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一书,近日在全国发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农”工作的历史选择,也是新发展阶段我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保障。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关键在人,要能够育好“人才苗”,让各类人才深入广袤的田间地头“执笔”,为乡村建设添“色”。
育好带头“当家人”,以“党建红”厚植乡村建设“底色”。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关键取决于党的正确领导,尤其是带头人素质的优化和提升。需要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一个好的当家人政治标准是第一标准,村级党组织书记必须做到脑子特别清醒、立场特别坚定,在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中始终看准方向、把控大局,跟着党的政策走。要在发展各种企业项目的同时,守住生态环境底线,粮食安全红线,不因抓建设而忽视党建,搞开发而忽视保护,当好“总舵手”。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涉及规划建设、道路畅通、清洁能源等方方面面,需要摸清“带头人队伍知识空白和能力短板,按照“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行分层分类、宜人宜岗的“菜单式”精准培训模式。实施“头雁孵化”工程,把本土人才作为培训的第一梯队,通过常态学、阵地学、“一线”学,培养一批可以接班的“雏雁”。
育好数字“新农人”,以“科技蓝”擦亮乡村建设“成色”。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乡村建设也迎来了前所未有挑战和机遇:农产品插上“电商翅膀”,从乡间田野销往五湖四海;瓜果种植遇上智慧管理,从“全看天收”转为“一键可控”;涉农服务加上数字管理,从“亲自跑办”升级“线上办理”。正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乡村建设要能够切准数字化时代“脉搏”,培育出更多懂得数字化生产和生活的新农人。要擦亮眼睛“选”,主动深入到乡村一线识别,从“土专家”“田秀才”、乡村致富带头人、能工巧匠等本土人才资源中遴选一批有底子、愿意学的“潜力股”,扎实开展新农人培育工程。要发挥示范“带”,充分激发已经成熟运作的数字“新农人”示范带头效应,做好“传帮带”“老带新”,通过手把手教,实打实带、面对面讲,让更多农民享受数字时代发展红利。要精准到位“训”。针对不同层次学员,量身定制一批农业领域自媒体应用、直播带货技巧、农业智能大棚建设等课程,使乡村建设加“数”前行。
育好乡村“规划师“,以“多样彩”打造乡村建设“特色”。高质量的乡村建设规划可让乡村建设在起点上高人一筹、快人一步。好的乡村建设规划师一定是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深入乡村、了解乡村的人;是用设计放大乡村价值,成就乡村美学的人;是让乡村地区资源、资产和资本更优转化的人。要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县乡党委政府要把培育高素质乡村建设规划师作为重中之重,吸收建筑、景观、工程、农业、生态等各类人才下乡蹲点,“驻地化”参与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着手建立“乡村规划师智库”,引导人才参与乡村建设规划培训,成为能够统筹乡村发展目标、生态环境修复、历史文化传承、公共服务布局等多种因素的“全科医生”。通过以训赋能,使人才摒弃只“建”不“设”,照抄城市“作业”等做法,用好村庄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建设之路。
加快推进乡村建设,关键在于人才引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主战场在基层一线,乡村建设行动的主力是乡村骨干人才。唯有使大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扎根基层、建设农村、服务农民,方能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地见效,让群众真正得实惠,才能使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