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2022年6月9日,上海市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市委书记、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强主持会议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采取务实有力的行动,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提振人才来沪发展的信心和预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深度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
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
——习近平在2022年2月2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民族复兴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希望你们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在2022年4月21日给北京科技大学的老教授的回信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要求
全面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扩大“海聚英才”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大规模集聚海内外人才,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促进人才要素市场化配置,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强劲持续、全方位全周期的智力支撑,成为天下英才向往的机遇之城、逐梦之都。
大力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强高峰人才引育,采用国际通行的人才遴选机制,配置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事业发展平台,加快引育一批具有全球号召力和国际视野的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持续办好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建设科学社区,吸引顶尖科学家设立实验室并开展创新研究。实施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创新海外引才方式,鼓励中外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先行先试更加开放便利的签证、工作许可、长期居留和永久居留政策。实施更有吸引力的国内人才集聚政策,加大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和基础研究领域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落户政策,优化居住证(积分)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沪发展。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育。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建立面向未来的顶尖人才早期发现、培养和跟踪机制,实施强基激励计划、超级博士后计划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给予基础研究人才长期稳定支持。完善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实施高等教育人才揽蓄计划,支持科研人员在高校、企业间双向兼职兼薪和柔性流动,加快培育一批拥有科研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创业潜力的人才,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面向未来的青少年科学创新教育行动,加强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发现和培养,构建大中小学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科学普及高质量供给,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和能力。
构建更加灵活有效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坚持凭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评价人才,赋予用人单位、行业组织人才评价主体地位。引入市场评价、社会评价和同行评价,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推进更加灵活的人才使用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引进人才和评定职称。深化科技创新激励改革,完善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分配机制,加大对贡献突出人才的倾斜力度,优化绩效工资增长机制,提升行业部门绩效工资自主统筹权,加大重点产业人才奖励力度,建立创新者分享产权的机制,全面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
加大对各类青年才俊扎根上海的服务保障。全面构建青年友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和工作生活环境,吸引更多青年才俊选择上海、扎根上海、书写梦想、成就事业。加强对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深入推进青年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活力创城”上海青少年创新创业行动,做强“海纳百创”创业品牌,加强创业资金扶持和金融支持,引导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培育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鼓励在科创中心承载区和青年人才集聚度高的园区社区,围绕青年人才创意交互、工作交流、生活交往需求,打造24小时青年创新生态社区,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多功能支持的活力空间。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拓宽人才安居租赁房源筹集渠道,盘活市场化租赁住房、闲置宅基地等住房资源,鼓励产业园区、大型企事业单位新建人才公寓,到2025年全市用于人才安居的租赁房源规模达到20万套。完善人才安居政策体系,优化人才购房政策,建立市级人才租房补贴制度,鼓励各区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有效解决人才住房难题。提升服务各类人才水平,充分发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在吸引人才、服务人才中的作用。
★2022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要求
聚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教育现代化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支撑。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贯彻“四个面向”,发挥科教和人才资源优势,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着力做强科技创新引擎。聚焦基础学科、战略导向领域,健全面向基础研究重点团队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积极参与、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布局一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激发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活力,加快建设一批高能级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深入推进长三角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揭榜挂帅”等攻关机制。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扩大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服务覆盖面,高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健全义务教育“双减”长效机制,提高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课业辅导等校内教育质量,完善培训市场综合治理机制,推动新中考改革平稳落地,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深入实施高校“双一流”建设、创新策源能力提升、人才揽蓄等计划,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本科和新型高职。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完善学生关爱体系。发展终身教育和特殊教育。
大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依托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设施、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华为青浦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大力集聚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积极稳妥下放岗位设置、职称评审、科研管理、经费支配等权限,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加强全市人才计划整合,加快形成梯次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特色化发展,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系统,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进一步打响“海聚英才”品牌。健全创投机构与创新项目对接机制,完善商业银行与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的投贷联动模式。加快建设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推进人才安居工程,优化教育、医疗等服务供给。
★上海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2022年6月9日,上海市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市委书记、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强主持会议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采取务实有力的行动,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提振人才来沪发展的信心和预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
会议指出,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要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更加开放的气度、胸怀和格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超常规的力度和速度拿出一揽子政策举措,展现爱才之心、安才之举。结合“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加强对各类人才的联系和服务,诚恳倾听心声,把政策送上门,把实际问题解决好。充分用好高水平大学、大科学设施、顶尖科学家论坛等高能级平台,加快引进高精尖缺人才、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
会议指出,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引才、用才、育才。聚焦放权松绑抓突破,切实减少对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束缚,支持各类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大胆创新。聚焦产教融合抓突破,支持高校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市场发展需求,培养更多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各领域专业人才。全市各方面要解放思想抓人才、千方百计聚人才,加快构筑人才新优势。
会议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对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做好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总体谋划和系统设计,确保中央和市委部署落地见效。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强化问题研究和政策供给,全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上海人才工作的重点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改进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形成布局合理的人才梯队。
统筹学校教育和职后培训。培养人才是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上海全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应在新入职人员的培养上下功夫,依托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平台,引导青年科技人员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前沿问题为导向,突出战略研究,注重前瞻研究,强化联合研究。
优化人才发展机制和环境。上海全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离不开机制保障和良好环境支撑。健全科技人才投入保障机制,发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加大重点学科领域人才项目投入。要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这就需要将人才发现考察、引进审核和风险评估工作前移,变被动引才为主动招才。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对于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和潜力有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决人才评价机制存在的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不够等问题,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上海人才工作下步对策措施
第一,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第二,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第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要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
第四,宣传表彰优秀人才。要广泛宣传表彰爱国报国、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在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才中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精神。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三、实战应用
例题1:请结合材料,以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名义,聚焦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起草一份致全市广大人才的倡议书。要求:格式规范,逻辑清晰,800字左右,20分。
【参考作答】
致全市广大人才的倡议书
全市广大人才朋友们: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美丽上海按下了“暂停键”。过去的一个月里,全市上下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全力抗击疫情。随着社会面清零,疫情防控将进入常态化时期,大家也即将返回工作岗位,在此,我们号召全市广大人才行动起来,带头参与到复工复产工作的行列中,与全市企业共同努力,共渡难关,打赢防疫防控阻击战,打好发展总体战!
一、带头做好个人防护,确保自我健康安全。“解封”不等于“解防”。当前,我市疫情防控依然面临较大压力,容不得丝毫松懈。我们要继续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带头做好个人防护,继续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不扎堆、不聚集、查验码,尽量减少非必要的外出、聚集活动,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
二、带头支持防疫政策,积极配合防疫措施。疫情防控是场大战,复工复产是场大考。在坚持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要严格按照复工复产相关规定开展生产工作,主动配合测温和“两码查验”,带头推广并使用“上海通行码”,积极宣传最新防疫政策和规定,在助力精准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有序参加复工复产。
三、铆足干劲示范引领,全力以赴投入复产。防疫不松懈,生产不放松。各行各业各类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产业工人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头发挥团队作用,带头攻坚企业难题,带头做好技术研发,带头提升产品质量,帮助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尽可能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造成的损失补回来!以倍增的干劲和饱满的激情迅速到岗到位,以“奔跑的姿态”出现在复工复产的“运动场”上,按下复工“快进键”,跑出复产“加速度”!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地贯彻落实好相关政策,服务全市广大人才,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坚定信心、凝心聚力,知重负重加速奔跑,苦干实干再创荣光,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贡献人才力量!
上海市委组织部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2年5月16日
(784字)
例题2:请结合材料,概述上海推进重点领域人才发展的主要措施。要求:全面准确,逻辑清晰,500字左右,15分。
【参考作答】
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上海以开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为重点,大力推进人才队伍整体开发,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一是造就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着眼于推进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逐步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大师、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涌现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拥有高成长性项目的高层次创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