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速记工作由来已久。早在1927年,党的五大就用速记记录了大会发言和领导同志的讲话。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著作就是根据速记稿整理的。在20世纪50年代朝鲜停战谈判、70年代中美高层交往中,速记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事外事翻译工作,经常需要将大段讲话内容迅速记录下来,现场完整准确地进行口头翻译,活动后将笔记整理成简报。可以说,记录是翻译人员的必备技能。虽然翻译人员所做的笔记涉及文字之间的转换,有其自身特点,但和会议记录仍存在许多相通之处,一些经验可供参考。
一、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好的记录都应当具有信息准确、条理分明、重点突出等特点,记录时应同步思考,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落笔。
记录精准明确主旨。对政策、立场、观点等关键内容的记录要准确到位,不可囫囵吞枣。比如,对方坚持的是“一个中国原则”还是“一个中国政策”,一定要听清楚、记准确。记录时不仅应注意说了什么,还应留意没说什么,精确把握程度。比如,对某一立场是“不支持”还是“反对”,表示“欢迎”还是“赞赏”,等等。
涉及人名、地名、数字等事实性内容时,应优先记录,避免出错。必要时记下讲话人和听众的动作、表情等,留作参考。
把握逻辑体现层次。记录时注意把握句段之间的逻辑,明确段落层次、标题序号,特别是厘清大项含小项的嵌套结构,做到条理分明,避免一段到底。要重视记录脱稿讲的内容,重点抓住其思维逻辑,特别是没有明显语言标记的隐性逻辑,妥善分句、分段,记录好表示因果、顺接、转折等的连接词,为后续整理成文提供扎实依据。如,2019年3月22日下午,习近平主席同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举行会见,临近结束时,菲科突然问道:“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习近平主席沉静而充满力量地答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句脱口而出的回答,由现场工作人员完整记录下来,广为流传,充分彰显了大国大党领袖人民至上、夙兴夜寐的情怀和担当。
抓住重点适当省略。讲话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以语句为单位组合而成。如果听一个字记一个字,容易记词不记意、见木不见林,抓不住讲话的主要内容,结果记下很多“我们”“这个”“大家”“所以”之类的零碎字词,甚至顾此失彼,丢失重点信息。为把精力用在“刀刃”上,可以适当省略所记内容。比如,讲话中反复提及的相同表述可用简略符号替代,语法结构上能够自动补充的虚词、代词、方位词等也不必逐字记录。
二、善用技巧、提高效率
讲话速度一般为每分钟100~160 字,汉字书写速度一般为每分钟20~40 字,汉字书写速度低于讲话速度。想让会议记录尽可能完整,就要用到各种笔记技巧。
使用草书书写。甚至把一个字连成一笔,可大幅减少笔画,提高书写速度。
使用笔画少或音同音近字等替代。如:令(龄)、欠(歉)、井(警)、名玉(誉)、称巴(霸)等。有的字形虽未收入正式的简化字方案,仍可以在记录时使用,如:歺(餐)、阝(部),但要注意避免混淆。
使用拼音、字母、数字等替代文字。如:gk(改革开放)、C(中国)、19/6(十九届六中全会)等。
使用中外文缩写。如:中共/CPC(中国共产党)、三一一/311(三去一降一补)等。
使用上下标。如:CPC°(党员)、gov°(政府官员) 、和x(和谐)、公b(公安部)、共义(共产主义)、占目(战略目标)、少区(少数民族地区) 等。
使用图形符号。如:!(重要/ 关键)、□(国家)、△(改变/ 变化)、∵ / ∴(因为/ 所以)、↗(增长/ 上升)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技巧应根据记录者本人的书写习惯相对固定、自成体系,结合实际灵活运用,避免生搬硬套。临时创造大量事中想不起来、事后认不出来的符号不仅无法起到帮助作用,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
三、提前准备、事半功倍
现场记录是一项细致而紧张的工作,除了熟练掌握笔记技巧外,还应围绕具体会议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
熟悉会议情况。在开会之前,尽可能掌握会议的主题、议程等情况。如果是系列会议,可回顾以往记录,对会议的指导思想、讨论要点等做到心中有数。比如,2016年、2018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分别在长江上游城市重庆和中游城市武汉召开。2020年,在下游城市南京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前,可以查阅前两次会议资料,熟悉其中的论断、提法、术语等,也可适当拟制一些简写符号。
熟悉讲话人习惯。密切跟踪讲话人的思想观点、表达习惯、常用引语,做到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尽可能跟上其讲话思路。比如,既要听得懂“听蝲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等接地气的俗语,熟悉“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等老一辈革命家著作内容,还要了解“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这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引用的名言。
总之,只有把日常工作的持续积累同方法技巧的熟练运用相结合,才能让现场记录工作事半功倍。
(来源:《秘书工作》,作者单位系外交部翻译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