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学导读
民族团结是西藏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也是西藏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为了做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的部署,其中“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发出了动员令。全区各族干部群众要不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果,总结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经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
★努力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果
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族干部群众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作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当前,全区各族干部群众要努力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果。
1.巩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大好局面。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从政策制定到具体措施落实,都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置于重要地位,列入议事日程。
2.巩固各级各类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显著成果。西藏各级各类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巩固干部群众“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思想认识根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分裂,是关系各族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宝贵经验
近年来,西藏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下一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1.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中央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2.把民族团结工作融入各项工作。近年来,自治区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升民族团结工作的成效。
3.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参与民族团结工作。长期以来,全区各族干部群众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日益认识到“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深刻内涵,积极参与到民族团结工作中。
★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2.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史教育,汇聚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3.加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夯实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
4.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有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背景链接
2023年5月,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正式成立。西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金永兵介绍说,近年来,西藏大学抢抓双一流建设、部区合建和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重大历史机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民族优秀文化学科群建设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理论研究平台(基地),产出了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培育了系列民族团结品牌活动,壮大了民族优秀文化研究师资队伍,在理论研究、实践教育、智库服务、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
二、深度解读
(一)中央和国家层面部署
★十四五规划建议全文 2035年远景目标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汇聚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奋斗、共创辉煌的强大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这一重大论断贯通历史与现实、熔铸理论与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途中的中华民族,必须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凝聚更加磅礴的合力。而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需要深刻认识其生成发展的思想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刻认识其重大意义,进而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经典阐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发展变化和内在根源的考察,他们肯定民族差别,主张民族平等,反对狭隘民族主义,体现着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初创时期基本的价值观。列宁从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现实及帝国主义时期全球的殖民体系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族理论特别是对民族共同体理论的阐述,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千年传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在传统文化的涵养浸润之下,经过历朝历代“大一统”政治实践以及各民族的不断交往融合,形成了“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和合”文化基因。“和合”为现代国家的治理和精神文化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为铸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基础。
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使命诉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现实基础。行百里者半九十,为了接续跑好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这场接力赛,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坚决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只有高举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意义
历史主体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必然性。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大一统”国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并进一步在历史、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各层面,形成了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
历史方位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极端重要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重要的人心基础,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各民族也才能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享伟大荣光。
历史环境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紧迫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任务,这些都决定了新时代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乘风破浪,战胜一切困难险阻。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1)从文化同根到文化相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包蕴万千,充分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但这个差异性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同母体之下、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下的差异性。只有坚持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推动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碰撞、融合融会中相互促进、繁荣发展,才能确保中华文化主干的枝繁叶茂和各民族文化的共放异彩。
(2)从精神同源到精神相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包含着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在内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鼓舞奋斗热情、凝聚民族合力、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3)从地位同等到互鉴相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真正实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要深入做好新时代城乡民族工作,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心灵相通、互学互鉴,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4)从文明同贯到文明相承。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等工程,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引导各族干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行动。
4.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样板
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牢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二要坚持主流主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只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统一性,坚持立主导、强主流,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社会共识,夯实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作用,才能筑牢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三要坚持共同富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只有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奠定物质基础。四要坚持交往交流交融,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只有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才能形成手足情深、守望相助的民族情感。五要坚持依法治理,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只有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保证民族工作行稳致远。
★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民族工作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继续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民族工作领域不断深化“两个结合”,强化“六个必须坚持”,凸显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与民族工作的内在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民族工作力量。
1.从“两个结合”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主要体现在“十二个必须”: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各民族平等的联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发展乃至最后的消亡,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就是由原始封闭的民族历史向广阔的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打破地域限制和克服各种局限而获得完全解放的过程,是世界各民族相互依存并走向统一的过程,而推动这一进程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各民族交往的扩大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主张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最终实现民族融合,形成“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在国体选择上,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建立单一而不可分割的大国。同时,肯定了在具有复杂民族成分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我国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近代以来,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过程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完成了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从自觉走向自立、自信、自强,进入新的历史纪元。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的民族工作也出现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比如,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如何顺应形势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仍需加强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但局部地区反分裂形势依然严峻,国际势力干扰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的风险不容小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着眼解决当前民族工作的实际问题,作出的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是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我国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近代以来,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过程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完成了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从自觉走向自立、自信、自强,进入新的历史纪元。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的民族工作也出现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比如,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如何顺应形势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仍需加强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但局部地区反分裂形势依然严峻,国际势力干扰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的风险不容小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着眼解决当前民族工作的实际问题,作出的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是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之一,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既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奠定了肥沃土壤。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秉持“天下大同”的理念,“大一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心理结构,确保中华民族强而不霸、弱而不分,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创新、延绵不断。同时,中华文化又充分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强调“因俗而治”,主张“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边疆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治理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有牢固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基础。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极大增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在民族工作领域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胜利。
2.从“六个必须坚持”深刻认识和把握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这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理论实践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做民族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凝聚人心的工作。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多做争取民心的工作,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在民族工作领域,我们的道路自信来自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制度自信来自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理论自信来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文化自信来自集各民族优秀文化大成的中华文化。放眼世界,中国的民族事务治理真正解决了民族平等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就是要坚持基本方向不变、基本制度不变、基本原则不变,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新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要求,响应群众呼声,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更新理念、转变惯性、完善政策、创新方法,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四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时期,党的民族工作致力于实现各民族平等、解放;在中华民族富起来的时期,党的民族工作致力于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在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时期,党的民族工作致力于各民族团结、凝聚。要深刻认识民族工作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以及存在的短板弱项,“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
五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只有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提高大局意识,将民族工作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摆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中统筹谋划,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六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绝大多数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治理是全世界治理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个开放的体系,借鉴了东西方其他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汲取了其他国家失败的教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超越和升华,为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认识和把握民族工作的时代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这五个方面的特色也蕴含了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要求。
(1)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仅少数民族人口就有1.25亿,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因此,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才能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思想基础。我们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建立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合理照顾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坚决纠正针对任何特定民族身份的歧视性行为。
(2)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同舟共济、携手共进。我们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
(3)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既要抓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抓精神家园建设。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4)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优化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把民族地区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要将民族地区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断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态文明”篇章。
(5)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在国际上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国内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平等、团结、联合的思想。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借鉴。
★中央统战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
《意见》指出,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是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聚焦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迫切需要;是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守正创新,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的迫切需要;是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提升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的迫切需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努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不断走向深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各族人民心灵深处,助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意见》明确,要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从理论主题、体系框架、内在逻辑、概念范畴等方面作出系统性学理性阐发,深刻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原创性论断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深化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概念内涵外延的研究,与时俱进加强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以及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等基本关系范畴的研究阐释。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掌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历史,深化对党的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的准确把握和规律性认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围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深入开展研究。
《意见》强调,要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夯实和完善学科基础。鼓励多学科共同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优化民族学学科设置,构建适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创新学术研究组织方式,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基础性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更好发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各部门委托课题的牵引作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定榜揭榜”“挂帅攻关”、定向委托等选题定题、申报评审机制。完善学术研究成果的评价考核机制,以质量、绩效为核心,尊重科研活动规律,重视研究成果的原创性贡献、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对优秀的理论实践创新成果,在评奖推介、智库建设评价、专业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加强融通中外的话语能力建设,推动加强学界与民族工作职能部门、各类媒体、社会大众和国际社会的对话交流,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传播特点的中国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
《意见》提出,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新型智库和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建设经验,推动基地建设提质增效,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科学规划和分类指导,支持各地区立足实际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基地)等相关智库。健全民族工作重要政策、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将征询专家学者意见纳入决策流程。稳步壮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队伍,支持创新团队建设,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相关专项人才计划等国家级人才工程中给予倾斜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单位招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
《意见》要求,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地统战、宣传、教育、民族工作部门要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要在政策保障、经费投入、人才培养、成果发表等方面对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支持。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出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创新举措。
(二)西藏层面部署
★西藏自治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1.2022年及过去五年工作
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反分裂斗争持续深入,治安整治“百日行动”卓有成效。宗教界“三个意识”教育全面开展。寺庙财税监管覆盖率达70%。全年未发生重特大事故。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显增强。进一步深化平安西藏、法治西藏建设,为党的二十大召开,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2.今后五年目标任务和总体思路
夯实“双基础”。牢牢把握民族宗教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不断巩固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1)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础。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入实施“四大工程”“六项行动”,有形有感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模范区创建,不断增进“五个认同”,促进交往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