遴选笔试重在考“写”,即我手写我心。这里的“心”指的是思维。一份份高质量遴选作答的背后,都可以看到一个个悦动的心灵。拿到考题的那一刻,当然都想把最好的模样呈现出来。至于那个模样怎么样?最终还是要靠我们的所思所想去进行描绘。有人说遴选考试是在作画,而我更愿意说是在建一所漂亮的房子。既然是建房子,就少不了建筑的思维。
第一要建好物资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首先要储备好建筑名册。即遴选高分作答的标准。“房子”好在哪里?是语言好?结构好?还是逻辑好?只有我们做到了心里有数,遴选考试的“物资储备”才有方向。这就启发我们,要在历年真题高分作答中,去感受和体会差距。那么在日后的复习准备中,知道自己缺什么,就有意识地积累什么。其次要消化在平时。我们平时看到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诸如好的文段、句子、结构,只要对“建房子”有用,我们都要争取在当时就消化一些。有些考生,也在本子上纪录了很多,但是消化转化不够,就成了带不进考场的静态“物资库”了。最后要及时更新整理。遴选紧扣时政,我们的储备也要与时俱进,只有把时政热点吃透,我们在建房子时候,才能紧跟潮流,做到方向不偏,位置不移。
第二要打造主体楼。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是应对遴选考试的前提,让积累的知识用起来、活起来,则是最终目的。用建筑的思维去把握,要防止学和用两张皮,就是要创造条件,把学知识和会运用结合起来。首先要夯实遴选“地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要掌握的基础有:保持字迹工整清晰、清晰完整的书面表达、各类公文格式、大作文风格特点、案例分析题的基本类型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不会影响我们应考中下一步的发挥。其次要建实四梁八柱。研究遴选高分作答发现,无论是文章写作还是案例分析的作答中,都能清晰地看到一种语言的结构美在里面。比如讲话稿可以分为五大板块(标题、称谓、开头、主体、结尾),案例分析题谈认识表观点(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等,这种结构美正是一种思维逻辑的形象化展现。我们如何建好四梁八柱?就需要去分析它们的语言结构,拆分来看,合起来看,共性在哪里?特点在哪里?在不断地揣摩中,到最后,我们终于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实际上它们是相通的。大作文如果改编成案例题,很多结构化要点又可以用在案例分析题里作答。
第三要“装点”好门面。当我们构思好了大的答题方向,也就是主体结构确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语言美了。阅卷老师的工作是比较辛苦的,无论是中央还是省、市遴选,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大量的阅卷工作,强度是必然的。如果你展现出来的“房子”,黯淡无光或者“偏僻入里”,很容易让老师产生审美疲劳,自然分数就很难上去。所以,装修房子是必要的。怎样把这个主体楼装修好?这就需要动用我们的“物资库”了。首先要在关键位置上闪光。以大作文写作为例,在作文中,适当地引用诗词名句,不仅增添了文章的内涵,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表达作用。文章标题、开头、结尾,主题句,这些都是阅卷老师重点关注的地方,把这些地方做精致一点,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其次要在形式美上闪光。比如案例分析题中,如果提炼出来的主题观点句,不仅做到了格式整齐,内容上还形成一种排比,给人一种逻辑严密的感觉,自然也是增分项。最后要在内在逻辑上闪光。我们在追求语言形式美的同时,还要注重语言的内在逻辑,不能为了形式美而过度脱离题目要求。总体原则是在二者兼顾情况下,形式可以突出一点;二者不能兼顾情况下,内容为主,形式为辅。
宋代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到,“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在这里,我愿意把“气”理解成一种思维。在写作或者答题过程中,只要把握好了思维,那种顺势而下,一气呵成的感觉非常令人有成就感。建筑的思维优势,在于它的形象性、结构化和记忆深刻性,广大的考生朋友们可以去尝试一下。本文分享了我的研究心得,不到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鸿涛老师,长期从事以文辅政工作,历经多个工作岗位,经受多个层级历练。在时政分析、工作实务、公文写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基层工作两年即参加遴选,以拉开第二名5分的笔试成绩进入面试。在面试中稳定发挥,以综合成绩第一被顺利录用。遴选上岸进入大机关后,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也一直关注遴选考试。总结出了独特的遴选考试心得,并想和盘托出,帮助更多的遴选朋友。参加北辰这个大家庭,也是为了圆一个我心中老师的梦想。
在业务工作之余,不断加深对笔试考查规律的研究,悉心地对学员进行笔试指导,尽职尽责,深受学员好评。对各地出题方向和考查重点有敏锐的洞察力,多次命中当地遴选笔试大作文。
推出了“我要说”面试法,引导学员由“能说”走向“会说”,让学员笑傲考场,攻擂守擂各展其才,指导的面试考生通过率为85%以上。
人生信条: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