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链接
2022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发展前沿,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深刻阐释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大意义。
2022年6月5日,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央文明办、辽宁省人民政府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2022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二、深度解读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我国作为14亿多人口的大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是行不通的,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尚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在推动绿色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涵。这既是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又为发展中国家改变传统发展路径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必须充分发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在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生态奇迹。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倾注巨大心血,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从秦岭深处到祁连山脉,从洱海之畔到三江之源,从南疆绿洲到林海雪原,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讲到哪里,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新风尚。
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各地区各部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并平稳运行。截至2020年底,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8.4%,超额完成下降40%—45%的目标。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为奥运历史上首个“碳中和”的冬奥会,千余辆氢能大巴穿梭于赛场,所有场馆100%由清洁能源供电,全部场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展示了我国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决心和坚实步伐。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最坚定的决心和最有力的举措,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上升至84.9%,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顺利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发达国家将我国作为“垃圾场”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生态环境安全防线持续巩固,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全国运行核设施始终保持良好安全记录,放射源辐射事故发生率保持历史最低水平。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建成首批国家公园。长江干流历史性实现全Ⅱ类水体,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云南亚洲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这些都体现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显著成效。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我国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等30多部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持续深化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等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自2015年启动试点以来,实现两轮31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督察全覆盖,并对6家中央企业和2个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督察,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我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和实施,宣布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篇章。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绿色“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平台,开展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增进民生福祉。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通过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2021年,COP15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成为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认同。
★全国生态环境状况
《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四个更加”:
一是空气更加清新。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上升,主要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18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64.3%,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优良天数比例为87.5%,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臭氧(O3)、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一氧化碳(CO)六项指标年均浓度同比首次全部下降,其中,PM2.5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十三五”以来,已实现“六连降”;O3为1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7%,PM2.5和O3浓度连续两年“双下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二是水体更加清澈。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4.9%,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实现“六连升”。重点流域水质持续改善,长江、珠江流域等水质持续为优,黄河流域水质明显改善,淮河、辽河流域水质由轻度污染改善为良好。全国地下水Ⅰ—Ⅳ类水质点位比例为 79.4%。地级及以上城市监测的876个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4.2%,总体保持稳定。
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整体持续向好,水质优良海域面积比例持续提升、劣四类海域面积持续下降。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97.7%,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劣四类海域面积同比减少8720平方千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为81.3%,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
三是土壤等更加安全。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32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各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95.4%,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夜间为82.9%,同比上升2.8个百分点。辐射环境质量和重点设施周围辐射环境水平总体良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达到“十四五”序时进度。
四是生态更加优美。全国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 59.77,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为“二类”,表明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自然生态系统覆盖比例较高、生态结构较完整、功能较完善。其中,生态质量为一类的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7%,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青藏高原东南部等地区;二类的县域面积占32.1%,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昆仑山、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一类、二类合计60%左右。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面临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具体而言,一是如何正确认识过去和现在的问题,以GDP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持续了几十年,环境问题积累严重且普遍存在,转型与改革非一日之功,面对不同利益集团的诉求,不应急于求成。二是对新时代发展与保护的规律还认识不清。三是创新取得成果,但新的发展动力,特别是绿色新动能并未找到,要创新生态保护模式。四是中等收入的“邻避效应”,即人民对环境指标需求迅速的提高,但是支付能力和意愿不足,从而产生影响城市转型升级的困境。
第二个挑战是如何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顶层理论设计与实践创新之间还存在缺口。生态文明改革顶层理论设计在制度建设、强调创新和协调梳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实践过程中,处理改革与法制的关系,现存法律和部门授权的冲突,生态环境保护成熟经验的延续性、问题导向的发展进程弱化、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困难等方面存在差距。
第三个挑战是如何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责权划分存在中央层面立法和体制改革滞后,各级政府事权分工不清晰、权责不匹配、目标与激励不相容,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的统筹协调存在新问题。所以治理目标和机制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靠某一种措施来解决问题,需要综合解决方案和提高系统治理能力。
第四个挑战是如何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当前国际格局变化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包括如何同时缓解和破解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尔伯格陷阱;中美贸易冲突正在演化为长期性与全面竞争,并将产生深远影响,如何继续做好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等。对于企业来说,当前无论是政府的治理工具还是企业的治理工具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企业家应该更多关注环境、社会和治理责任问题,探索如何进行影响力投资、开展影响力合作、促进影响力商业模式的创新,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更多先机。
★《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精神要点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方案》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污染物治理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污染物治理的信贷支持力度。
目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污染物主要包括国际公约管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等。由于新污染物治理难度大、技术复杂程度高,我国治理工作起步晚、工作基础薄弱,在法律法规、管理体制、科技支撑、资源配置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和短板,需要着力解决。
《方案》明确,到2025年,完成高关注、高产(用)量的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筛查,完成一批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方案》部署了6个方面的行动举措。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新污染物治理跨部门协调机制,按照国家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原则,全面落实新污染物治理属地责任,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体系。二是开展调查监测,评估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状况,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三是全面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严格实施淘汰或限用措施,加强产品中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含量控制,严格源头管控,防范新污染物产生。四是加强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规范抗生素类药品使用管理,强化农药使用管理,强化过程控制,减少新污染物排放。五是加强新污染物多环境介质协同治理,强化含特定新污染物废物的收集利用处置,深化末端治理,降低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六是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夯实新污染物治理基础。
为确保相关行动举措的落地效果,《方案》提出了四项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管执法,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强宣传引导。其中在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方面,《方案》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污染物治理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污染物治理的信贷支持力度。新污染物治理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生态环境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动有关任务落实。2021年9月,聚焦重点行业、城市和区域三个层面,启动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
从目前情况来看,总体进展较为顺利。一是试点任务加快落实。火电、钢铁、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废弃物处理5个试点行业的11家集团公司、49家参试企业,共设置119个监测点位,大部分点位已获取3-5个月的监测数据。有13个城市完成点位布设与监测方案论证,仪器设备逐步到位并开展监测。一些非试点省(市)也积极参照试点方案部署开展碳监测工作。二是技术标准逐步完善。在试点技术指南的基础上,研究编制了覆盖点位布设、仪器安装、监测分析、同化反演等技术文件,联合推进碳计量合作,提升试点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一致性、可比性。三是数据分析不断深入。重点开展试点数据“三比对”“三不同”分析。“三比对”,即监测数据与核算数据比对、手工监测与在线监测比对、进口设备与国产设备比对;“三不同”,即不同监测原理、不同燃煤类型、不同监测点位的数据分析,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评估成效。
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从目前获取的数据和比对分析情况看,碳监测的作用初步显现。一是可直接服务碳排放核算。在煤炭开采和石油天然气开采试点监测中,通过开展“卫星+无人机+走航”综合监测,能够提升生产过程中CH4无组织排放核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二是可对核算法进行协同校验。从初步获取的数据看,温室气体排放相对集中的企业在线监测效果较好,火电行业CO2排放监测数据与核算数据基本一致可比,有望在辅助企业排放量核算、支撑减排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三是可助力城市达峰行动。依托现有环境空气监测网络,拓展构建天地一体的城市碳监测网络,探索基于实测手段的“双碳”反演评估,能够为推动重点城市实现空气质量达标与CO2达峰“双达”提供支撑。
下一步,将强化统筹协调和技术指导,稳妥有序推进试点工作,全面完成既定任务。一是深化行业试点。扩大火电行业碳监测试点范围,力争今年年底前,推动更多火电企业开展CO2在线监测,深入系统开展数据比对与分析评估。二是加快构建网络。组建覆盖全国主要区域、重点城市的碳监测网络。今年4月16日,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成功发射,将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全球范围CO2的高精度、全天时主动激光探测,我们要用好这颗卫星,强化CO2和大气污染物遥感数据支撑。三是补齐能力短板。进一步完善碳监测业务技术体系,带动全国加快形成碳监测能力和专业人才队伍,做好前瞻性业务储备与技术支撑。
★如何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更加自觉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大力深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
更加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由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转变,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要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强化陆域海域污染协同治理,建设美丽河湖、美丽海湾。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更加坚定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善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体系,紧盯危险废物、尾矿库、化学品等高风险领域,强化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与应急,最大限度降低各类突发事件的环境影响、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实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最严格的监管措施,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
更加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当前,国际可持续发展挑战日趋复杂,环境问题政治化趋势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治理中的合作、竞争和挑战并存。要积极对外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广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主动承担与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坚决维护我国发展权益。深入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南南合作以及周边国家合作,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更加努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的基础支撑。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持续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压实各级党委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适用规则,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严惩重罚。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执法监管体系,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领域。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引导公民践行生态环境责任。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加快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三、实战应用
例题1:结合给定材料,请你对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提出建议。要求:准确全面,措施合理,逻辑清晰,600字左右。
【参考作答】
一是严格监督、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严格开展监督,重实质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行为。编制工作手册,开发专门“APP”程序,实现排查程序、成效判定标准化。通过资料查阅、现场巡河、水质监测等方式,有效覆盖所有城市黑臭水体,实现“一河一档”。坚决反对仅实施河道撒药、简单加盖、临时调水冲污、河道曝气而不注重岸上控源截污等行为。
二是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在排查内容上,聚焦城市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效能问题,强化各类污染源治理,倒逼地方加快补齐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在排查范围上,为服务和支持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以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为重点,全面推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
三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情况、防止返黑返臭的长效机制等作为排查重点,一方面查看城市水体是否符合消除黑臭水质标准,另一方面更加关注控源截污等基础工程是否建成并有效运行,河湖长制、污水垃圾处理费用保障等长效机制是否建立,督促各地从根本上解决水体黑臭问题。
四是群众满意、成效可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治理效果与群众的切身感受相吻合。通过“城市水环境公众参与”微信公众号、12369环保举报热线等途径受理群众举报信息,将问题较多的城市列为排查重点。发扬钉钉子精神,不获全胜绝不收兵。凡是黑臭现象反弹、群众反映强烈的水体,经核实后重新列入城市黑臭水体清单,继续督促治理。(581字)
例题2:为进一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拟制定《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结合给定材料,请你补充意见中“统筹加强组织实施”部分的内容。要求:准确全面,逻辑清晰,措施合理,300字左右。
【参考作答】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系统推进。各地方和有关部门要把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强领导、统一部署,确保相关重点任务及时落地见效。
(二)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和改进“一带一路”国际传播工作,及时澄清、批驳负面声音和不实炒作;强化正面舆论引导,讲好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中国故事”。
(三)加强跟踪评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各项任务的指导规范,及时掌握进展情况,适时组织开展评估。各地方和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要及时报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330字)
四、高分框架
★讲话稿框架
在2022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扛牢压实生态环保政治责任
第二,强化目标,突出重点,坚决捍卫生态环境国之大者
第三,坚定不移,守正创新,推动绿色循环发展提质增效
第四,合围发力,精准出击,实事求是狠抓环境问题整改
第五,明确主体,夯实责任,构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体系
第六,担当实干,不懈奋斗,努力建设幸福xx美丽家园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