石的反腐决心:“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是严管厚爱的政策策略:“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通过有效处置化解存量、强化监督遏制增量,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是标本兼治的坚韧执着:“推进反腐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持续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促进执纪执法贯通,有效衔接司法”……新时代的反腐败斗争有力表明,在解决腐败这个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顽疾方面,我们党不仅有鲜明态度,更有实际行动;不仅能全面地反腐败,而且能有效地反腐败。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路子,书写了一个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崭新篇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反腐败已经形成了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战略态势,已经形成了利剑高悬、震慑常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常态,初步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对腐败、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严惩腐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治理腐败的中国道路。国家统计局民意调查显示,95.8%的群众认为2020年全面从严治党卓有成效,比2012年提高了16.5个百分点。“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全方位、深层次影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信赖,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强大政治引领和坚强政治保障。可以说,如果没有反腐败斗争,如果没有全面从严治党,就不可能有党和国家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这既是庄严的政治宣示,也是对全党的再动员、再部署、再号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我们党就能确保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引领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行稳致远。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08日   第 01 版)



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

——论习近平主席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主旨演讲

  “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郑重宣示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不移同世界共享市场机遇、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开放、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共同利益,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实现普遍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世界又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开放融通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我们应该顺应历史大势,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是国际贸易的基石,中国愿同世界各国携起手来,高举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有14亿多人口和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每年进口商品和服务约2.5万亿美元,市场规模巨大,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是中国的真诚愿望。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永远不会关上,中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方向不会变,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决心不会变。追求幸福生活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习近平主席郑重宣示中国将坚定不移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同世界共享市场机遇、推动高水平开放、维护世界共同利益,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大国领袖的世界视野和天下情怀,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公共产品提供者,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继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与担当。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宣布了一系列务实举措。中国支持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将以积极开放态度参与数字经济、贸易和环境、产业补贴、国有企业等议题谈判,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国际规则制定的主渠道地位;中国将更加注重扩大进口,增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推进内外贸一体化;中国将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做好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深度参与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国际合作;中国将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合作,支持疫苗等关键医疗物资在全球范围内公平分配和贸易畅通,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稳步推进这些举措落地见效,必将为各国带来更多新机遇,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新动能,推动世界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韧性的发展。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拥抱世界,才能拥抱明天;携手共进,才能行稳致远。新冠肺炎疫情阴霾未散,世界经济复苏前路坎坷,各国人民更需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牢牢把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大势,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不断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我们就一定能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08日   第 02 版)



以可持续交通助力可持续发展

  智慧港口具有5G港机远控、智能理货、无人水平运输等功能,5G云代驾控制舱可以远程控制自动驾驶汽车,电子围栏实施入栏结算能规范共享单车停放……前不久,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我国多个演示项目亮相互动体验区,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新成就、新面貌。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我们坚持交通先行,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综合交通网突破600万公里。应该看到,随着交通运输需求持续增长,与之相关的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问题也在凸显。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对行业自身还是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都意义重大。

  坚持科技赋能,提升综合效率。从网约汽车到无人配送,从无人驾驶到自动化码头,无论是服务人们出行还是助力货物流通,智慧化、数字化正在成为我国交通发展的新亮点。智慧路网、智慧港口、智能航运等新技术广泛应用,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线上线下新消费模式日渐普及,刷脸进站、“无纸化”登机、无人机投递、无接触配送、智慧停车、道路客运定制服务等新业态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加快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让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不断抵达新境界,为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事实证明,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智能物流,能更好助力可持续发展。

  厚植绿色底色,助力低碳发展。数据显示,交通运输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0%,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在互动体验区,一座展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内部构造的立体沙盘引人关注。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兴国际机场通过地源热泵、光伏发电等形式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了100%绿色建筑。这是我国交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从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到统筹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从积极开展废旧路面、沥青、钢材、水泥等材料再生利用,到推进快递包装的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化……近年来,我国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等全过程,推动交通领域节能降碳取得实效。事实证明,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

  推进互联互通,促进协作共赢。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互利共赢”是与会嘉宾讨论的高频词。从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交通建设,到加快推动与周边国家公路联通,再到开设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70多个城市,我国始终积极推动全球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不断为全球交通合作、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当今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利益交融前所未有。集聚众智、汇聚众力,进一步推进全球交通合作,方能以基础设施联通更好带动贸易投资畅通、文明交融沟通。

  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坚持走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之路,坚持互联互通,推动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一定能为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更大力量。

何 娟;《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08日   第 15 版)



政策理论热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2021年11月2日)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二)工作原则

  ——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巩固拓展“十三五”时期污染防治攻坚成果,继续打好一批标志性战役,接续攻坚、久久为功。

  ——坚持问题导向、环保为民。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以解决,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生态环境保护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遵循客观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地制宜、科学施策,落实最严格制度,加强全过程监管,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

  ——坚持系统观念、协同增效。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技术、政策、管理创新力度,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9%左右,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二、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四)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和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在国家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序扩大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并纳入全国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大力推进低碳和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工作。健全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监管制度,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

  (五)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打造雄安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样板之城”。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深化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美丽粤港澳大湾区。加强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六)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煤炭消费量分别下降10%、5%左右,汾渭平原煤炭消费量实现负增长。原则上不再新增自备燃煤机组,支持自备燃煤机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鼓励自备电厂转为公用电厂。坚持“增气减煤”同步,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清洁取暖需求。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重点区域的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有序扩大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稳步提升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水平。

  (七)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关口,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要求,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推动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钢铁、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严控新增炼油产能。

  (八)推进清洁生产和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依法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评价认证。大力推行绿色制造,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强重点领域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

  (九)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建立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加强“三线一单”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健全以环评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严格规划环评审查和项目环评准入,开展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和重大生态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

  (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因地制宜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进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建设,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三、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十一)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聚焦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东北地区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和采暖燃煤污染治理。天山北坡城市群加强兵地协作,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参照重点区域执行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科学调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范围,构建省市县三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实施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管理,依法严厉打击不落实应急减排措施行为。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

  (十二)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夏秋季臭氧污染,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以石化、化工、涂装、医药、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安全高效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实施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工程。完善挥发性有机物产品标准体系,建立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标识制度。完善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技术和排放量计算方法,在相关条件成熟后,研究适时将挥发性有机物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重点区域钢铁、燃煤机组、燃煤锅炉实现超低排放。开展涉气产业集群排查及分类治理,推进企业升级改造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到2025年,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

  (十三)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入实施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全国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进一步推进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公务用车电动化进程。不断提高船舶靠港岸电使用率。实施更加严格的车用汽油质量标准。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公铁、铁水等多式联运。“十四五”时期,铁路货运量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水路货运量年均增速超过2%。

  (十四)加强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强化施工、道路、堆场、裸露地面等扬尘管控,加强城市保洁和清扫。加大餐饮油烟污染、恶臭异味治理力度。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到202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型规模化养殖场氨排放总量比2020年下降5%。深化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环境管理。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问题。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

  四、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十五)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系统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农业农村和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强化溯源整治,杜绝污水直接排入雨水管网。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对进水情况出现明显异常的污水处理厂,开展片区管网系统化整治。因地制宜开展水体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增强河湖自净功能。充分发挥河长制、湖长制作用,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长效机制。2022年6月底前,县级城市政府完成建成区内黑臭水体排查并制定整治方案,统一公布黑臭水体清单及达标期限。到2025年,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提前1年完成。

  (十六)持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推动长江全流域按单元精细化分区管控。狠抓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农业面源、船舶、尾矿库等污染治理工程。加强渝湘黔交界武陵山区“锰三角”污染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工业园区污染治理、“三磷”行业整治等专项行动。推进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巩固小水电清理整改成果。实施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有效恢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建立健全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考核评价制度并抓好组织实施。加强太湖、巢湖、滇池等重要湖泊蓝藻水华防控,开展河湖水生植被恢复、氮磷通量监测等试点。到2025年,长江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为优,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重要河湖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态质量明显提升。

  (十七)着力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全面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严控高耗水行业发展。维护上游水源涵养功能,推动以草定畜、定牧。加强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开展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强化黄河河口综合治理。加强沿黄河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基本完成尾矿库污染治理。到2025年,黄河干流上中游(花园口以上)水质达到Ⅱ类,干流及主要支流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

  (十八)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基本完成乡镇级水源保护区划定、立标并开展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保障南水北调等重大输水工程水质安全。到2025年,全国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

  (十九)着力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巩固深化渤海综合治理成果,实施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污染防治行动,“一湾一策”实施重点海湾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海河流断面水质改善、沿岸直排海污染源整治、海水养殖环境治理,加强船舶港口、海洋垃圾等污染防治。推进重点海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海洋伏季休渔监管执法。推进海洋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和应急能力建设。到2025年,重点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比2020年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省控及以上河流入海断面基本消除劣Ⅴ类,滨海湿地和岸线得到有效保护。

  (二十)强化陆域海域污染协同治理。持续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到2025年,基本完成长江、黄河、渤海及赤水河等长江重要支流排污口整治。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深化海河、辽河、淮河、松花江、珠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推进重要湖泊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沿海城市加强固定污染源总氮排放控制和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入海河流总氮削减工程。建成一批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美丽河湖、美丽海湾。

  五、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二十一)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注重统筹规划、有效衔接,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农膜回收行动。加强种养结合,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规范工厂化水产养殖尾水排污口设置,在水产养殖主产区推进养殖尾水治理。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二十二)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依法推行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受污染耕地集中的县级行政区开展污染溯源,因地制宜制定实施安全利用方案。在土壤污染面积较大的100个县级行政区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示范。严格落实粮食收购和销售出库质量安全检验制度和追溯制度。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

  (二十三)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内地块的准入管理。未依法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的地块,不得开工建设与风险管控和修复无关的项目。从严管控农药、化工等行业的重度污染地块规划用途,确需开发利用的,鼓励用于拓展生态空间。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推进腾退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

  (二十四)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健全“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制度、技术、市场、监管体系,推进城市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十四五”时期,推进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二十五)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制定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实施调查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建立健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强化源头准入,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及其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

  (二十六)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持续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划定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并强化保护措施,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及污染风险管控。健全分级分类的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实施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在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密切的典型地区开展污染综合防治试点。

  六、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二十七)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河口、海湾、滨海湿地、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强黑土地保护。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冰冻圈融化的影响。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督评估。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7%左右,湿地保护率达到55%。

  (二十八)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调查、观测、评估。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拯救力度。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严格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二十九)强化生态保护监管。用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构建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建立全国生态状况评估报告制度,加强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县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依法加大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和查处力度,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深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和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三十)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实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最严格的监管,持续强化在建和运行核电厂安全监管,加强核安全监管制度、队伍、能力建设,督促营运单位落实全面核安全责任。严格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核技术利用等安全监管,积极稳妥推进放射性废物、伴生放射性废物处置,加强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强化风险预警监测和应急响应,不断提升核与辐射安全保障能力。

  (三十一)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开展涉危险废物涉重金属企业、化工园区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调查评估,完成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全覆盖。开展涉铊企业排查整治行动。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到2025年,全国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5%。强化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健全国家环境应急指挥平台,推进流域及地方环境应急物资库建设,完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

  七、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三十二)全面强化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适用规则,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依法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罚。推进重点区域协同立法,探索深化区域执法协作。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出台更加严格的标准。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宣传普及。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联合开展专项行动。

  (三十三)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完善绿色电价政策。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加快发展气候投融资,在环境高风险领域依法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加快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全面实施环保信用评价,发挥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的引导作用。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推动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森林、草原、湿地、沙化土地、海洋、水流、耕地等领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三十四)完善生态环境资金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把生态环境资金投入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投入予以重点保障,确保与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加快生态环境领域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强有关转移支付分配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相衔接。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税收、价格等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领域。

  (三十五)实施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开展污水处理厂差别化精准提标。优先推广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化运行维护。推动省域内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与产废情况总体匹配,加快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

  (三十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建立基于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监管执法体系和自行监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为主的非现场监管执法体系,强化关键工况参数和用水用电等控制参数自动监测。加强移动源监管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专项整治。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依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等环境违法犯罪,严肃查处环评、监测等领域弄虚作假行为。

  (三十七)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格局,建立健全基于现代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监测站网布局,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提升国家、区域流域海域和地方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补齐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水生态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等监测短板。加强监测质量监督检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全面。

  (三十八)构建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组织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规范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生态环境整体解决方案、托管服务和第三方治理。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组织开展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

  八、加强组织实施

  (三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攻坚机制。强化地方各级生态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作用,研究推动解决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重要问题,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日常工作机构有场所、有人员、有经费。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研究制定强化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有关措施。

  (四十)强化责任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列出清单、建立台账,长期坚持、确保实效。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细化实化污染防治攻坚政策措施,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监督。各级政协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协商和民主监督力度。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加强环境司法。生态环境部要做好任务分解,加强调度评估,重大情况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四十一)强化监督考核。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中央和省级两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体制,将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落实情况作为重点,深化例行督察,强化专项督察。深入开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监督帮扶。继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完善相关考核措施,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四十二)强化宣传引导。创新生态环境宣传方式方法,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发展壮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力量,深入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和有奖举报机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讲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故事”。

  (四十三)强化队伍建设。完善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机构能力标准化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机构列入政府行政执法机构序列,统一保障执法用车和装备。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建设,锤炼过硬作风,严格对监督者的监督管理。注重选拔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按照有关规定表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08日   第 06 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1006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350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568人

【新品预售】2024年9-10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45件
浏览 488人

【新品现货】2024年9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24件
浏览 1164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1006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350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568人

【新品预售】2024年9-10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45件
浏览 488人

【新品现货】2024年9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24件
浏览 1164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1006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350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568人

【新品预售】2024年9-10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45件
浏览 488人

【新品现货】2024年9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24件
浏览 1164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1006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350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568人

【新品预售】2024年9-10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45件
浏览 488人

【新品现货】2024年9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24件
浏览 1164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10062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350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568人

【新品预售】2024年9-10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45件
浏览 488人

【新品现货】2024年9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24件
浏览 1164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