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体制内的人,都会考虑很多,毕竟工资不高,但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却不低,加上住宿、往返交通、同学聚餐等等支出,都算是不小的成本。同时,每次上课,都要跟领导请假,不忙的时候,请假还容易,但是碰上有攻坚行动,领导、同事都有意见,还影响团结。最主要的是,出了象牙塔,进入了社会,再返校读书时,就没有了学生时期的心境,读书也是非常敷衍的,论文更是到处抄抄抄。最后,钱财、时间付出了,但是知识没有学到,工作没有做好,同事关系也没有处好,收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确实是不划算的。
但是世上的事情,总是会有很多的变数,你不知道,哪一个同学在日后会成为你平步青云路上的贵人,可以给你一次跳跃的机会;你也不知道哪一天是否又会划一根学历的红线,让你不可以逾越,以至于与心仪的职务失之交臂;你更不知道你的老师会给你带来怎样的精神洗礼,让你像开了光一样过五关斩六将。所以趁早准备好一些硬性条件,让自己多一些胜算、多一些实力。那笔者就用一些实例来效仿孙权“劝学”。
非全日制研究生也是有很多种类的,其实对于体制内的人来讲,大部分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是集中在读省委党校的,这也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方学习方式。
首先,就是履历更加光鲜、更加漂亮。体制内总是会填写很多的表格,其中学历永远是避不开的话题,党校研究生就有锦上添花、镀金的效果。毕竟相互打听学历的时候,肯定都是说自己最高的学历。曾经有位本科出自名校的领导,年轻时一直不懈去读省委党校的研究生,感觉读了就会淡化他学霸的身份,让人遗忘他名校的光环。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身边基本上都是形形色色的研究生,这时,他也有些犹豫了,最后还是去读了省委党校,当时他在班上是年级最大、级别最高的学生,自然也就成了班长。后来,全省各地都有他的小“同学”,他自己也觉得收获了不少。
其次,就是人脉圈子得到很大地拓展。中国是个法治社会,处处讲原则,讲规矩。但是很多事情,都非常复杂,教条式的框架没有办法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必须有人通过经验要解决实际问题。而中国是个认清社会,经办人解决谁的问题,不是解决呢。那具体给谁解决困难,就有大讲究了。没有关系,就公事公办,有关系,就地办理。反正都不违反原则。基层的工作人员,要想解决上面的问题,除了家底比较厚的,有长辈的资源,其他的普通人就得靠自己。这里就再举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个乡镇干部,他每次去省委党校读研究生时,车子的后备箱里都塞满了当地的特产,其实都是一些比较便宜的东西,但是他每次去学校的时候,碰到一些省直单位的人和其他设区市有潜力的人,都会送点小特产、小礼品。同学之间,送个一两百元的小东西,不仅增进了相互的感情,还让这些人感受到了尊重和认可。有一年,县里有个大项目,卡在了省里某个经办人手上。而这个经办人正式他常常联络的老同学,找到了这层关系,项目就很顺利成章地拿下了。因为这个项目,县里还提拔了他当副镇长。有些路,是需要提前就布局的。否则,机会来了,你也抓不住。
最后,就是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省委党校的老师也是非常优秀的,有学问、有人脉,值得学生学习的。尤其是在经济环境不太景气的时候,更加需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真才实学,将理论用于实践,推动本地本战线的工作。当然,这个时候会有人说,学不到什么东西。那笔者只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孔子作为圣人,有三千门生,但是让人熟知的也就是七十二贤人。能否学到东西,学到什么程度,就看你自己的学习态度。这里也举一个例子,有个同学,就是抱着提升理论知识的想法进了党校,经过几年的学习积累,打磨、提升了自己的文字水平,最后考到了中央一个非常好的单位。在去北京上班之前,县委书记都亲自跟他吃了饭,谈了心。每次回来,都有县里的领导作陪,可谓是春风得意。
如果我是你,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就先读了再说,把圈子建立起来,总会有回报的一天。哪怕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回报,你子女说父母学历的时候,也可以很骄傲地说,我爸妈都是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