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学
“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五个坚持”:坚持规划引导、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科学治理、坚持绿色发展、坚持铁肩担当
“四个彻底转变”:彻底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发展模式,彻底转变“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彻底转变“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彻底转变“不给钱就不治理”的被动状态。
“八个标志性战役”:云南省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包括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
美丽县城建设:提升腾冲、安宁、巍山、香格里拉、德钦、维西等美丽县城建设水平。继续打造一批干净、宜居、特色、智慧的美丽县城。
城市绿化提升工程:从“见缝插绿、建设每一块绿地”做起,实施城市绿化提升工程,积极推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拓展城市绿化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留白增绿。
城乡绿化美化六大原则:以人为本,绿美惠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科学绿美;系统构建,多元共生;科技支撑,产业助力;政府引导,广泛参与。
“四个基本、三个加快”:指通过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工作机制基本健全、建管运营模式基本成熟、产业体系基本构建、标杆引领导向基本形成,城乡人居环境加快提质、全民植绿爱绿护绿意识加快提高、绿美云南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提升。
绿美城市建设十一项重点工作:高起点编制实施方案和绿地系统规划、高要求保障绿化用地增加城市绿量、高颜值营建城市山水之美和人文之美、高水平构建城市公园体系、高质量推进绿美社区建设、高品质打造绿美街区街道、高覆盖建设城市“绿道网”、高水平实施绿化管理维护、高目标打造典型示范、高效率推进园林城市创建、高层级开展城市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发展。
九湖“两线”:指在九湖流域划定湖滨生态红线与湖泊生态黄线。
一、背景链接
2023年2月24日,省委书记、省级总河(湖)长王宁主持召开玉溪“三湖”保护治理工作专题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开展一年来工作“回头看”和督促检查,以问题和结果为导向,更有针对性地抓好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保护治理工作。
二、深度解读
★重要意义
绿美云南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云南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集中体现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全球共赢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重大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绿美云南,是加快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云岭大地落地开花而进行的新探索、新实践和新举措。
绿美云南建设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大举措。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殷切嘱托,也是新时代云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革命性举措扎实推进九大高原湖泊治理和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等8个标志性战役,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以上,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5.04%,均居全国前列。相继建成一批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生物多样性保护位居全国前列,绿色已然成为新时代云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最鲜明的底色。开展绿美云南建设,是云南创新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举措的内在要求和时代回应。绿美云南建设要努力实现四个“基本”:城乡绿化美化工作推进机制基本确立、建管运营模式基本成熟、产业体系基本构建、城乡绿化美化标杆引领导向基本形成。实现三个“加快”:城乡人居环境加快提质、全民植绿爱绿护绿意识加快提高、绿美云南美誉度和知名度加快提升,进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展。
绿美云南建设是助力“双碳”达标的具体举措。2020年9月22日,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践证明,森林碳汇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经济的“碳吸收”手段,植树造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碳汇方式。绿美建设是云南服务和融入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从长远来看,建设绿美云南,将有助于增加云南的森林覆盖率,通过推广使用碳捕捉技术,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森林碳汇,进而有助于推进“双碳”目标早日实现。通过绿美云南建设,不仅让森林成为水库、钱库、粮库,还要让丰富的绿植成为“碳库”,为探索“两山”转化途径贡献云南智慧。
绿美云南建设是美丽中国在云南的创新实践。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与主要内容。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云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肩负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具有独特的生态优势和区域优势。建设绿美云南,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云南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的积极实践。
绿美云南建设关乎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绿美就是生产力,绿美就是竞争力,绿美就是影响力。建设绿美云南,就是要厚植云南生态优势,最大可能挖掘生态潜能,让绿美云南建设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向绿美要生产力。围绕绿美云南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化绿美产业体系,通过绿美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向绿美要竞争力。厚植云南生态优势,以世界一流的生态环境吸引世界一流的人才、技术、平台、资金等要素向云南聚集,将云南的生态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向绿美要影响力。在改善绿美硬环境的同时,注重加强绿美软实力建设,大力推进绿美文化建设,着力创建绿美云南文化品牌,努力将绿美打造成为新时代云南又一张靓丽名片。
★全国2022年生态建设成绩
持续推进蓝天保卫战。印发实施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新增25个城市纳入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支持范围。累计完成2.1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和4.6万余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突出问题整改。加大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力度,全面加强柴油车环保达标监管,连续五年开展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督促6家车企实施环保召回。严格秸秆禁烧管控。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纳入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的企业达到35.5万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10轮次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指导地方精准发现并解决各类环境问题3.2万余个。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配额管理。印发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印发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转发《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行动方案》,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全国累计排查24.5万公里河湖岸线,查出入河排污口16.6万余个,31%完成整治;长江、渤海排污口溯源任务完成9成以上,推动解决2万多个污水直排、乱排问题,完成黄河中上游及汾河流域6省30地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工作,开展水生态考核试点监测。加强长江流域磷污染综合治理,印发《长江流域总磷污染控制方案编制指南》。实施长江经济带和沿黄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推动1900余家工业园区建成2100余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解决了400余个污水管网不完善、违法排污等问题。启动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评价,持续推进“清废行动”。巩固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果,推进县城及县级市黑臭水体整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全国累计划定19633个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推动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实施入海河流水质改善和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行动。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一湾一策”精准落实1682项重点任务措施,开展重点海湾专项清漂行动,强化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发布首批26个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持续推进净土保卫战。开展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指导受污染耕地集中的县级行政区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整治。实施124个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部署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回头看”,累计将1744个地块纳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持续推进13个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21个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全国新增完成1.6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600多个畜禽养殖大县完成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在26个地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与治理监督指导试点,将15个城市纳入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900余个国家监管的农村黑臭水体完成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1%左右。在1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8个特殊地区全面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印发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将14种类新污染物纳入重点管控清单。白河硫铁矿污染治理和“锰三角”地区锰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不断加大生态保护监管力度。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持续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出台《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试点。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方案,完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年度人类活动变化监测。组织开展“绿盾2022”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出台《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的指导意见》。印发《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技术指南(试行)》,完成10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成效监督评估。授牌命名106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8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和5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授牌表彰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和“2020—2021绿色年度人物”。
★过去五年云南省绿美建设成绩
这五年,生态环保力度空前、美丽云南享誉世界。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阶段性目标,“湖泊革命”攻坚战全面打响,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取得决定性成效,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步向好。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和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8%以上,2022年居全国第1位。森林覆盖率稳居全国前列。COP15充分展现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大美云南惊艳全球,亚洲象北上南归之旅温暖全世界,云南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2022年云南绿美建设成绩
开启绿美云南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加力。全面彻底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完成九湖“两线”划定,严格“三区”管控,从严修订保护条例,生态保护核心区面积是之前一级保护区的2.8倍。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1.6%。亚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贡山、哀牢山纳入国家公园创建布局。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大力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完成营造林430万亩。新增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绿美云南建设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统筹生态、美学、人文、经济、生活等要素,系统性谋划推进、高水平规划设计、专业化种植管护,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着力推进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改善,使城镇乡村融入大自然、建成大花园,更加宜居宜业宜游,让云岭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景更美、人更富,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不断夯实争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基础。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绿美惠民。坚持把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作为城乡绿化美化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规划设计、建设管护等各环节、各方面;不搞形式、不搞运动、不砍树、不浪费,实实在在推进城乡增绿添美和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坚持共建共管共享,让城乡绿化美化建设成果惠及全省人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感知度、认可度、满意度。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将城乡绿化美化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与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全域旅游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编制规划,精心设计局地实施方案,构建城乡绿化美化空间大格局。突出特色、突出重点,分类展开、分步推进,未来3年重点在人口密度高、流量大的地带先行开展。
因地制宜,科学绿美。根据地理区位、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地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适地适绿,适地适美。统筹考虑生态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节俭务实,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讲科学、讲技术、讲专业,稳妥有序推进城乡绿化美化。
系统构建,多元共生。遵循自然规律,以风景园林学、生态学、林学和系统工程的原理为指导,发挥云南生物多样性优势,构建乔、灌、草相互搭配,叶、花、果相互结合的近自然生态群落,打造多元共生、安全稳定的生态系统,让美丽家园充满生机活力。
科技支撑,产业助力。充分利用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资源,突出乡土性、多样性、功能性、经济性,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技攻关,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乡土植物培育、种植、应用推广及销售的“绿美+”经济全产业链培育发展,大力发展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新业态,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双赢的良性循环。
政府引导,广泛参与。压实属地政府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组织领导、规划设计和政策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形成有序、有效、有力的良好工作局面;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导市场主体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齐心协力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建设。
★行动目标
中远期,通过未来10年城乡绿化美化,努力建成美丽中国新标杆、样板示范区。近期,通过实施三年行动,以人口密度高、流量大的地带为重点,着力探索符合云南实际的城乡绿化美化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努力实现“四个基本、三个加快”。
1.四个基本
工作机制基本健全。城乡绿化美化行动“1+N”工作体系加快建立,适应城乡绿化美化实践需要的规划编制、方案设计、责任落实、上下联动、统筹协调、评估考核、宣传引导、社会参与等机制逐步完善,重点地区绿化美化空间适宜性评价、各城市及县城绿化美化中长期规划和三年行动编制全面完成。
建管运营模式基本成熟。政府、市场、社会分工协作,良性运行的态势基本形成,覆盖规划设计、选种培育管护等全流程的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科研平台、交易平台、创业平台加快发展,产学研联动发展,“绿美+”经济创新发展,多样化、可持续生产经营模式普遍建立。
产业体系基本构建。云南特色苗木花草等相关产业不断壮大,城乡绿化美化与生态经济、文旅产业、富民产业融合发展,以绿化美化为基础的“绿美+”经济全产业链加快补齐,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逐步成为云南经济的新亮点、兴农富民的新支撑。
标杆引领导向基本形成。通过持续开展推优学优活动,城镇、社区、乡村、交通、河湖、校园、园区、景区等领域形成一批公众认可度高的城乡绿化美化新样板,各州(市)、县(市、区)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新标杆,为高质量推进城乡绿化美化提供良好示范。
2.三个加快
城乡人居环境加快提质。重点建设范围内生态结构合理、服务功能显著、生态美学彰显的城乡生态体系加快构建,城乡绿量持续增加,美丽云南“颜值”加快提高,城乡建设品位、品质有所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不断增强。
全民植绿爱绿护绿意识加快提高。全民植绿、爱绿、护绿教育全面开展,人民群众生态文化素养明显提高,全民参与、全民支持、全民共享的生动局面加快形成。
绿美云南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提升。因绿而美、因特而美、因多样性而美,云南的美丽、云南的魅力得到更好展现,旅居云南品牌吸引力有效提升,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绿美云南建设实施重点
1.绿美城镇
建设范围:省会城市、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县级城市(县城),国省道沿线、重点旅游景区周边和城郊乡(镇)政府所在地。
建设措施:鼓励各地区通过群众参与、网络投票等方式按程序选定“市(县)花”、“市(县)树”,确定地域特色标识植物,并加大在城镇绿化美化中的应用。建设城市绿道网络体系,合理规划建设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公园体系。推广立交桥、人行天桥、围栏、墙面、屋顶等立体绿化美化。充分利用市内各种空闲地、废弃地、边角地等拆违建绿、留白增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着力增加绿量。精心设计、高品质推进城镇各级各类道路,以及入城门户、主要交通节点、历史街区、滨水空间的绿化美化,打造一批群众喜爱的“打卡点”和“场景”。坚持节俭务实,多建近自然的生态园林景观,减少后期维护与管理成本。公共区域绿化要适当配置花坛花境、园林小品、宣传栏、座椅、游径等供市民游憩,让人“进得去、有得看、留得住”。积极做好城市面山、河湖绿化美化提升和城郊补绿提质工作。在乡(镇)开展公园、绿道建设,加快道路林荫化、沿街建筑立体绿化、庭院绿化美化。
三年目标:由州(市)政府统筹考虑各地区自然、经济条件和现有基础,围绕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口袋公园、林荫路新增数量等,提出合理的量化目标,实现城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年植树数量不得低于前3年平均值;推进建设绿美乡镇300个。
2.绿美社区
建设范围:城市(城镇)主街道小区和单位、新建小区、旅游景点周边小区、改造提升的老旧小区。
建设措施:尊重人民群众意愿,精心设计方案,创新方式方法,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绿化美化活动。开展墙体、屋顶、围栏等立体绿化美化,推进社区开展生态空间共享,将围院通透式绿化与道路绿地充分融合。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推进临街阳台的绿化美化。落实社区绿化美化责任,建立健全管护长效机制。
三年目标:由各县(市、区)自行确定三年建设目标,原则上每年绿美社区建设数量不低于本地区社区总数的10%,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建设。
3.绿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