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2022年11月25日,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严金海赴自治区文化厅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区党委安排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讲好西藏故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汇聚磅礴力量。
二、深度解读
(一)中央和国家层面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1.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2.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3.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
4.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5.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12条具体举措)
1.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2.加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建好用好管好网上舆论阵地。
4.繁荣文化文艺创作生产。完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精品力作。鼓励引导网络文化创作生产。加强版权保护和开发利用。
5.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研究阐释。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6.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7.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高标准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
8.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丰富优质旅游供给。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创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9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推动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10.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
1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
12.建强人才队伍。加强政治能力建设。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加强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培养。夯实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二)西藏层面落实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文化发展成就
1.艺术创演出新出彩。坚持以创作为核心,以演出为中心,统筹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演出传播一体化,用多种文艺形式为我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鼓劲打气。一是文艺精品不断涌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成功推出话剧《不准出生的人》《共同家园》《八廓街北院》,藏戏《藏香情》《次仁拉姆》等,歌舞《哈达的祝福》《永远跟党走》《果沃情》《雪域暖阳》等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社会影响广泛的优秀作品。2021年,庆祝建党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两台主题晚会《祖国·扎西德勒》《西藏儿女心向党》,分别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代表团领导的高度赞扬。二是首届西藏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文化艺术节以“喜迎党的二十大、奋进幸福新西藏”为主题,首次举办了民间歌王歌后大赛、青年歌手大赛、民间舞大赛,首次评选出自治区文化艺术最高奖—“格桑花”奖9项,首次集中推出了以时代楷模卓嘎、央宗姐妹爱国守边事迹为题材的歌舞剧《天边格桑花》、藏戏《最美格桑花》、舞剧《信》等新品佳作,同时线上线下联动、场上场下互动,积极探索多渠道、立体式的文艺传播机制,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三是基层文艺队伍历史性壮大。出台《关于加强县(区)艺术团建设管理的意见》《关于组建行政村文艺演出队的意见》,有力推动我区基层文艺队伍建设取得制度性突破、迈出历史性步伐,76支县(区)艺术团队红色文艺轻骑兵作用更加凸显,5492个行政村(居)文艺演出队实现全覆盖,10万文艺大军为广大农牧民群众“零距离”演出。落实资金2亿余元,培训包括乡村文艺演出队骨干在内的各类文化人才4万多人次。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公共文化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健全。全区现有图书馆82个、群艺馆(文化活动中心)8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97个,建成文化广场1600余个,为74个县配备舞台车、图书车,基本形成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智慧图书馆和公共文化云建设,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试点。推动西藏大剧院启用工作。西藏图书馆由三级跃升为二级公共图书馆。二是示范建设持续推进。林芝市、山南市、拉萨市、日喀则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那曲班戈县“乡音乡情—牧区流动文化服务机制”、阿里噶尔县“县(区)艺术团建设机制”等7个项目列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内容。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4个,命名自治区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89个。三是群众文化蓬勃开展。各级公共文化馆站每年落实免费开放资金5000多万元、年均免费开放超2万小时、开展活动2万余场。形成了以拉萨雪顿节为代表的各地市群众性、常态化品牌节庆文化活动90多个。区图书馆“阿佳讲故事”“西图讲坛”等阅读品牌、林芝“超级读者”、昌都康巴少年讲故事等活动模式广受欢迎。
3.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活态”发展。积极推动我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一是非遗传承发展卓有成效。中央、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亿余元,各类非遗项目得到有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持续健全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全区现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3项(藏戏、格萨尔、藏医药浴法);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06项、代表性传承人96名;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460项、代表性传承人522名;2034项、1050人列入市县级名录。命名非遗特色县乡村8个,非遗旅游景区(点)19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基地29所。设有非遗工坊121家,直接带动就业2271户3053人月增收3200余元。二是文物保护利用全面加强。加大文物考古发掘和研究,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内涵提供坚实的实物佐证。完成《西藏自治区革命文物(不可移动)简述》编制工作,调查登记革命文物点138处。全区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70处、自治区级603处、县市级1314处。“布达拉宫文创体验馆”“布达拉宫文创产品销售店”和“西藏博物馆文创体验店”建成并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区文物资源进一步“活起来”。三是古籍普查工作持续推进。建立《西藏自治区珍贵古籍名录》,231部(305函)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布达拉宫、西藏档案馆、西藏博物馆、罗布林卡等4家单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计划用10年时间、投资3亿元实施的布达拉宫文物(古籍文献、贝叶经)保护利用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36函共20772页古籍文物熏蒸消杀和保护修复工作。编纂出版了《雪域宝典——西藏自治区第一、二、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藏汉对照图典》等几十部普查保护成果书籍。
4.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按照自治区“七大产业”发展部署,把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抓,文化产业对西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一是文化产值实现高速增长。政策体系、项目支撑、会展交易、投融资、创新研发、人才智力六大公共服务平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效果日趋明显,全区文化产业产值从2012年的12.78亿元增长到2021年68.87亿元,年均增速15%以上。目前,全区有四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344家,各类文化企业7000余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二是产业发展平台持续拓宽。建立西藏自治区小微文化企业创新创业服务基地,入孵企业30多家。打造“文化西藏”区域公用品牌,认证产品460件,已在“西藏宝贝”电商平台上线300余件。建设“西藏动漫体验空间”25个。西藏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入库项目193个,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等一批项目全面启动并投入运营。组织指导各地市文化局和重点文化企业赴国内外参加展览展示活动近20次,斩获最佳展示奖等各类奖项近50个。在北京、上海等地和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建立“西藏特色文化产业之窗”8个。西藏唐卡艺术博览会、西藏造像艺术博览会和西藏藏毯产业交易博览会等特色会展品牌效果显著。三是文化市场经营环境不断优化。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目标任务,明确监管职责,确保文化市场安全稳定。文化审批工作线上可办率达100%。游艺娱乐场所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性场所总量控制、布局规划全面放开,充分释放市场活力。
5.文化信息化扎实起步。一是加强对文化信息化的组织领导。专门成立厅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领导亲自抓,专题研究制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润心工程、“感悟西藏·爱我中华”文化传播交融工程和文化安全工程等方案和制度办法。二是形成“文化西藏”新媒体矩阵。以“文化西藏”为总品牌,打造新媒体平台账号10余个,建立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驻藏媒体和西藏日报等区内主要媒体互联互通机制,累计发布信息5000余条、阅读量超400万人次。策划“‘我和西藏这十年’文化专题专栏”“同心抗‘疫’线上画展”“喜迎党的二十大优秀剧目展演”“首届西藏文化艺术节云展播”等重大选题,撰写专题稿件、文艺评论逾100篇,开展各类直播活动300余场次,供给文化影音内容万余部。三是大力发展公共数字文化。完成了《八大藏戏》《格萨尔》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项目,发布地方特色资源和红色文化数字资源达50余部9.33TB,外购资源2950余部20TB,少数民族语言译制数字资源4169小时,手机访问期刊3600余种、图书30余万册,语音听书资源1000余小时。“美丽西藏 可爱家乡”优秀文化产品乡村供给工程持续推进,为县(区)艺术团、行政村文艺演出队提供了可复排、可学习的优质文化文艺教材。
6.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坚持对外展形象、对内促团结,主动作为,不断讲好中国西藏故事、传播中国西藏声音。一是对外文化交流成果丰硕。“中国西藏·扎西德勒”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共出访美国、泰国、尼泊尔、尼日利亚、墨西哥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40多个,在海外90多个城市举办演出、展览、培训、讲座等文化交流活动500余场。先后接待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百名文化专家、海外友好人士进藏交流考察。2021年“外交部西藏全球推介”活动文化氛围浓厚,极大彰显了西藏魅力。二是对内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创新西藏与内地各省市的文化交流合作模式,成功开展“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项目40余个,各地市、各县区重大文化活动与援藏省市联办联展联销模式深入开展,探索建立了中直文艺院团与我区文艺院团结对帮扶机制、“民族之花别样红”——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群艺馆文化交流机制等。三是线上文化交流成效初显。启动并实施西藏对外文化宣传数字库建设。拍摄完成西藏藏香、西藏歌舞、西藏服饰、藏历新年4部对外文化宣传短视频。依托“部省合作计划”等平台,在马耳他等国开展多项线上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2021年配合区党委政府圆满完成首届“幸福新西藏 发展新画卷”与俄罗斯云访问活动。
(三)西藏层面最新部署
★西藏“十四五”规划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培根铸魂凝聚人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民性宣传教育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和心灵归属,深刻认识西藏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事实,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强化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大力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淡化宗教消极影响,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快自治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建设自治区移动传播平台和地(市)、县(区)融媒体中心,推进智慧广电建设,全面提升网络传播和管理能力。加快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力度,强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改革,提升县(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服务功能,加强乡村级群众性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美丽西藏、可爱家乡”优秀文化产品乡村供给工程。建成中国西藏文艺网和音乐网。加快县(区)行政村数字电影放映室建设,实施农牧区新一代直播卫星广播电视覆盖工程,推进藏文图书报刊数字出版、出版物发行网点、“乡村阅报栏”建设,引导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农牧区和边境地区倾斜。完善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3.鼓励支持文艺创作交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西藏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深入实施民族团结主题文艺精品创造生产传播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实施重点影视片创作选题规划,实施文艺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支持优秀历史文化“润边”纪录片创作传播,加大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生产力度,推进广播珠峰工程建设,做好优秀广播电视节目译制工作,加强涉藏影视片制作推广。加强新闻出版工作,加大藏语言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力度。持续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激发文艺创作活力。做大做强“中国西藏•扎西德勒”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积极推进“地球第三极、文创新西藏”文化品牌建设。
4.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持续推进非遗工坊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字资源库建设,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加快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维修等工程。建设藏文出版核心数据库。
★西藏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强基层群众文化阵地。深入推进文化“润边”工程,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实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拓展“美丽西藏、可爱家乡”优秀文化产品乡村供给工程内涵。推进文艺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年均新创高质量优秀文艺作品1000部以上、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活动10万场次以上。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和利用,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总数达到500项。
(四)西藏层面最新会议部署和领导要求
★2022年1月王君正对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作出批示
王君正指出,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全区宣传思想战线自觉承担使命任务,开拓创新,围绕一系列大事喜事盛事,推进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有力服务了全区工作大局,营造了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
王君正强调,2022年是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之年,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宣传思想战线要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作为工作主线,统筹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各项工作,唱响主旋律、振奋精气神,贯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这条红线,突出“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继续深入宣传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紧紧围绕“四件大事”“四个确保”,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工作部署,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深化反分裂斗争宣传教育,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展示社会主义新西藏发展成就和良好形象,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2022年1月25日全区宣传部长会议
汪海洲强调,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深入贯彻落实王君正书记的批示精神,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改进作风、狠抓落实。要在工作中突出“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紧扣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进一步振奋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精气神,围绕“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大力宣传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要建立健全管好“脑子”长效工作机制,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切实加强党对宣传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水平,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2022年11月27日严金海赴区文化厅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严金海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区党委安排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讲好西藏故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汇聚磅礴力量。
严金海强调,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广大文化工作者责任不一般,希望大家学懂、弄通、做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抓好文化工作,守阵地、出精品,抓保护、促传承,兴产业、惠民生,亮品牌、促交流。
严金海强调,要学精神、担使命、作表率,带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定,贯彻落实区党委部署,学在前、悟在前、做在前。要学成就、爱核心、颂党恩,把学习宣传5年非凡成就和10年伟大变革与讲好新时代西藏故事紧密结合起来,善于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小数据”展现“大变化”、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更加忠诚捍卫“两个确立”、更加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学思想、固根本、增自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继续实施好“润心工程”,把理论的丰富内涵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阐释好,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要学使命、明目标、善转化,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推出一批活化传承、创新利用的文化精品,打造一批面向基层的先进文艺队、先进文艺工作者、先进文艺作品、先进文艺阵地,发展一批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新产品新业态,培育一批“数字+文化”的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和示范产品,建设一批新时代西藏与祖国兄弟省份的文化双向交流的创新载体,开展一批彰显中华文化自信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播活动。要学斗志、促团结、聚人心,抓深抓细抓实“管脑子”工作,主动参与“树立农牧民新风貌”行动等。要学先进、改作风、抓落实,履行好管党治党政治责任,锤炼党性铸忠诚,怀德自重守底线,提质赋能强队伍,严明纪律树新风,为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2022年12月6日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暨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专题会议
汪海洲强调,党的二十大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作出新部署新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我区文改文产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我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重要性,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享有文化发展成果。要聚焦重点、开拓创新,在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改革发展创新创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重点文改文产任务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要强化担当、履职尽责,在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明确责任、优化环境、建强队伍等方面下功夫,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注入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实战应用
例题1:西藏自治区成立57年来,在党中央和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文化事业发展日新月异。截至目前,全区已有2800余项非遗项目,平均每年文化惠民演出达4万场次,10万文艺大军遍布城乡牧区、基层一线。自治区成为国内乃至世界范围文化传承体系最健全、文化保存门类最丰富、文艺发展最繁荣的地区之一。请结合材料,概括西藏自治区文化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洁,600字以内。
【参考作答】
一、文化援藏强根铸魂。文化和旅游部在项目、政策、资金和人才上给予巨大支持,过去5年支持西藏文化基础设施投资超过15亿元,先后派出200多名援藏干部和文化专家进藏开展工作,连续派出3批37名“订单式”文化专家进藏,帮助西藏打造精品剧目,提升文化建设发展水平。
二、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先后出台《西藏自治区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和服务绩效考核办法》等20余项制度,推进全区10支专业文艺团队全面提质增效。健全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图书馆、文化群艺馆、县(区)艺术团排练场所、乡(镇)综合文化站遍布全区。
三、艺术创演繁荣发展。先后推出《祖国·扎西德勒》《西藏儿女心向党》《天边格桑花》《坚守》等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西藏艺术工作者们正以每年千部高质量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力度,奋力谱写新时代的艺术赞歌。
四、传承保护有序发展。累计投入4亿余元,建成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完成《西藏自治区革命文物(不可移动)简述》编制工作,建立《西藏自治区珍贵古籍名录》。以“文化西藏”品牌为龙头,以“感悟西藏·爱我中华”等品牌为骨干,形成文化品牌矩阵。
五、数字水平不断提高。围绕“一个平台”“一个品牌”“一张网络”“一朵云”,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以“文化西藏”品牌为统揽,持续推进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利用新媒体矩阵和网站累计发布信息5000余条,利用新媒体平台先后开展网络直播50余场次,促进西藏文化被世界认知。(57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