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与任务,对于未来中国的文化建设制定了新的战略谋划,给出了新的理论指导。尤其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这一重要论断,亟须于理论上实现破题,在内涵上深加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这启示我们须拉长视域,在新时代的伟大文化变革中去把握“文化自信自强”的生成逻辑。
首先,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之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和舆论环境深刻变化的趋势,面对持续动态变化的诸多文化挑战与难题,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出新,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极强、阶段性明确的战略与部署。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可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因之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文化强国的轮廓愈益清晰。
其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经之路。早在2011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目标,并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求,提出了2020年要实现的、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等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锚定目标不更改,锁定任务不松懈,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大为增强、文化自信显著提升,如期顺利完成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性任务。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展现了国家战略的延续性。对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新征程上的文化建设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务必在“强”字上下大功夫,做足文章,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再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创新的必需之道。我们党在现代化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文化根本性意义的把握,最终提炼出文化自信这一至关重要的原创性理论,其涵养与引领力量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文化实践中日趋深化成熟。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具有无比的厚度;以中国悠久漫长的历史为轴线,具有空前的广度;以五千多年不曾断裂的文明为载体,具有独特的高度;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为灵魂,具有可贵的深度;以无数中国人民的现实生产生活为依托,具有真实的温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所要建成的文化强国,必当与中国深厚文明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承接、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相吻合、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相一致。这势必要求我们在文化强国理论创新方面进行更大力度与高度的精研深思,并持续付诸火热实践。
立物易,立心难。我们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视域中观照“文化自信自强”论断的孕育历程与生成逻辑,为理解“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具体目标,给出了愈加明朗的思路:面向未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建设得更加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度需越发强化,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需更为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需发展得更加繁荣强盛,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需更进一步增强。如此,方可在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提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因自信而谋更强,由自强而愈笃信。实践永无休止、理论持续创新,相信在未来文化强国的征程中,“文化自信自强”将绽放出更为夺目的理论光辉、释放出更大的实践力量。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