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链接
2022年3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今年将坚持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重点针对存量未落户人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水平,标志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步入了又一个新发展阶段。
二、深度解读
★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2021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6.7%,比上一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高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0.83个百分点的提高幅度,这是“十三五”以来两个城镇化率首次缩小差距。
2021年中国城市落户门槛继续降低,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基本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的落户条件有序放宽。常住人口享有更多更好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90.9%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此外,市民化配套政策有序实施,中央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下达350亿元,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2021年,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城镇化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全国铁路网对2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达到99.1%,“八纵八横”高铁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达到89.9%。同时,城市建设品质逐渐提高,治理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6万个,40个城市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近100万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7000公里,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和污水处理率均超过9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9%。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一年的2.56降至2.5。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一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在农村,难点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短板仍然在农村,难点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我国乡村常住人口还有近5.6亿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仍会有约4亿人居住在乡村;即使到2050年,依然有几亿人居住在乡村。如果不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的虹吸效应会让乡村一步步走向衰落,这数亿人就不可能同步实现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就无法实现,整个国家也无法实现全面现代化。
二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尊重乡村发展规律,认识乡村价值的必然结果。在传统观念中,乡村是农业生产之地、农民生活之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政治功能日益显现。乡村是涉农二三产业的发展载体,也在成为一些高科技产业的新发展空间,能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开辟新领域。乡村是生态产品的主要供给者,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乡村有数亿人口居住,具有庞大的传统治理资源,能为整个社会和谐稳定、有效治理发挥巨大作用。乡村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地,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乡村文化关系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维系。亿万农民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乡村是我们党最稳定、最牢固的执政基础,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必须科学把握乡村发展规律,全面认知和充分发挥新时代乡村的价值和功能,不仅要补乡村的短板,更要扬乡村的长处,实现城乡功能互补、融合发展。
三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四化同步”,实现城乡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其实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发展的过程,“四化”同步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核心的任务。在这“四化”里,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的基础,也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可以为我们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其实是一个载体和平台,承接着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空间,带动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加快发展,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如何处理好“四化”关系,特别是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现代化的成败。树立和践行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就会避免重视一头、轻视另一头的情况,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
★2022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任务举措
我国即使基本实现城镇化,仍将有4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需要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方面,下大气力改革探索,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一是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二是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因地制宜推动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向城郊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建设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和农贸市场网络。三是稳步推进改革试验,推进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快改革探索,适时推广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型模式。四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2年城市建设治理方面任务举措
目前我国生活在城镇的人口已达9亿多人,今后还将继续增加。城市建设要重视“面子”、更要注重“里子”,只有“里子”基础更加牢固,“面子”才能更加靓丽。要优化城市发展理念,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打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一是启动实施城市老化燃气等管道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二是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840万户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更多采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大城市老旧厂区改造,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和城中村。三是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严禁随意拆除老建筑、大规模迁移砍伐老树。四是强化空间治理,稳步推进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报国务院审批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
★2022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任务举措
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要着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一是畅通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渠道,实行积分落户政策的城市要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二是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推动参保扩面。三是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开展农民工补贴性培训600万人次。四是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市民化奖励资金支持力度,推动省级财政建立市民化奖励资金,重点支持吸纳跨市域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多的城市。
★2022年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方面任务举措
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特别是抓好超大特大城市和县城这“一大一小”的发展。一是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制定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度工作要点,印发实施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健全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都市圈同城化推进机制。二是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合理控制人口密度,疏解非核心功能,完善郊区新城功能,促进多中心、多层级、组团式发展。三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一批条件较好的县城重点发展,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此外,巩固特色小镇规范纠偏成果,注重质量、严控数量,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三、实战应用
例题1: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是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给定材料,你认为各地在培育发展都市圈方面应注意哪些事项?要求:准确全面,逻辑清晰,350字左右。
【参考作答】
我国都市圈发展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区应尊重客观规律、立足发展阶段,科学有序推动建设,各地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依托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逐步培育。都市圈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与周边市县密切互动进而呈现出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不具备培育条件或条件尚不成熟的地区不宜相互攀比。二是科学合理确定空间范围。都市圈形成发展有其客观规律,重要特征是城市间有密切的人员往来和经济联系,基本范围是1小时通勤圈。在研究确定空间范围时,应实事求是、集约高效,不宜盲目扩大。三是把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注重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都市圈协同机制,推动基础设施向周边延伸、要素资源向周边流动、功能产业向周边疏解、公共服务向周边覆盖,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不能过多强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354字)
例题2: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给定材料,请你撰写一份调研报告要点,供领导参阅。要求:准确全面,逻辑清晰,重点撰写取得成效和下步建议,800字左右。
【参考作答】
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调研报告
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两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重庆市、四川省和各有关部门全面推动贯彻落实工作,双城经济圈发展全面提速、建设成效初显,有力带动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一、工作成效
一是经济增长动力强劲。2020—2021年,重庆、四川两地经济平均增速分别达5.9%、6.0%,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初显。二是“1+N”规划体系总体形成。2021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主要内容公开发布,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多层次轨道交通、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和方案陆续印发实施,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三是协商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川渝两地4次召开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联席会议,联合办公室实体化、常态化运行,压茬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合作事项。四是标志性项目密集落地。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成渝中线高铁获批,成渝双城直达动车客运班次日均运行超过200列次,长江上游首个万吨级码头重庆新生港开港运营。五是重大功能平台加快培育。两江新区、天府新区的生产总值分别迈上和接近4000亿元台阶,西部科学城(重庆)、西部科学城(成都)正式挂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中日(成都)开放合作示范项目稳步推进。
二、下步建议
下一步,建议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是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1+N”规划体系全面实施。二是持续优化双城经济圈发展格局,推动重庆和成都转变发展方式。三是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做优做强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四是推动产业和创新融合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五是强化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治理,深入开展赤水河和嘉陵江等水环境治理。(759字)
四、高分框架
★讲话稿框架
在全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一、全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一)工作推进机制不断健全。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新进展。
(三)农村产权和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四)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进。
(六)综合体制机制改革有所突破。
二、进一步增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树立担当意识,解决“不敢试”的问题。
(二)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如何试”的问题。
(三)突出以人为本,解决“为谁试”的问题。
三、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
(一)围绕试点推进,抓好相关规划编制实施。
(二)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三)强化城镇化载体建设。
(四)强化试点监测评估问题整改落实。
(五)抓好试点经验总结提升。
四、进一步加强对城镇化试点工作的领导
(一)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二)加强学习提升素质。
(三)完善信息报送机制。
★调研报告框架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我县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