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料分析题
材料背景:
2016年2月20日,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这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历经37年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发展也进入转折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亟须治理解决,如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摊大饼”;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加重等。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封闭住宅逐步开放是必然趋势,但推广街区制不宜一刀切,而是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在解决公共交通问题的同时兼顾居住的舒适性.
街区制是城市建设布局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住宅与商业、服务业紧密结合,不设围墙,土地私有制国家和我国改革开放早期,大多采用这一方式。街区制的优点在于,增加了公共道路和路网密度,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但也有一些缺点,如居住区的噪音干扰将增加、安全有隐患、居住舒适度被降低等。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以封闭式为主。一方面,由于我国城市居住人口密度很高,多数住宅小区的容积率随之走高,治安、停车等方面压力巨大,不得不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以保证居住环境的安全和舒适度。另一方面,过去政府倾向于大面积出让土地,缺乏街区制规划,开发商在土地使用权期限内自主投资开发,小区公共空间与设施均归业主所有,封闭式管理也就由此形成。
某物业管理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一旦小区开放,安全隐患将会上升,业主会不同意的。单从改造已建成小区来说,一些小区的道路并不具备承担公共交通的条件,这部分的改造成本与后期维护成本已较高。而开放之后,每一栋楼都是出入口,都需要配备至少1名安保人员,人力成本随之大增。以一个有10栋楼的小区为例,假设原先只有4个出入口,按照三班倒的机制需配备12名门卫;开放后,原先的出入口撤销,在每一栋楼设立一个出入口,需要再增加18名门卫。
因此,从封闭式小区到开放式街区难以一步到位,而是要循序渐进。有人建议从原来的全封闭式先过渡到适度封闭,做小尺度社区,即将今后出让的土地进行分割,小面积出让,在这些分割的土地之间增加路网密度,而建设的小区依然可以封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