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党的传统和共识,但认同不等于擅长,做好调查研究并不容易。
第一步,做好知识储备,找到关键人物,熟练转换语言体系,深度入场。面对新社会阶层知道什么是“彩虹文化”“极客文化”,面对村民知道什么是“大社员”;看到庄稼长势可以大概判断收成情况,看到农民住房即可知晓粗略造价。就像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时,去西兆通大队调研棉花试验田。习近平问了技术员很多问题,问种植技术、问田间管护、问疾病防治,方方面面问了个“底儿掉”。当地技术员就说,别看习书记是城里人,又那么年轻,可是对棉花种植特别精通,问的都是内行话,懂得不比我们技术员少。就要这样的人当干部才行!所以说调研是一种双向交流,只有在思想上有共鸣,在精神上有共振,才能真正融入到调研对象的场境里。
第二步,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实现共情交流。被调查者往往心存疑虑,这就会出现一个相互调查的微妙过程。毛泽东曾这样介绍自己的经验:“要在谈话过程中和做朋友的过程中,给他们一些时间摸索你的心,逐渐地让他们能够了解你的真意,把你当做好朋友看,然后才能调查出真情况来。”这就是说,基层干部也好,群众也好,每一个调研对象都是具体的有情感的人,而不是一个个抽象的数据样本。无论调查问卷设计得多么精美,调查提纲设计得多么严谨,提问方式多么委婉,都无法替代情感在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如果在深度入场的基础上,能够做到“移情式理解”、推己及人,实现共情交流,那么调研成本会大大降低,而调研成果会显著提高。
第三步,在研究阶段坚持理性分析、理论提升,做到抽离研判。调查与研究紧密联系,互有区别。调查要求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强调的是接地气。研究则要从调查数据、调查情况中得出结论,把握规律,提供政策咨询,更多要借助理论思维,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进入研究阶段,在纵向上要搞清问题是怎么形成、如何积累的;在横向上要找准参照系,对标先进典型,找到破解难题的对策,尽可能出实招、求实效。同时还要掌握全局,要吃透中央精神、上级精神。因此,既要防止闭门造车,也要防止调查万能论。在调查时真心实意地听取民意;在研究时则要对群众意见、群众情绪进行理性分析、理论提升,防止尾巴主义,做到择善而从有担当。总而言之,就是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我,也不简单唯下,要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