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思政课不容易,难就难在入脑入心。近年来,各地各校大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调动各种资源,努力实现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了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
用好课堂教学,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下功夫。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要用足用好课堂,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让每堂课都出彩。在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将理论讲深、讲透、讲清,特别要在回答深层次重大理论问题上下功夫,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之所以出现表面化、浅薄化、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对科学理论理解不深,对社会实践把握不够。近些年,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汇聚理论界优质师资,面向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开设“周末理论大讲堂”,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中,常态化设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思政课教师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理论研究,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和素养,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不断增强。
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与时俱进,才有吸引力。近些年,各校大力推动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试点省(市)率先全面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大学)》也已投入使用等,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思政课的时代性更加凸显。
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思政课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因此,课堂上既要讲道理,也要摆事实,思政课老师要在理论反映现实上下功夫,要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火热生动的实践,要善于运用实践的事实、案例、素材。近些年,教育部建设了一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鼓励和引导思政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研修,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在今天的思政课上,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等生动鲜活的实践,都成为了思政课最鲜活的素材,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用好新媒体新技术,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上下功夫。
思政课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教师要避免学术化、教条式、宏大叙事的说教模式,创新理论话语表达,真正做到讲理论接地气,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要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方法,使教学手段方法更好满足学生的期待。
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多是网络的“原住民”,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赢得互联网就赢得了学生,丢掉互联网就丢掉了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思政课不仅线下讲,也要线上讲,使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在这方面,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政课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综合运用慕课、微课、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技术手段,线上线下相结合,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新平台,使思政课活起来。
近些年,一批思政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融媒体思政公开课,一批思政课公众号入选“首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网络思政课创新发展方兴未艾。2020年3月9日,教育部社科司、人民网联合举办“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这堂线上思政大课,解读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分析了中国抗疫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讲述了防疫战疫一线的感人故事,吸引了5000多万人听讲,在青年学生中引发广泛反响。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建立师生在线实时互动微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线上教育的有机结合,及时回应学生思想困惑。2021年3月以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录制完成了百集党史微慕课,目前,部分微慕课已在“学习强国”等重要平台发布,通过党史的生动讲述,让更多人汲取力量、树牢信仰。
用好各种社会资源,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上下功夫。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实践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这样的思政课,才能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近些年,各高校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进一步规范了实践教学,普遍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落实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的方式不断创新,途径不断拓展。清华大学“概论”课教师在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首先,让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开展课前社会调研,开学后,教师在学生课前调研的基础上,聚焦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课程结束后,学生与学校暑期主题实践相结合,回到社会大课堂,通过实践,去验证自己的思考。两个课堂的这种有机结合,极大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一些学校把思政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工矿企业,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都成为思政课堂。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大课堂,广泛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目睹时代大变迁,感受中国大发展,在亲身参与中认识了国情、了解了社会,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用”中真实体会到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成效明显,思政课教学状况不断改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入脑率”明显提升,实现了从要我教、要我学到我要教、我要学的转变,从老师讲得费劲、学生听得没劲到老师讲得带劲、学生听得起劲的转变,思政课更加接地气、更加人气,师生的获得感得到极大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8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