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秋来,迎接完考察,考试总算接近尾声,也终于有时间清理下自己的思绪。
一、关于遴选的认识
这次遴选原计划三月底进行,后延期了两个月,我原本计划三个月的备战时间莫名因为疫情延长了两个月,这么一来,我对遴选的认识又有了些许不同。
那遴选的本质是什么?
这是我在系统看了下考试公告后首先冒出的问题,很多人都知道是为了招那些来之能干、干之能胜的年轻人,需要具备概括、决策等各种能力,但从应试角度来说,随着遴选常态化,为了最大限度减少风险,提高效率,命题人会形成路径依赖,根据央选导向结合本省实际,出一套卷子,根据相关材料,得出命题人自己的观点,而这个观点与中央大政方针同出一源。
那省直遴选是如何紧跟央选导向的呢?我的理解是,要看清楚目前国家或本省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例如当前疫情背景下,我们最重要的是稳住经济,而维系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所以我们国家在助企纾困、拉动消费、稳外贸上下力气很大,而我省的万人助万企、三个一批、项目为王、综合保税区、消费券等种种具体微观的事件和行动都是上述宏观层面部署的在河南的微观体现,中央层面这些部署,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稳住全国经济大盘”,这就是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叠加之下的首要矛盾。
所以,遴选考试的本质就是在中央风向标下,用一套题来扣住这个大家都关心的事,让我们找出后面的理论逻辑。这个过程和模式就是遴选。
二、备考逻辑和框架
(一)备考时间。我的同事中会形成三个立场,一种较为自信的人将遴选和申论等同,认为简单、复习没用,看了一两周就行了;另一种相对保守的人则认为,遴选太难了,至少要准备半年。至于中间那种不那么极端的想法,也是大多数人的看法,用一两个月刷题、背诵。不管哪种想法,都不存在对错之分,都是结合自己情况来准备的,看情况,比如有的人说他是裸考上岸,复习也没用,但是可能别人本身就是思维活络、智商超于一般人的人,思维模式恰好就是遴选那套模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所以,如果再有人说他裸考上岸,我真的劝你不要恰如其分地代入自己。最靠谱的还是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个性学习计划,然后按部就班高效实施。拿我自己来说,我本来准备的是三个月,后因疫情,中间休息三个月后,忘得也差不多了,就又捡起来一个月,差不多整个备考四个月的时间,打乱了我的安排,水平确实也比没延期的时候要差一些。
(二)思想动员。前面已经提到遴选本质上是为了选择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人,那么很多人仅仅认为这就是一个应试,这是不对的,遴选本质上是应试外衣包裹下的思维模式行动方式内核。我们要及时转变思想。一方面是观念问题。很多同学会通过qq或微信私心我,怎么复习啊?考什么啊?我该看什么?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问题真的在浪费各自的时间,本质上并没有真的觉得这个事很重要,才会觉得别人一两句建议就能解决自己的遴选问题。这种思维注定不是遴选所需要的,即使通过笔试上岸,也会在工作中面对诸多不适应不平衡,是需要转变自己的思维的。所以,首先要真的认识到遴选在考你的思维是否是一个情绪稳定、输出有效、思维成熟、做事高效的成年人的成熟思维。要真正地代入工作和生活,认识到遴选是必须你自己去深入思考放弃依赖思想,真正将工作与考试融汇贯通。另一方面是决心问题。我真的劝那些广撒网的同学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了,一次次地“巡考”,看似一直在努力,可是徒增不稳定感和失败次数。一旦确定了要去考,就要认真全面开始进入战斗状态,为了自己为了未来,不是为了营造一种我就是想走在遴选路上的氛围感,只要不是超出重大事项范围,生活重心就要全面让位于遴选,吃饭、交友、唱歌等什么时候都能干,遴选却是考一次少一次。
(三)需要资料。这部分我个人觉得不重要,但很多人关心,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获取方式和思维逻辑,适合自己就好。说说我的资料吧,最后我再综合说下我如何运用它们的。
第一,政府网站+共产党员网+中组部网站。网络最大的好处就是填平了阶级间的信息鸿沟,只要我们想,就能通过网络知道99%的信息。第二,就是北辰的系列课程,我属于爆发性突击性选手,所以耐力差但爆发期间我可以高度自律并保持高效率,自己要做的事一定要做到(偶尔会显得过于死板),因而北辰的系统版课程就很适合我,我不需要前期收集信息的过程并迅速进入备战状态。第三,政府文件。遴选的主题就是政治,主体就是行政机关,政府文件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源头和依据。要认真对待并深入研究,拿到一份文件,就知道它到底想让我们做什么,如何落实?重点在哪?困难在哪?这也就解释了前面我提到的,遴选的本质就是应试的外衣下包裹着工作能力检验的内核。
首先,我会认真浏览政府网站,看看有哪些栏目,知晓政府工作全局,而相关专栏则一般是近期政府重点工作,近期新闻则可以了解政府最近在关注什么,展开了哪些实践。对不懂的问题,通过查阅政府文件库,追根溯源,就能看到习总书记如何指示,中央如何要求,省级层面如何部署,市县如何开展。这个过程持续个十天半个月,你就会慢慢摸清政府工作全貌并有一个大致的机关工作“工笔画”。这个部分对我而言很重要。我在基层法检,办了多年刑检案件,从未接触过综合工作,通过这个浏览网站习惯,我慢慢地意识到自己工作面的狭窄,而政府工作却千变万化,涵盖社会生活“从摇篮到坟墓”的气象万千,也加剧了我的紧迫感,让我加快了学习进度。前期,这些网站是我的引路灯,指引我的方向,后期,这些网站就成了我的手电筒,需要时才打开看,因为,他们已经成为我趁手的工具,可以随予随用,这就是一个被知识支配到支配知识的过程。
其次,北辰课程。备考期间,这个课程布局了我的整个复习网络,因为没接触遴选前,我对此缺乏清晰的认知和框架的搭建,而培训班一群人在做这个工作。遴选不管具备什么内核,它的外在都是应试,那么必然带有深刻应试烙印的痕迹,只要应试,就有套路和规律可循。这个发现的过程太过漫长,我们要工作,没有时间去挖掘,北辰课程很好地替我们节省了这个时间和精力,直接告诉我们这个套路怎么运用,当然,很多人就陷入误区,觉得学会了北辰的课程,就成功了,但这个套路只是打底,让你明白遴选,但要接近本质,需要自己深入思考,转化北辰的“被动投喂”为“能动改造”。首先是直播课。直播课最好是要跟上的。说说我自己吧,除了加班落了五六节,其余的我基本都听了直播,因为直播可以让你思维紧跟老师互动,同学讨论可以让你开拓思路,这个过程的效果是录播课无法达到的。直播课一般三四个小时,下了课我基本上也没精力干别的了,一般11点半我就准时睡了。而你如果觉得自己吸收不好,还是要多费点功夫。而且,直播课要一直复听,循环往复直到考前,这个复听课程是可以越来越快的,即使没有吸收,不断复听,也可以在考场上给你强大的自信。我大概听了三四遍,每次听感受感悟都不一样,其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同学的问题。比如钟情于某个老师的风格就要一直听那个老师讲,客观说,这何曾不是一种信息茧房,只有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才能让自己进步。再比如,有同学对背诵问题疑惑,说清心老师说不背,初尘老师说背,我到底怎么办,我想说,你既不是清心老师,也不是初尘老师,自己会运用那个知识就行了,为什么要纠结老师们的观点差异,这个问题实在没有必要多费神。喜欢一个人一项事物并非就要排斥其他的。几个老师说的不一样也很正常,这就像超市很多商品,都很好吃,你只需要挑选适合自己的,而不是一定认为其他商品就要下架。其次是模考题目。可以不复盘,但是作业和套题一定要认真做,不吹不黑,个人觉得北辰的套题还是挺有水平的,覆盖面很广,各个主题的出法你都能有个了解,没出过的你也能有个新颖的思路,所以,不要轻视模考题。很多人总是在意分数,还会和阅卷老师争论评分正确与否,观点对错与否,较真于是否是上课老师亲自批改。在我看来,请思考如下问题:报班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寻找老师错误吗?是为了模考75吗?是为了“大家来找茬”?都不是,是为了找到高分同学的奥秘,是为了习惯考试,是为了多见题目,是为了查找不足各个击破,最大程度摒弃自己的不足并最大收获的吸取别人的经验。所以要保持一个空杯心态,体制内工作本就无所谓对错,只要在规则框架内合适看待,并能解决问题即可。这样一个成熟思维都没有,实在是不适合遴选。最后是参考资料,这个问题还是看个人余力吧,做好了上述几点,我相信余力还是有很多的,自己拓展的当然也很适合自己口味。北辰有个理论录播课,这个可以看自己需要,觉得对自己考试有帮助可以听听,觉得用处不大自然可以不看,就我自己来看,在冲刺最后一个月时,录播课非常巧地更新了,那十几节录播课我就觉得非常有用,就前后听了好几遍。自己还拓展了一部分《秘书工作》和共产党员网上的文章和工作内容,结合起来看就受益匪浅。
最后,政府文件。政府文件来源可以是网站文件库,可以是你单位网站或工作中的实务性文件。它可以帮我们从顶层设计角度来宏观全面了解某个点,只要多梳理几次某个专题,就明白了省市层面的干事逻辑。如何看文件呢?举个例子,比如三胎政策,我们在国务院政策文件库里找到《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过于宏观,那再去看看《河南省优化剩余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呃,大面措施上基本无改动,那就看看不一样的地方,呃,务工人员多、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中心、农村人口多、城镇化率不高等,这些是中央文件没有的,那么我省就会在这些方面着墨发力更多,人口民生问题的重点可能就在于城镇一体化、特殊人群生育保障等,考试也就可能关注这个问题。再比如,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三农问题,我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安全是政治任务,这个问题就极其重要,看完中央一号文件后,再去看河南的一号文件,也是差不多的,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高标准农田、种业振兴、灾后重建部分、人口技能提升等方面,这就是我省的具体实际和特殊省情,对应地,我们就会经常看到三链同构、双长制、灾后重建规划、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等具体的政策和行动名词。上述两个例子只想证明,文件不是那么难读的,政策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并不是羞涩拗口难懂的,毕竟这些东西写出来是要让下面做的,如果很难懂,下面如何落实呢?所以,厘清了背后的发展背景和因果关系,勤于总结思考,拿到题目你就知道命题人想让你干什么了,就会下笔如有神助。
三、此次考试
最后,我想谈下此次考试中,我是如何贯彻和运用上述逻辑模式来实现考试突围的。先说说成绩,笔试72.5,全市第二,全省不知;面试85.6,全场第三,客观说面试不太行,全靠吃老底,综合成绩全市第一。之前其实也酱油性质地参加过几次遴选,但后来连成绩都懒得关心。这次得益于北辰各位老师悉心引导和自己的勤于思考总结,有地放失的取得了这个成绩。
说说试卷给我的感受,前面三道题都比较常规。分别是概括题、比较异同题和阐述理解题,最后一道大作文超出了我平时训练的范畴,很多同学也因为作文切口微观以至于乱了阵脚。
第一道概括题,没有什么自己发挥的空间。该段数字经济的材料在河南日报与省政府联合出版的智库书籍《怎么看怎么干》这本书里有原文,当然,我是考后才看到的,看完后发现我和书籍的思路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客观地写道了材料反应的数字经济发展地区不均的问题,但是书里的概括是没有的,其余的点倒是多少都提到过。概括题目还是要统览全文后,有了一个大致的把握,再去掉自己的主观想法,全部用材料中的语言高度概括掉文章意思,并盖上一个稍微提升一个高度的小标题,概括是就事论事,这个“事”就是材料,不能以自己的想法来揣度命题人的想法。这是很多同学会不知不觉犯的错误。
第二道比较异同题应该说我要感谢考前三天我做的一套其他省的真题(北辰获取),也是比较异同,在这之前,我完全没有做过类似题目(可能也见过但是完全忘了)。看了参考答案,基本上点是差不多的,但异同是均匀分布还是有所侧重,考场上我也纠结了一会,但很快我就决定相同的占了3行,其余的都是不同点。我的逻辑是,正面的做法内核都是相似的,如果我是命题人,我可能想看到他们的不同,是否能够得到不同程度地推广。同时为了避免扣分,最后又升华点明二者殊途同归,但目的相同。虽然不知道分数,但我想,分数证明我这个思路也符合部分阅卷人的口味。
第三道谈谈一个词的理解,对于这种综合分析题目,老师也教过经典的是—为—办的答题逻辑,但考场上我沉迷于题目本身,已经完全忘记了这个套路,那我是怎么答的呢?我对两组、四个词进行了逐个解释,用了四段,后面内容是材料内容+怎么办,开头加了个帽子。当时我觉得这两组词正好可以诠释我想要表达的措施和原因,就立马开写,边写边后悔,这个思路是不是应该是—为—办啊,但没办法,只能尽量在后面突出我的是-为-办逻辑。出考场我以为凉了,面试准备都放弃了,因为经验告诉我,如果整个试卷有一道题偏向,大概率我只能拿到64—65的成绩,那就算了。虽然后来分数打了脸,只能说明阅卷看到了我后面的点,知道我想说什么。但我还是建议同学们不要这么做了,因为这确实不符合我们一般写材料或者实际工作的逻辑,可能倒是符合搞宣传的逻辑。是—为—办的逻辑还是最靠谱的。
最后的大作文,务实微观,确实有点超出了常规,倒是有些发达省份的真题风格。常理上看,往年最后的大作文一般都是偏宏观,站位省级层面来阐述文化、经济、农业现代化等问题,今年直接选取了万人助万企这个小切口,罗列了很多问题,要求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形成大作文,让很多同学包括我些许错愕。考场上的我,在还有70分钟时开始写大作文,我规划了20分钟列纲,50分钟写作,时间是充裕的。说回题目,写作文的首要原则就是解决文章的问题,比如本题是为了解决万人助万企活动中的“梗阻”,但很显然,全省都存在的问题我们一篇1200的文章能解决吗?很显然不能,那么最重要的就是逻辑,命题人想看到你知道问题在哪里并知道对症下药。第一,提取信息。得益于平时的积累,看到材料我首先会将这些问题写成单独的二字或三字词汇,简单地分个类,如产业、资金、政策、土地等,去掉其中的原因、结果等、背景等无关要素,这个过程就是对材料中的“梗阻”问题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第二,明确要求。看下文章要求、字数等,因为要点过多,我计划用1200字写这篇文章,毕竟这么复杂的问题仅用1000字确实容易导致逻辑缺失,所以我几乎没有犹豫就用了1200字的结构,当然,平时训练我几乎也是以这个字数去练习的。今年作文并没有区分省市级层面,因此个人认为就是想考这个微观层面的决策分析过程。第三,形成文章大纲。要对前述粗略的分类较为科学的分成三个方面,因为要素过多,就要从较为宏观层面的角度来提炼和归纳,例如土地、资金、人才都是生产要素,那么其中一个大类就可以认为是要素保障,政策、领导、推进、责任等都属于顶层设计内容,廉洁、务实、服务等都可以归为广义的作风建设,所以这三个层次就形成了我大作文的基本框架。再将材料中的具体问题填入其后的二级层次之中,画个妆加个逻辑外在具表的小标题,主体构架提纲就完成了。这三个过程花了我花了35分钟,超出了规划,其实是有些焦虑的。第四,着手写作。大纲列明,我们要用官话将他形成文字,开头结尾的名言警句一定要用自己准备的,我非常不建议用那些烂大街的,中华文化磅礴深远浩瀚无边,学习起来也是种享受,为什么不能自己去找一些呢?开头一定要见高度,自然承接问题引入下文,结尾也要升华展望,凝聚信心,文采斐然。这个度的把握也需要长期训练才能熟练运用。中间部分就需要将材料中的平白无奇的语言修枝剪叶再拿来使用,穿插部分自己见高度见深度的积累。我相信,这样出来的大作文必然不会差。
总结来说,遴选题目的重点,仍然集中于为稳住经济大盘所作出的政府工作。这与我们平时工作开展与日常生活直接观感是密切吻合的,所以,遴选从来都不仅仅是应试,只有真正将遴选考试视为推动工作与工作成果的双向检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遴选,遴选成功、失败都是对前段时间工作的阶段性总结,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健康成长,泰坦处之,重视看之,高效行之,必然能够穿越短暂阴霾,迎接不远处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