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各省市陆续发布遴选公告,很多未雨绸缪的小伙伴逐渐进入遴选“备考季”,笔者的一位故友小邹也是如此,为了逃离乡镇,他已经连续3次参加考试却都折戟沉沙,眼看着年龄一天天迫近遂决定今年拼尽全力去考。就当各项准备都差不多的时候,领导突然给他增加了乡村振兴、综治维稳、武装征兵等数项任务,经常要从白天到晚上忙的脚不沾地,回到宿舍只想躺下睡觉,更别提静下心来复习备考。
上周聚会见面,小邹无不忧心的跟我说:“樱桃,我现在恨不得把自己劈成两半,一半去上班,一半去备考,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啊?”还没等我回复,他又说道:“嗳,你不是在市里认识不少遴选过去的同事吗,帮我问问他们都是怎么处理工学矛盾的。”大约是这一句把我点醒了,因为去年市里大范围遴选招考我是考察组成员,还真认识了不少上岸的同志,有的后来还成为了朋友。而且在日常工作交流中也常探讨一些遴选方面的问题,他们普遍认为要想最大限度增加上岸几率,时间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并各自讲述了自己的经验办法,今天借着回答好友的契机,也全部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记录时间去向,再判断如何取舍。如果问你昨天都干啥了,大部分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但要问你上周做了什么,恐怕很多朋友就答不上来。借用某知名小品里的一句话,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其实根子上还是对时间缺乏记录,每天自己做了什么不知道也就谈不上如何取舍。
操作案例:军哥是我在遴选群里认识的一位前辈,从乡镇一路遴选到了省厅,目前不到四十岁已经干到了三级调研员。他刚到省厅上班那会线下约过两次饭局,席间他悄悄告诉了我考试秘诀:一是记录工学时间,以天为单位,周汇总,月分析,按每日14小时有效时间计算,自己花在工作和备考的比例各是多少;二是想办法调整,实践证明工3学7的比例较为理想,既不会完全脱离业务又能保证充足的备考时间,55开或64也能接受但最少不能低于73开,如有误差则应停止接受新的分工同时调整工作节奏,体制内很多事情再急也不在乎这个把月,等考完试了再补也来得及。
搞清方向重点,再精简学习任务。说出来大家别笑,笔者真的见过抱着厚厚的马列原著或治国理政等大部头复习考公或遴选的朋友,倒不是说这些东西不重要,只是再高深精妙的理论最终还是要落在实践上,况且几千上万页的内容读完都费劲,更何谈消化吸收呢。
操作案例:小飞是我的一位前同事,当年以艺术类岗位考入乡镇公务员,很长时间在单位也表现平平,前段时间忽然听闻他遴选到了市委某核心部门,正好在我单位的楼上,本着老乡身份去打个照面顺便聊了几句,当问到怎么考上的时候,小飞若有所思的笑了笑,表示自己考遴选之初就确立了“考什么,学什么”的大原则,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除了研究真题把握考察重点,更多的是有选择性的吸收理论知识,比如放弃花大量时间去看新闻、读《半月谈》等动作,而是集中时间练习北辰遴选每日一题及阅读微信群发布的汪教授好文系列,对照范文模板不断打磨出自己的风格,把有限的时间集中放在少量的事情上,既提升完成的质量,又提升备考自信心。
复习见缝插针,再改掉拖延毛病。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很多人一边抱怨工作繁忙,另一边接到工作却不着手立即去处理,而是放在一边闲庭信步,等到要开始复习了又想起该干的活还没干完,这又怎么可能能安安心心备考呢。
操作案例:老方是一名遴选钉子户,本来临近35岁年龄线的他对遴选已经持随缘态度了,没想到今年缺意外考上省厅,顺带还解决了基层迟迟等不到的二主待遇。我微信发去了祝贺并请教了一些备考经验,原来老方采取的复习方法是见缝插针,比如开会的时候带纸质资料(A4打印旁人看不出)研读,用餐避开高峰期又能省下半个多小时,上下班路上戴着耳机听音频课程等等,这些积少成多产生了巨大效果。同时他给每一项任务均设定了最后期限,如有拖延则给予削减零用钱、暂停买烟等有针对性的惩罚,在一年多的坚持下,他的笔试分数由之前的不及格一路飙升最后稳定在70-80分。
说道这,对此笔者也有几句自己的理解,我认为不论是考研、考证还是遴选,把时间排的太满是无必要也是不妥的,神经绷得太紧看似加快了进度,实际上效率方面会大打折扣,最好秉承着张弛有度的原则,该复习的咱认真复习,该休息的时候也好好休息,比如本周提前完成了学习任务,那么周末赋闲时分多走出去看看山山水水,闻闻人间烟火,练练背肌腹肌都是不错的选择。人有时就像书桌的抽屉,塞满了反而不好拿东西,最佳状态差不多在七分满,既保证了容量又带来便利。相信只要我们真正学会了时间管理,不仅对遴选考试有帮助,也对以后的工作生活有益处。
最后祝各位在遴选路上的朋友都得偿所愿,迎接未来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