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省市遴选 > 热点精讲 > 【内蒙古·第42期】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发展成就

【内蒙古·第42期】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发展成就

2022-09-06| 来源:北辰遴选·茂林老师

【热点导学】

本热点通过“数”说中国这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引入,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历程,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先后2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人代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制定了“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叮嘱我们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围绕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本热点回顾了内蒙古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12个盟市经济运行情况,是对内蒙古十年发展工作的总结。


一、背景链接

8月22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中国这十年·内蒙古”主题新闻发布会在呼和浩特举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孙绍骋,全面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显著成绩。


二、深度解读

(一)中国这十年

★发展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冲击带来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取得成绩

(1)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严峻挑战,有力抵御国内外经济领域重大风险,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2013—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2014、2016、2017、2018、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相继跨越60、70、80、90、100万亿元大关,2021年突破110万亿元,达114.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1.8倍。我国经济占全球份额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

人均GDP实现新突破。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8097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增长69.7%,年均增长6.1%;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连续3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接近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值。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万亿元大关,达到20.3万亿元,按同口径计算,2013—2021年年均增长5.8%。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对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调整经济结构、有效防范风险提供了坚实资金保障。

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际收支自主平衡总体格局基本形成,跨境资金流动相对均衡,外汇储备总体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2021年末达3250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在外部形势复杂严峻、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庞大稳定的外汇储备规模为我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冲击提供有力保障。

(2)发展基础全面夯实,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一代信息网络快速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有利条件。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随着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13657亿斤,比2012年增产11.5%,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15—2021年,谷物总产量保持在6亿吨以上,稳居世界首位;肉类、水果、花生、籽棉、茶叶等农产品产量均保持世界第一。农业科技创新和机械化步伐加快。202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

交通运输发展成就突出。四通八达的综合运输网络逐步完善,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2012—2021年末,铁路营业里程由9.8万公里增加至15.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由不到1万公里增加到4万公里。公路里程由424万公里增加到52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由9.6万公里增加到16.9万公里。现代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2021年末,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里程8736公里,拥有运营线路的城市达51个。

信息通信水平快速提升。“宽带中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实施,信息通信服务较快发展。2021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2216亿GB,是2012年的252倍。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高。2021年,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0.32亿人,比2012年增长83.0%;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3.0%,提高30.9个百分点。5G网络发展势头强劲。2021年末,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42.5万个,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5G基站总量占全球比重达60%以上,居全球首位。

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初步核算,2021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3.3亿吨标准煤,比2012年增长23.2%,年均增长2.3%。其中,原煤产量41.3亿吨,比2012年增长4.6%;天然气产量2076亿立方米,增长87.7%;原油产量19888万吨,供给总体稳定。2021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37692万千瓦,比2012年末增长1.1倍;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的引领者。

(3)创新发展动能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创新型国家建设稳步推进,创新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新动能茁壮成长,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得到激发。

创新投入快速增加。我国研发经费总量在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202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7956亿元,为2012年的2.7倍,年均增长11.7%;研发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4%,比2012年提高0.53个百分点,已接近OECD国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扎实推进,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2021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562万人年,比2012年增长73.1%,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

创新产出不断扩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基础前沿研究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大飞机制造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专利申请授权明显增加。2021年,国内外专利申请授权量460.1万件,比2012年增长2.7倍;我国申请人通过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达6.95万件,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截至2021年末,发明专利有效量达359.7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7.5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

创新动能茁壮成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新主体活力迸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市场主体大量增加。2021年末,全国市场主体达到1.54亿户,比2012年增长1.8倍,每年净新增超1000万户。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发展较好。2021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4.5%,比2014年提高15.3个百分点;完成快递业务量1083亿件,比2012年增长18倍。“三新”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GDP的比重达17.25%,比2016年提高1.88个百分点。2020年以来,新动能快速发展,为抵御疫情冲击和推动经济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4)协调发展步伐稳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区域发展空间布局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增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加快实施,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达31.4万亿元,比2012年实际增长74.3%,2013—2021年年均增长6.4%。2013—2021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1.6%、9.2%,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8、2.4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量增质升。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1.0万亿元,比2012年实际增长90.7%,2013—2021年年均增长7.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3.3%,提高7.8个百分点。劳动生产效率持续提高。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按2020年价格计算)为146380元/人,比2012年增长80.3%,2013—2021年年均增长6.8%。

需求结构持续优化。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发挥,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4%,比2012年提高10.0个百分点;高于资本形成总额51.7个百分点,是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和民间投资较快增长。2013—2021年,第三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年均增长8.9%。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2012年末提高11.6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9个百分点。乡村建设全面提速。2021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现有行政村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2年的2.88缩小至2021年的2.50,人均消费支出之比由2.57缩小至1.90。

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联动发展。2013—2021年,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7.5%、7.7%,分别快于东部地区0.5、0.7个百分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有效实施。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发展活力提升,一批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5)绿色发展态势向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形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进展。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5%,比2015年提高6.3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下降34.8%;全国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4.9%,比2012年提高23.3个百分点。土壤环境状况得到改善,2021年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能源生产使用调整优化。能源革命深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变。2021年,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为26.4%,比2012年提高11.1个百分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5.5%,提高11.0个百分点。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21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26.4%,年均下降3.3%。

生态修复全面加强。国土绿化取得明显成效。2013—2021年,全国累计造林总面积约5944万公顷。2021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3.04%,比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年)结果提高1.41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治理持续推进。2013—2021年,累计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3.4万平方公里。自然保护体系更加完善。2021年末,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国家公园5个,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宜居品质持续提升。2021年末,城市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97.5%、99.9%,分别比2012年末提高10.2、15.1个百分点;2020年末,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平方米,比2012年末增长20.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进。2021年末,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70%,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

(6)开放发展迈向更高层次,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贸易强国建设纵深推进,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

贸易规模稳步攀升。货物贸易持续扩大,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我国贸易大国地位日益巩固。2020年,我国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达5.3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2021年,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达6.9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其中,货物贸易总额达6.05万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56.5%,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服务贸易总额达8212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70.1%,保持世界第二。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占比稳步提升。2021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61.6%,比2012年提高9.6个百分点。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快速增长。2021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比2012年增长68.4%、62.9%,增速明显快于全部出口。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增势强劲。2021年,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出口额分别为2012年的5.0倍、2.7倍。

双向投资达到新水平。在全球跨境投资低迷的背景下,我国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735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53.1%,再创历史新高,保持全球第二。对外投资稳步增长。202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452亿美元。2013—2021年,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1281亿美元,稳居世界前列。

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显著。2021年末,我国已与1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2013—2021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从6.5万亿元增至11.6万亿元,年均增长7.5%,占同期进出口总额比重由25.0%提升至29.7%;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累计达1613亿美元。中欧班列发展迅速,截至2022年1月累计开行突破5万列。自贸区建设扩围提效。目前我国已建立21个自贸区,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全球最大的自贸区正式启航。

(7)共享发展持续加强,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活,全力扩大就业,积极增加居民收入,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绝对贫困历史性消除。现行贫困标准下,2013—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899万人,年均减贫1237万人,贫困发生率年均下降1.3个百分点。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改善。2013—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2%,快于全国农村居民2.2个百分点。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结果显示,贫困地区中,通硬化路、通动力电、通信信号覆盖的行政村比例分别为99.6%、99.3%和99.9%。2020年,贫困地区使用管道供水、独用厕所的农户比重分别为91.0%、97.2%,分别比2012年提高了34.6、6.2个百分点。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1年各方面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就业规模稳步扩大。2013—2021年,全国就业人员稳定在7.4亿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年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农民工继续增加。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9251万人,比2012年增加2990万人,年均增长1.2%。就业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达48.0%,比2012年提高11.9个百分点。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稳定。2018—2021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分别为4.9%、5.2%、5.6%、5.1%,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相对较高外,其他年份均保持在5.5%以内。

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2012年增加18618元,年均实际增长6.6%,快于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比2012年增加12046元,年均实际增长5.9%。居民消费升级态势明显。2021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比2012年下降3.2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移动电话拥有量分别为41.8辆、259.1部,分别比2013年增长147.3%、27.5%。

社会保障网织密兜牢。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021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10.3亿人、13.6亿人;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比2012年增加7733万人、9277万人、8323万人。基本住房保障得到加强。2015—2021年,全国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3100多万套。2021年,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工建设和筹集94万套。

(8)社会事业繁荣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建设扎实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加快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完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教育水平持续提升。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2021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95.4%、91.4%、57.8%,分别比2012年提高3.6、6.4、27.8个百分点。国民素质明显提升。2021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比2015年提高0.7年。

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扩展。2021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3215、5772个,分别比2012年末增加139、2703个。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3%,比2012年提高1.07个百分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卓有成效,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遍布全球,中国以外累计学习使用中文的人数近2亿,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

健康中国建设积极推进。医疗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2021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达945万张、1124万人,分别比2012年末增长65.0%、68.4%。居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4.8岁提高至2021年的78.2岁;婴儿死亡率由2012年的10.3‰下降至5.0‰。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持续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守护了14亿多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体育事业成绩斐然。竞技体育迭创佳绩。2013—2021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879个世界冠军。成功举办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和北京冬残奥会,实现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全民健身广泛参与。2021年末,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41平方米。2020年,全国7岁及以上人口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7.2%。体育产业蓬勃发展。202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2015年提高0.26个百分点。

(二)内蒙古自治区这十年

★发展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先后2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人代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叮嘱我们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发展概况

十年来,全区上下守望相助、感恩奋进,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刚刚过万亿元门槛到去年底跨过了2万亿元大关,人均GDP从4.2万元增长到8.5万元、居全国第十位,保持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取得成绩

这十年,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内蒙古有两道长城,一道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万里长城,另一道是我们正在打造的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内蒙古横跨“三北”,有草原13亿多亩、占全国的22%,森林近4亿亩、占全国的12%,湿地5700多万亩、占全国的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均占全国的近1/4。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是内蒙古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内蒙古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这十年,内蒙古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这十年,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尽显担当。内蒙古是一个有温度的地方,过去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了全世界”,现在鄂尔多斯的能源温暖了大半个中国。当然不止是鄂尔多斯,内蒙古还有不少地方“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而且不止是盛产煤电,内蒙古因为“风”“光”无限好到处都是绿能涌动。

这十年,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电力总装机达到1.56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外送电量连续17年领跑全国,累计生产煤炭98.9亿吨、外运59.3亿吨,发电4.9万亿千瓦时、外送1.8万亿千瓦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煤电、煤化工基地。新能源装机达到56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1/3,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191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稀土就地转化率提高到75%以上,包头稀土钢轨为全国近四成的高铁铺上了优质“跑道”。这两年,全国煤电供应紧张,内蒙古坚决扛起能源保供的重大责任,仅鄂尔多斯一个市就完成了国家交付的18个省煤炭保供任务,这就是内蒙古的担当。

这十年,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声名远扬。当“舌尖上的中国”还没有风靡开来的时候,内蒙古大草原的味道就已经香飘万里。内蒙古是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也是国际公认的优质畜牧区、黄金奶源带。

这十年,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打造形成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和肉羊、肉牛、马铃薯、葵花籽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产粮上,内蒙古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700亿斤、排全国第六位,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养畜上,草食牲畜存栏突破7000万头只,羊肉、牛肉、牛奶、羊绒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5、1/10、1/5、1/2,伊利和蒙牛双双挺进全球乳业十强,分别位居第五位和第七位。现在,内蒙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奶罐”“粮仓”“肉库”“绒都”,“名特优新”农畜产品总数位居全国第一,“蒙字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受到广泛好评。

这十年,内蒙古服务双循环、联通内与外,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活力彰显。不少人一想到内蒙古,就觉得很遥远、很闭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内蒙古地处边疆,但并不边远、更不封闭。讲“不边远”,是说内蒙古本来就是京畿近地、临近国内中心市场,“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讲“不封闭”,是说内蒙古自古就有开放的基因,历史上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今天更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

这十年,内蒙古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加强区域协作,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区铁路运营里程从9400多公里增加到近1.5万公里、居全国第一,新增公路里程4.9万公里、与周边八省区的高等级公路全面打通,民用机场由15个增加到43个,呼包鄂乌和赤峰、通辽等地已经融入首都2.5小时“通勤圈”。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2.9万亿元,占全区投资的比重由26.8%提高到43.5%。对外开放口岸由12个增至20个,过境中欧班列由2013年的3列增加到去年的6100多列,始发中欧班列由2016年的30多列增加到去年的300多列,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均累计突破万列大关,边境陆路口岸货运总量居全国首位。

这十年,内蒙古联通内外的“交通网”越织越密,区域协作的“关系网”越扩越大,在“一带一路”上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借此机会,内蒙古也诚邀更多有识之士前来内蒙古投资兴业,我们一定全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让广大客商投得放心、干得舒心、赚得称心。

这十年,守好“北大门”、建好“护城河”,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更加稳固。“北大门”“护城河”,这是两个比喻,事实上,这扇“门”可不是一般的大,这条“河”可不是一般的长。8000多里的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守好“门”和“河”的责任极为重大、任务极其繁重。

这十年,内蒙古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持续建强“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民众为基础”的边防管控力量体系,以联合党建打造功能型党支部、夯实联防联控和双拥共建基础,探索推行草原110、戍边警务室、蒙古包哨所、红色堡垒户等有效做法,构建起了稳边固边的“天罗地网”。守好祖国边疆的同时,深入推进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建设,全区12个盟市全部纳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由90.6%提高到98.4%。

这十年,由衷感党恩、坚决听党话,“模范自治区”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正是因为有党的领导,正是因为听党的话,才有了内蒙古自治区,有了内蒙古今天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康。

这十年,内蒙古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深入发展,各族干部群众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内蒙古各族人民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1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圆了全面小康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800元增加到34108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3平方米和32.8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了5.4平方米和7.9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0.7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0%,百人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市和浙江省,主要社会保障标准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这十年,抓从严治党、促自我革命,政治生态加快净化修复。过去一个时期,内蒙古一些地区和领域出现了严重腐败,政治生态受损。十年来,我们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惩贪治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紧紧扭住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倒查20年”,着力铲除污染政治生态的最大“毒瘤”。截至目前,共查处涉煤腐败案件789件、1163人,其中厅局级干部73人、县处级干部286人,挽回国有资产损失608亿元,清收煤炭资源299亿吨。经过刀刃向内的刮骨疗毒和党内集中性教育的淬炼洗礼,全区政治生态日益清朗,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党员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工作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内蒙古各项事业之所以不断发展进步、取得丰硕成果,最根本的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新征程上,我们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全力建设好“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书写好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数说内蒙古这十年

十年来,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两万亿元新台阶,由2012年的10470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2051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连跨4个万元台阶,由2012年的42441元跃升至2021年的85422元,居全国第10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2225.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374.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914.8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5倍、2.1倍和2.0倍。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3.9:43.5:42.6调整为2021年的10.8:45.7:43.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0%、39.3%和51.7%。

十年来,全区粮食产量连续4年超700亿斤,居全国第6位,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羊肉、牛肉、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一,贡献了全国约1/5的羊肉、1/10的牛肉和1/5的牛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内蒙古力量。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7%,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9个百分点。2021年底,全区已拥有38个工业大类,127个工业中类,250个工业小类,有效增强了我区经济韧性。2021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7%,比2012年提高9.7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至11.2%。2021年,全区基础设施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4.8%,比2012年提高7.7个百分点;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3.1%,是2012年的1.2倍。全区民间投资连续5年高于全部投资增速,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4.4%,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十年来,全区煤炭累计产量98.9亿吨、外运59.3亿吨。2021年,全区煤炭产量10.7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比重为25.9%,居全国第2位。十年间,全区发电量4.9万亿千瓦时,外送电量1.8万亿千瓦时,发电量和外送电量均居全国首位。2021年,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是2012年的3.2倍和4.1倍,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全部装机容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22.0%提升至2021年的35.2%,新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9.4%提高至2021年的19.4%。其中,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全国首位。

十年来,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由2012年的101.4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90.1亿元,年均增长7.2%。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数量是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长9.1%。全年专利申请量11830件,是2012年的5.8倍,年均增长21.6%。新技术新产业加速发展。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十三五”时期,全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8.0%,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2个百分点。投资引领动能加快转换。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8.9%,高于工业投资增速47.8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较2012年实现翻番。

十年来,区域发展更趋协调。2021年,东、中、西部经济总量分别是2012年的1.9倍、2.0倍和2.0倍。三大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城镇化加快推进。2021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400万人,城镇化率68.2%,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9.8个百分点。消费规模不断壮大。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3239.2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5060.3亿元,年均增长5.1%。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13130元增加至21072元,年均增长5.4%。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全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由2012年的707.5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236.5亿元,年均增长6.4%,高于同期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速1.0个百分点。从内蒙古始发的中欧班列由2016年的30多列增加至2021年300多列,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值达到111.8亿美元,占全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的58.4%。

十年来,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全区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4年、2019年接连突破2万元和3万元大关后,在2021年达到34108元。其中,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4377元和18337元。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21年,全区全体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658元,是2012年的1.7倍。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3平方米和32.8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了5.4平方米和7.9平方米。就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区城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全区城镇就业人员790.0万人,占全区就业人员的比重为64.9%,比2012年提高15.0个百分点。其中,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656.7万人,比2012年增加153.8万人,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数说12个盟市这十年

1.呼和浩特市

(1)农业生产向纵深化迈进

十八大以来,呼和浩特市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490万亩以上,2021年粮食产量达176.8万吨,实现10连丰,亩均产量从2012年的247公斤提高到2021年的357公斤。2021年,呼和浩特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0家;已认定的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建成国家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1家;认定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实施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4个。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11361元增加到2021年的2243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424元,较2012年增长1.1倍。

(2)工业发展实现跨越式创新

十八大以来,呼和浩特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0%。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7.6%和4.4%。以硅产业为代表的新产业已经形成明显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单晶硅产量由2017年3.0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20.8万吨,五年间增长了近6倍。

抱歉哦,本篇为vip章节,需要本站VIP会员才可以继续阅读哦~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1006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353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573人

【新品预售】2024年9-10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45件
浏览 494人

【新品现货】2024年9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24件
浏览 1165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1006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353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573人

【新品预售】2024年9-10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45件
浏览 494人

【新品现货】2024年9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24件
浏览 1165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1006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353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573人

【新品预售】2024年9-10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45件
浏览 494人

【新品现货】2024年9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24件
浏览 1165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1006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353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573人

【新品预售】2024年9-10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45件
浏览 494人

【新品现货】2024年9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24件
浏览 1165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10068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7353人

【新品现货】2024年10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56件
浏览 573人

【新品预售】2024年9-10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45件
浏览 494人

【新品现货】2024年9月笔试考题解析+答题纸

37.00

销售 24件
浏览 1165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