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长三角以占全国1/26面积的土地、约1/6的人口,创造出全国1/4的经济总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近期,长三角主要领导互访,是在全国两会刚闭幕后,同时也是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特殊时点总有特殊意义;另外,这次互访的主角是党的二十大后,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履新的“新班长”们,书记和省长(市长)组合考察,更是“顶配”级重视。备考江苏遴选,应熟练掌握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和发展情况,准确把握江苏融入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和工作举措。
一、背景链接
2023年3月20日至23日,江苏省党政代表团赴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学习考察,积极主动加强对接,共商合作发展大计,在新起点上携手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3月24日上午,江苏省党政代表团在南京召开总结交流会。省委书记信长星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今年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新征程上江苏工作的总要求、总目标、总蓝图,认真学习先进,积极借鉴先进,更加主动融入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奋力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更好“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
二、深度解读
★基本情况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块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从此承载起非同寻常的国家使命。
2019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会议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2021年6月1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韩正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总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进展,审议有关文件,研究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
2022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韩正主持召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21年工作进展,审议有关文件,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
★重要意义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
★战略定位
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加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率,提升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能力,增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持续提高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能力,提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打造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样板,形成协同开放发展新格局,开创普惠便利共享发展新局面,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全国发展版图上不断增添高质量发展板块。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着眼基本实现现代化,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力推动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走在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
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深化跨区域合作,形成一体化发展市场体系,率先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为全国其他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
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坚决破除条条框框、思维定势束缚,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加快各类改革试点举措集中落实、率先突破和系统集成,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开放,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取得成绩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经济运行良好,有力支撑了全国经济发展稳定态势。
重大平台建设和跨区域合作有力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制度探索、基础设施等“软硬件”建设全面铺开。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实施。洋山区域合作开发顺利起步,南京—马鞍山等省际跨界区域加快融合发展。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加快建设,为沪苏浙产业有序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
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等建设扎实推进。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展“两心同创”,科研联合攻关、研究平台共设、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合作更加顺畅。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稳步推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整合3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有效提升了研发效率,降低了创新成本。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持续深化。长三角生态环保信息互认、标准相通、治理协同等工作机制加快完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4.1%,同比提高10.5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下降21.3%,333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III类及以上比例达85.9%,区域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突破。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发布实施,第一批17条省际待贯通路段全部开工,其中3条已通车,省际公路通达能力明显提升;沪苏湖高速铁路等项目实现新开工,商合杭、沪通铁路开通运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方案编制完成。推进长三角5G先试先用,已建成5G基站超过7万个,重点领域创新应用示范项目近1000个。
公共服务共享水平明显提升。共同搭建养老数据交换平台,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信息共享机制,深化区域就业创业服务合作,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已覆盖全部41个城市。长三角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等深度合作项目启动实施。整体实现跨省身份认证、电子证照共享、地铁扫码互通。
★江苏做法
围绕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十四五”实施方案,江苏省紧盯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省际毗邻区等重点区域,全面加强引领性项目研究谋划,做实前期论证评估,主动向上对接争取。我省有15个方面303个重点项目列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项目库(表)》,总投资达2.95万亿元。我省近年来着力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品牌工程”、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样板工程”、区域合作的“示范工程”,重大合作项目的支撑带动效应持续显现。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苏嘉甬铁路、沪苏嘉线、海太过江通道、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吴淞江整治工程 (江苏段)等项目开工建设,张皋过江通道、长湖申线(苏浙省界一京杭运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等项目加快建设,宁淮铁路先导段、宁宣杭高速公路江苏段、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白鹤滩一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等项目基本建成。
数字长三角建设方面,我省已累计建成5G基站18.3万座,总量居全国第二。全国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无锡)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起步区(吴江)建设正式启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南京灾备节点)建成上线,全省累计完成二级节点各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互联互通方面,公共服务共享不断拓展新界限。以正在加快构建的长三角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为例,四省市共同建设长三角区域利福平耐药结核病协同防控中心,依托上海市肺科医院建立长三角区域RR-TB远程会诊平台,南京都市圈预约挂号平台接入苏皖8市1区85家医院,江苏全省已累计建成各种模式和性质的医联体750个、互联网医院145家。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长三角四省市共同推进长江、太湖等跨界水体综合治理,完成长江保护年度重点治水工程500项,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5年保持I类。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9大类239项重点工程实施以来,太湖蓝藻水华平均面积、最大面积同比下降10.3%、46.8%,连续第15年实现安全度夏。与此同时,我省还完成了淮河流域排污口首轮排查,组织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
★下一阶段重点任务
要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夯实绿色发展基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对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注重用改革的方法和市场化手段,着力强化高效协同,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提升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竞争力。瞄准“卡链”“断链”的产品和技术,集合科创资源,加快尖端技术攻关,增强应对遏制打压能力。在长三角全域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编制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发展规划,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制定实施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和数字长三角建设方案,加大对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推进产业链深度融合、同步提升。
加快补齐短板漏项,持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创新城市治理方式,与时俱进建设“城市大脑”,加快形成反应快速、预判精准、综合协调的一体化城市运行管理体系。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老旧城市改造升级,大力支持城市完善排涝设施,坚决解决“城市看海”问题。抓紧弥补此次疫情暴露出来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漏项与不足,提高应对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能力。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长效机制,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注重区域合作联动,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和产业政策引导相结合,强化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深层次合作,推动长三角中心区重化工业和工程机械、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向具备承接能力的长三角中心区以外的城市转移,实现更大力度的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错位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支持大别山区深度融入一体化发展,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发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更精准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苏北、浙西南、皖北、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高水平协同开放平台建设。支持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造经验。推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最具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园区,强化开放型经济集聚功能。抓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制度创新推动金融改革,不断增强资源配置功能。同步推进三省一市高水平对外开放,联动推进沪苏浙皖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共治,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长三角样板。坚决抓好长江十年禁渔的贯彻落实,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大力推进沿江城镇污水垃圾、化工园区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和上中游尾矿库污染等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4+1”工程。率先完成新一轮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并开展整治行动。建设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探索形成垃圾焚烧发电市场化运作模式。制定一体化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方案,加快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升、污水处理厂扩容、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提高长三角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公共服务政策协同,抓紧编制长三角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规划,建立部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财政支出跨区域结转机制,推进实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推进优质服务资源一卡通共享,扩大公共服务半径,打造优质生活空间。制定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一体化应急体系建设方案,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创新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应急治理。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要求
1.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环太湖科创圈建设,推动沿海港口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协同推进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合力种好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试验田”。
2.加快沪苏通等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铁江苏段、南沿江城际铁路以及沪苏湖、通苏嘉甬铁路等在建项目建设,支持苏南硕放国际机场等环沪机场群改建扩容。
3.要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开放,建好用好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主动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
4.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坚持不懈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跟踪做好长江水生态监测评估。开展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领导要求
3月24日,在学习考察沪浙皖总结交流会上,信长星强调,学习就要虚心学“真经”、求“真学问”,认真学习借鉴沪浙皖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拓展完善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要学习沪浙皖矢志推动科技创新的大布局、持续加快产业转型的大力度、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气魄、做大做强载体平台的大手笔、有效激活市场力量的大智慧、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大定力、倾情保障改善民生的大情怀,对照总书记强调的“四个必须”“四个走在前”,深化对高质量发展内涵、要求和规律的理解把握,进一步明确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任务书,创造性地开展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确保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江苏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把所学所获转化为“勇挑大梁、走在前列”的实际成效。各地各部门要以沪浙皖发展实践和宝贵经验为生动案例,大兴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既要借鉴实践做法更要学习理念精神,既要认真学人之优也要切实扬己之长,既要扎实补短补弱也要努力变弱为强,不断开创江苏发展新局面。要紧抓当前、抓好当前,做到“三个更好统筹”,确保实现全年目标,争取更好结果,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开好局、起好步。
许昆林指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赋予的重大责任,也是江苏发展的重大机遇。要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数字经济关键赛道、“一极三区一高地”定位和共同富裕,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融入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持续发力,努力交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新答卷。
三、实战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