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亿亩耕地红线是怎么来的呢?
无论是分析耕地问题的具体表现还是深层成因,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耕地红线”。18亿亩耕地红线是怎么来的呢?
陈锡文,1950年7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曾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现任现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说,18亿亩是综合经济发展、人口状况、粮食单产等因素测算划定的。考虑到复种指数,18亿亩耕地对应每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4亿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约17亿亩,其余用于棉、油、糖、菜等种植。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粮食亩均单产不到800斤,以17亿亩的播种面积计算,对应的产量是1.3万亿斤以上,这正是目前粮食产量所站稳的台阶。近年来,我国进口大量农产品,等于变相利用国外耕地。以进口量最大的大豆为例,2021年进口9652万吨,如国内生产,以亩产130公斤计算,需要7亿多亩播种面积。考虑到粮食需求还在增长,红线已退无可退。
18亿亩只是个概数,其实际指向也是与时俱进。国家“十一五”规划期间提出耕地红线保持18亿亩,“十二五”规划上升为18.18亿亩,“十三五”规划明确保持在18.65亿亩。耕地红线数据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耕地保护的目标在持续加压。
新中国成立后,耕地保护几经波折,在不同时期应对不同矛盾,为实施耕地保护作出大量努力。
朱道林,管理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土地经济分会副主任;北京土地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