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2022年5月25日,全省暖民心行动工作部署推进会议在合肥召开。省委书记郑栅洁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省暖民心行动工作部署推进会议部署实施就业促进等10项暖民心行动,即:①就业促进行动、②“新徽菜 名徽厨”行动、③老年助餐服务行动、④健康口腔行动、⑤安心托幼行动、⑥快乐健身行动、⑦便民停车行动、⑧放心家政行动、⑨文明菜市行动、⑩老有所学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
二、深度解读
★中央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这次党史学习教育要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首先是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发挥好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还要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办实事不是简单帮钱帮物、搞花架子、堆几个盆景。既要立足眼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老区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我们要把老区建设好、把英烈后代照顾好,让他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安徽实践
1.省委书记郑栅洁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
2022年5月23日上午,省委书记郑栅洁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审议通过《“暖民心”行动方案》,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1)会议指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②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民生情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增强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坚持深学细悟,把握精髓要义,确保入脑入心、知行合一,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
(2)会议要求
会议强调,①要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从最急需最紧迫的事情干起,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把“呼声”“哭声”“骂声”变成“掌声”“笑声”“喝彩声”。②要扎实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办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关键小事,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3)会议指出
①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细化措施,优化完善实施路径。
②要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对市场不能发挥作用或靠市场不能解决问题的,政府要真正有为;对适宜采取市场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真正有效。
③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事前论证和风险评估,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负担能力,算好资金平衡账。
(4)会议强调
①要强化组织保证,各级各部门要把“暖民心”行动摆在突出位置,精心组织实施,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取得实效。
②要从群众的角度对行动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请群众投票,由群众监督,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③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经验做法,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2.省委书记郑栅洁主持召开全省暖民心行动工作部署推进会议
2022年5月25日,全省暖民心行动工作部署推进会议在合肥召开。省委书记郑栅洁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1)会议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民生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两次考察安徽期间都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民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部署实施暖民心行动,
①是践行“两个维护”、讲政治的具体行动,
②是造福人民群众、兑现庄严承诺的具体行动,
③是回应群众呼声、社会需求的具体行动。
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逐步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努力把群众的“呼声”“哭声”“骂声”变成“掌声”“笑声”“喝彩声”。
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有盼头、有甜头,这是省委对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暖民心行动是省委推进“为民办实事”的深化、延伸和拓展。在今年年初安排实施20项民生实事的基础上,突出就业这个最大民生,突出群众有感的关键小事,突出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突出群众普遍受益,部署实施①就业促进、②“新徽菜 名徽厨”、③老年助餐服务、④健康口腔、⑤安心托幼、⑥快乐健身、⑦便民停车、⑧放心家政、⑨文明菜市、⑩老有所学10项暖民心行动。群众反映的琐碎小事,都是他们碰到的实实在在的大事。这次部署的10项行动是目前亟需要办的民生实事,还要根据群众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继续谋划推进、滚动实施若干批民生事项,确保我们“干的事”能够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
(2)会议强调
办好民生实事,需要准确把握工作原则。
①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重在“尽”上,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筹集资金,发扬“钉钉子”精神,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事小而不为,一年接着一年干,踏踏实实向前推;量力而行重在“量”上,将民生项目具体量化,加强事前论证和风险评估,不喊哗众取宠的口号、不定脱离实际的目标、不作兑现不了的承诺,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②既要政府有为,也要市场有效。政府有为重在“有为”,对市场不能发挥作用或靠市场不能解决问题的,政府一定要扛起责任,该建的建,该补的补,兜住民生底线,对参与民生服务的市场主体和社会机构,政府要明确规则、规范秩序、划出底线;市场有效重在“有效”,对适宜采取市场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规律,运用市场力量,形成多元供给格局。
③坚持社会效益与可持续性相结合。社会效益重在“解民忧”,多做雪中送炭、纾困解难的工作,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突出办好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以看得见的方式、摸得着的实惠回应群众期待;同时要注重可持续,动员社会力量,发挥各方作用,把好事实事持续办下去。
实施暖民心行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细化实施方案,实化工作举措,主要负责同志要把暖民心行动时刻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上,尽心尽责、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①要创新评价方式,建立完善群众评价机制,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有没有得实惠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关键,各级人大、政协要发挥各自优势,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加大监督推进力度,真正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②要密切协作配合,省直有关部门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加强工作指导,各牵头责任单位要抓好工作统筹,配合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作为。
③要强化宣传引导,广泛宣传暖民心行动各项政策,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引导全社会关心行动、支持行动、监督行动,推动各项民生实事落到实处。
(3)其他要求
王清宪在主持会议时指出,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切实抓好暖民心行动任务落实。
①要周密做好工作,落细落实举措,强化要素支撑保障,真正为群众解难题增福祉。
②要把稳经济与保基本民生更好结合起来,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及时掌握和解决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做好失业保障、低保和困难群众救助等工作。
③要压紧压实责任,加强工作协同,认认真真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3.安徽省“十四五”规划表述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高民生工程精准度,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1)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顺应人民新期待,建立更加有效的收入持续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围增收,促进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持续缩小,进一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
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职工工资占地区生产总值和企业收益比重,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和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深化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鼓励企事业单位实行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扩大“同城待遇”范围,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落实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实施集体协商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和公共资源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高校、科研院所薪酬激励机制,扩大工资分配自主权。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和工资决定机制改革,推动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实施科技型股权分红激励。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的分配关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落实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完善现代支付和收入监测体系。
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鼓励引导低收入群体提升人力资本,主动开展生产经营,积极参加生产劳动,通过自身努力增收致富。建立就业扶助机制,引导城乡低收入群体积极就业,着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增加城乡低收入群体工资性收入。推进产业扶助工程,开展“一村一品”产业培育行动,强化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农产品推介营销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电子商务,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完善专项救助制度,重点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需求,增加城乡低收入群体转移性收入。保障农民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第三次分配机制,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培育江淮慈善项目和品牌。
推动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创新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激发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小微创业者等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中等收入群体扩围增收。培养高水平工匠队伍,完善技术工人薪酬激励机制,贯通职业资格、学历等认证渠道,带动广大产业工人增收。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加快职业化进程。降低创业成本,清除创业壁垒,提升创业参与率和成功率,引导和支持小微创业者在“双创”中实现创收致富。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积极扶持各类院校毕业生成长发展,引导通过高质量就业创业创新增加收入。持续完善税收、住房、社保等配套支持体系,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生活成本。
(2)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推动就业形势保持长期平稳。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配套衔接,坚持产业升级和扩大就业规模、调整就业结构联动推进。持续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专项活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推进青年见习计划和就业启航计划,建立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创造更多适合农民工、受灾群众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机会,统筹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受灾群众、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困难人口、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加大援企稳岗力度,规范企业裁员行为,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全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引导不同知识结构和就业技能人员适岗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鼓励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围绕补齐民生短板扩展公益性岗位,加强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十四五”期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300万人以上。
激发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新一轮“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加强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全力扶持重点群体自主创业。创建省部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推动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设区市全覆盖。促进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批返乡入乡创业试点示范县、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评定一批省级返乡入乡创业示范项目、省级返乡入乡创业优秀企业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加强创业指导和援助,建立鼓励创业和宽容失败的保障机制。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机制,促进培训与就业紧密对接、技能提升与工作改善良性互动,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推动技工大省向技工强省转变。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建设一批省市县级共建共享型公共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实施“技能安徽”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组织重点群体参加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组织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20岁以下未就业人员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开展职业技能线上培训和以工代训,提高可及度和惠及面。注重技术工人教育培养,着力解决企业技术工人短缺问题。健全职业技能培训质量评估监管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和补贴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