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如同建造房屋,需要精准的立意、坚实的基础和巧妙的下笔,将成千上万的“文字砖瓦”,构筑成一座美轮美奂的“文字建筑”,起到承载智慧、沟通思想、启迪心灵的积极作用。这里结合自身体会,浅谈为文的关键三字。
一、四梁八柱立意“准”
立意精准,搭建好四梁八柱,方能让文章有思想、有灵魂、有意境,这是立意的目的所在。
把准目标定位。接到文稿任务,首先要研究分析文稿的用途目的、应用场景,弄清楚是为了统一思想、鼓舞干劲,还是破解难题、部署工作,或是表达情感、抒发胸臆。就拿比较常用的讲话类、调研类、致辞类文稿来讲:讲话类首重阐释观点,往往通过总结、分析、推理、论述等方式,将主讲者的认识体会和部署要求明确地传达给受众,达到统一思想、推动工作的目的;调研类更多考虑摆明事实,围绕主题来陈列对比不同的做法、数据等资料,自然而然地得出一些结论,以供决策参考;而致辞类则更加重视激发共鸣,需要在极小的篇幅内,旗帜鲜明地表达观点,以引起听众的广泛认同。弄清文稿的用途,起草文稿时才能有的放矢、精准发力,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做到起点正确。好的文章,必须有正确的逻辑起点,经得起时代和实践的检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旁征博引、鞭辟入里,通篇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坚实理论基础之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并以此为前提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同中国革命建设的结合等作了系统的阐述分析,立起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结论和目标。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写文章出发点要找准,无论是讲话稿还是其他文体,“源头”不能出错,此后再有相应的政治理论、科学原理、数据分析、史实资料等作为佐证,文章才能立得住、立得实、立得稳。
确保逻辑严密。写文章是一个严密有序的逻辑思维过程,文章的观点、理念,都要在逻辑推理上站得住脚,论证过程必须经得起推敲。这其中有一定技巧: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呼应。重点是题目与正文的呼应、开头与结尾的呼应、论点与论据的呼应等,通过这种环环相扣的呼应,让整个文章衔接紧密、浑然一体,便于读者清晰地找到文章脉络和核心观点。另一方面,做好起承转合设计。这点就像是电视剧一样,要在整个剧本宏大叙事的基础上,设计好每集剧情的衔接组合。比如,引人入胜的剧情一般包括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内容。好的文章即便不需要这样复杂,也应在内容上作好规划设计,做到详略得当、张弛有度、重点突出、收放自如,通过系统化、逻辑化的推理,让读者产生带入感、清晰感、信服感。
二、层台累榭基础“实”
坚固的“文字大厦”,离不开坚实的基础。“实”来源于哪里?应该是来源于内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磨炼,这些都是好文章的“源头活水”。
真情实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言为心声,文章归根到底是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思考。比如,马丁·路德·金的经典演说《我有一个梦想》,每个字、每句话都是发自肺腑、真情流露,其直抒胸臆、动人心弦的精彩表达打动了每一个人。我们写稿子也应如此,必须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意。特别是讲话类文稿,更要从发言者和听众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思考对谁讲、讲什么、怎么讲,代入情感、思维和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发共鸣。
真材实料。盖房子要有好的建材,好文章也必须有好材料来支撑。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作者历时32天,对湖南湘潭、湘乡等5县的农民运动进行考察,调查研究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撰写出来的,成为分析农民运动的经典之作。所以,“实”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把功夫下在平时,有的放矢做好各类素材的收集整理、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对大量基础资料的占有、研读,让文章更具现实性、社会性。
真练实干。古人说:“水常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历史上很多经典的诗词文章,都是作者历尽沧桑,在工作、生活的磨炼中得到的经验总结。这其中,有表达喜悦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有抒发苦闷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有温婉蕴藉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有慷慨激昂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无一不是作者亲身体验的某个场景、某种心境的动人还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
三、雕梁画栋下笔“巧”
有很多技巧和方法,就像房屋规划中的装修布置,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可以在遣词造句、编排设计上多下功夫,提高文稿的质量水平。
构思巧。首先,要对行文布局有整体设计,对文章的主线有整体的把握,可以按照认知规律,采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方式,也可以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还可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其次,应把握好语言风格,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是大声疾呼还是娓娓道来,是豪迈洒脱还是清新雅致,都需要定位好。再次,要选对文种体例,特别是公文,不同的文种,作用不同、性质不同、行文方向不同、表达的目的和要求也不同,必须严格区分。
切入巧。我曾在报纸上读过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三篇文章:《提醒自己做病房的“110”》讲的是ICU护士长关爱一线护士;《难忘这一路警灯闪烁》讲的是疫情期间派出所民警奔驰2000公里护送务工人员;《警惕不实信息干扰抗疫工作》讲的是对谣言传言要立场鲜明。这三篇文章从正面、侧面、反面等不同角度切入,各有特点。因此,在写文章时可以在如何切入上多思考,角度选得好,往往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引用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非常善于引用中国传统经典名句,无论是谈论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外事活动中阐明观点立场,都能恰到好处地使用诗词典故,生动传递执政理念和治国思想,使得讲话意境深远、底蕴深厚。我们在起草文稿过程中,要学会巧妙运用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等,增强文稿的说服力、表现力和厚重感。
(来源:《秘书工作》,作者单位系青岛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