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大家一定很奇怪,笔杆子,作为单位中领导最为器重的重要人才,无论是理论功底还是文字能力,都是十分出色的,那么就这样的人才,为什么在考察中落选了?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案例。
小张是某县委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专盯县里主要领导的文字材料,文字能力出色,为人也比较机灵,在课上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悟性高,融会贯通能力强,不出意外的,小张顺利进入了面试,并凭借日常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文字工作体会,进入了省直某机关秘书处的岗位考察环节。按理说,无论是从工作经历、文字能力、外貌形象,小张都足以成功上岸,但就在身边所有人都觉得小张这把一定成了的时候,公示的录用对象却不是小张,我了解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小张郁闷找我分析原因。
说实话,从用人单位角度考虑,我没有找到太多人岗不匹配的硬伤,或者对手过分优秀的证据,甚至小张处处占优,我开始意识到,这里面可能没有那么简单,于是我让小张侧面像本单位综合部门同事了解考察组当时的情况,于是,我们得到了一条“听说”,“听说XX领导说,考察组来了,可是没少夸你,说你能挑大梁,是单位的重点培养对象,你如果走了他很舍不得,工作也很折手”,问题,大概率就出现在了这里,领导变相的表达了,希望小张留下的意向。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我都考察了,上级机关不是来看我的情况的吗,我优秀还不够吗?上级机关要不要人还能听基层的?答案是肯定的,得听。遴选考试是从基层选拔优秀公务员到上级机关工作,但前提还是要保障基层单位干部队伍的稳定,以及工作的延续性。如果考生所在单位的一把手,表现出的不是推荐人才,而是希望挽留,那么上级机关一般也会充分参考一把手意见,从而影响结果。
这个事例其实在实际中并不少见,不少基层单位领导表面上不愿意得罪人,大家要考遴选都可以考,本来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一定能够有人走得了,一旦有人进入了考察,那么这样的领导就会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不愿意“放人”的意愿。这也是为什么,清心老师在帮助大家分析报考岗位时,一再强调,不要自己偷着盖章、不要自己偷偷报名,报名考试必须得到分管领导和单位主要领导的同意和理解,这里面,其实理解应该是最重要的,说直白点,领导不支持你考,就算你费尽心思、大费周章的参加了考试,领导仍可以在最后一个环节影响结果。由此,对于要报考遴选考试的同学们来说,日常渗透就变成了必修功课,和领导日常在交流中,要学会铺垫,尽量避免直球,同时,大家报考遴选考试的理由,一定要可被“理解”,不能是单位环境不好,本人发展受限这一类“主观”原因,建议大家可以找一些家人在省会城市、爱人希望到省会城市发展,甚至家中天天闹矛盾吵架等理由,尽可能柔和地让领导接受我们要考试的事实,那么在最后环节,我们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小张类似事件的发生。切记,机关中做一切事,都要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