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难,在机构改革后就更难了我以我们县里的情况情况来作个说明吧(只讨论实职正科,不讨论职级并行和括号正科,也不讨论垂管)。从宏观上看,是岗位少、流动慢和历史问题严重造成的。
首先,是岗位少。我们县里有2万1千多在职在编人员(其中公务员2000左右,事业单位5000左右,有编制的教师10000出头,有编制的医生3000来个)。其中,公务员(包括参公)方面,县直单位和乡镇的正科级领导合计不超过120个;事业编制方面,只有县直单位(乡镇有副科级事业单位,但是没有正科级事业单位)有15个,学校有8个(书记、校长),医院有6个(书记、院长),合计29个。两方面加起来也就150人。相当于在编在职人员的0.7%。也就是一千个在编在岗人员里面只有7个人是正科级领导。公务员方面好一些,大概在6%左右;县直事业方面则在0.3%,而学校、医院的就更少了。
其次,是流动慢。在现行的体制下,正科级领导只有在高升为副处级,或者到龄转职级(我们这边目前是56岁,事业单位的目前则还是叫退二线),或者犯错误的情况下被免职,否者将一直在岗位上(可以在不同岗位调动,但一般不会再任下一级职务)。如果在35岁任正科级领导且一直没有提拔,将有21年时间占着位子。只要岗位没有空缺,其他的人再有能力也没有办法。在我们这边,一届(5年)能够提拔为副处级的不超过10个,也就是一年2个;到龄的一年也就不到10个。也就是说,一年大概只有12个人有机会递补为正科级领导。
再次,历史问题严重。在2019年开始的行政机构改革和2020年推行的事业单位改革中,裁撤了很多单位,也有很多单位由正科级降为副科级。当时,为了安置领导干部,采取了加板凳的方法,即原来某局有一正两副的领导职数,但是机构改革时安置了一正多副,其中有很多副职是括号正科。比如我们县里的某局,因为是三个单位合并,且承接了其他多个单位的职能,机构改革时直接一正十副,到目前也才消化到一正五副。
从现实情况看,各个单位冷热不均的情况导致了很多干部根本就没有机会升任正科级。首先,事业单位和学校、医院,因为僧多粥少(我们县里19000多人只有29个正科级的位置)的原因,如果不是特别有能力、特别有关系,基本上纳入不了组织部门的视野,更不要说升迁了。即使有机会升任副科级,可能由于正科级领导超长待机,在等待的过程了过了年限,直接就没有机会了。其次,公务员单位也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从一般干部提拔的来说,因为公务员基数少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单位的公务员都有机会走上副科级(乡镇和县直单位加起来公务员副科级可能在300左右),但是出正科级领导的部门(以提拔前的部门算)却不多。比如,目前,我们县里的公务员正科中,有30来个是两办出去的,有20来个是组织部、纪委、发改等强势部门出去的,其他县直单位出去的不到30个,而20来个乡镇成长虽然也有40多个,但其中将近一半是乡镇人大主席。
综合以上,现在在县城提拔为正科级,真的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