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列宁强调:“如果党的劝告同人民自身的生活经验所教给他们的东西不相一致的话,千百万人是决不会听从这种劝告的。”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一线,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学会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从基层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促进各项工作推陈出新、取得突破。
——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分析】
“尚同”是墨家思想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特殊情况,墨子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国家的主张和方法。其中,“尚同”就是为政之本、治国之要。
所谓“尚同”,就是要“一同天下之义”,即下位者的思想认识、言论和行为,要向上统一于上位者。而下位者无条件服从上位者,是以上位者充分了解下情、顺应民意为前提的。墨子指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意思是说,上位者施政,得到下面的真实情况,社会就能治理好;得不到下面的真实情况,社会就会发生动乱。
因此,只有在了解下情、顺应民意基础上实现上下一致,社会才不会发生动乱,从而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墨子分析认为:“得下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明于民之善非也,则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也。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得到下面的真实情况,就会对百姓的是非善恶很明了。倘若明了百姓的是非善恶,那么碰到善人就奖赏他,碰到恶人就惩罚他。善人受赏而恶人受罚,那么国家必然能治理好。
【启示】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
纵观党的百年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始终“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党制定革命、建设、改革的方针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0世纪2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紧要关头广泛深入社会调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作,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30年代,《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调查报告,为我们党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60年代初,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农业六十条”“工业七十条”等,为恢复和调整国民经济提供了可靠依据并打下了坚实基础。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便在《之江新语》一书中写道:在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之前,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中央政治局出台的八项规定,把“改进调查研究”摆在第一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都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身体力行,每年高频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问计于民,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都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的调查研究中茁壮成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断的调查研究中深入推进,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不断的调查研究中从胜利走向胜利。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的调查研究优良传统,夯实这一谋事之基,光大这一成事之道,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