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
更好满足文旅消费新需求
外表像“太空舱”的户外旅馆,使用场景更灵活,私密性也更强;AI摄影,游客站到指定区域,就可以“变身”漫画形象拍照留念;集智能识别、充电管控、数字网络技术于一体的“亲水百宝箱”,里面装有水上飞板、水下飞行器、水下小摩托等各类亲水商品……不久前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上,一个个互动式、智能化、趣味性的文旅产品引人关注,充分展现了行业创新活力。
文旅装备不断更新,新业态新场景持续涌现,说明我国旅游市场正在加速回暖,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消费不断升级的趋势。一方面,人们对旅游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打卡式旅游,越来越青睐对当地文化、风土人情进行深入了解与品味。另一方面,出行目的地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从自由行到定制旅游,再到跟着演出去旅行、想着美食去旅行、奔着民宿去旅行等,需求跨度不断加大。这对文旅产品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跟上消费升级步伐,精准对接新需求,在产品和服务创新上下更大功夫,才能为文旅产业发展和扩大文旅消费注入新动能。
当前,数字化技术正加速融入旅行的每一个环节,这为打造文旅产品新供给、更好满足文旅消费新需求提供了契机。一些文旅企业迅速抓住这一机会,积极打造以沉浸式旅游为代表的新业态,重构旅游空间和场景,给游客带来全新体验,形成了新的市场增长点。不过,在打造新业态新场景的同时,还应注重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合理融入文化元素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回忆。比如,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推出的“运河迷踪”沉浸式展厅,以游历大运河为背景,在剧情及道具的推动下,引导游客以层层解谜的方式来推演答案,润物细无声地展示了大运河的历史,让参观者愿意来、印象深、有收获。用好数字化技术,通过互动游戏等方式呈现历史文化,使之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才能让文旅产品创新更有底蕴,赢得更长久的青睐。
文化旅游是综合性产业,与餐饮、住宿、购物和娱乐等行业关联性较强。进一步推动文旅市场复苏,除了加速自身的创新发展,打造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供给矩阵,还应积极与周边产业相关要素的创新相结合,多方面改善旅游消费体验。买票、停车、参观等环节的智慧化程度,美食、娱乐、交通等服务设施的信息完整度,都会对旅游体验产生直接影响。更好地激活文旅消费潜力,还要创造更多选择空间,提供更多出行便利,让游客在出行全过程更舒心。
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如今人们希望自己的旅行更有文化味,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同时享受更专业的服务。在消费回暖、需求升级的当下,更加敏锐地捕捉行业发展新趋势,推出更多符合消费者期待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定能吸引更多人走出家门拥抱诗和远方,从而推动文旅行业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王珂;《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19日 第 05 版)
治理“套娃”收费 还观众电视自由
看电视本是获取信息、愉悦自我的一种方式。但随着网络电视的发展,大家打开电视首先面对的是广告、充值界面,让人烦不胜烦。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多部门召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动员部署会,聚焦解决收费包多、收费主体多、收费不透明等问题。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难在何处?
歌华有线总经理助理董原介绍:“简化电视操作,关键难点在于对机顶盒进行软件升级。目前,全国共有机顶盒近两亿台,在过去,由于全国有线电视网络采用的是分省建设运营的模式,存在机顶盒型号、版本繁多等问题,因此需要较长的研发和测试时间;还有一些机顶盒已经在网运行10多年,需要统筹进行整机更换。”
为了满足用户对智能电视想看就看的诉求,电视机厂商有责任告诉消费者如何进入直播页面。近期,多家电视机生产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号召,发布智能电视使用指南,支持快捷切换直播电视频道。接下来,更多电视机厂商将肩负起社会责任,以充足的技术优势为设计基础,对海量的用户需求进行分析识别,并满足用户需求。
操作复杂程度也因人而异。对年轻人来说习以为常的操作,对于老年人却是复杂异常。如何让智能电视更好地照顾到老年人?
有关技术人员介绍:“妥善解决电视操作复杂这一问题需要产业、政府和社区的协同治理。”电信终端产业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智能电视适老化设计技术要求》之后,创维、海信等多家电视企业的适老化产品改造进入加速模式。截至去年年底,已有超过70款智能电视通过适老化认证。
技术进步的目标是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技术红利。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黄典林看来,“智能电视也是电视,电视大屏应该具有强烈的公共服务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满足大家对内容高质量和收看方式便捷的需求。不仅要简化电视机开机进直播的流程,还要让用户享受更多免费内容。”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启动整治以来,相关部门协同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稳步推进,目前在北京、上海、山东、浙江、广东试点,通过机顶盒软件升级等方式,重点满足用户开机即看直播、大幅缩短开机时长、大幅减少付费产品计费点等主要需求。
中国广电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万涛表示:“中国广电预计在10月底完成试点,年底前实现第一阶段目标——今年内逐步实现开机看直播,收费包压减40%,提升消费透明度,到2024年年底全面完成治理工作。”预计到2024年上半年,此项治理工作将完成简化减少遥控器、规范运营和收费等第二阶段任务。2024年年底前将实现新生产的电视机机顶盒一体化,并健全各项业务体系长效管理机制。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卫华认为,三阶段的任务清单明确,治理是一个漫长且烦琐的过程。“期待未来能够分阶段长效化推进,最终让大家有更好的体验。”文卫华表示。
《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19日 09版)
议论文
深入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激发创新精神 建设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文化基因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突出的创新性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进步。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需要全方位、多方面的创新创造。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深入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持续创新,需要永不懈怠的精气神和顽强拼搏的韧劲。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来源于我们始终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崇尚努力上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中华儿女在自强不息精神追求的激励下,充满持续创新的精神动力,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就越要发扬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坚持自强不息、不懈奋斗。
新益求新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前进,也就是我们古人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对新益求新价值理念的追求,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唯一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就在于中华民族在应对内外环境变化中不断变革,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革故鼎新、新益求新中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坚持守正创新、新益求新。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通过创新思路、话语、机制、形式等,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古人云:“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真知笃行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知,是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行,是指人的实际行动。中华民族一直推崇知和行的协调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这深刻启示我们,推进各项工作,根本的是要靠实践出真知。因为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想法没有落实到行动上,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创新就无从谈起。坚守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就要深刻认识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深刻领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开拓创新、开创美好未来,既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又要严谨务实、苦干实干,在以行求知、以知促行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作者楼纪洋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19日 第 09 版)
提高把握政策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强调:“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把握政策、推进工作、联系群众的能力”。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把握政策,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只有全面把握政策,有效落实政策,才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倘若领导干部政策水平不够,把握政策不精准、不到位,执行时就可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成了单纯的“收发室”“传声筒”;如果对政策的理解出了偏差,甚至可能犯错误、走弯路,贻误事业发展良机。
提高把握政策的能力,首先要完整准确全面领会政策意图。党中央的每一项决策部署,都有其深层逻辑,都回应了时代的要求、群众的呼声。只有充分了解政策的前因后果,准确领会其意图和精神实质,才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确保落实政策时不偏、不虚、不减。只有提高政治站位,心怀“国之大者”,善于把政策放在全局、长远、大势中理解和把握,把工作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考量和推进,才能真正把政策吃深、吃透,做到思路清、方向明,不折不扣抓执行,推动政策落实、落地、落细。
提高把握政策的能力,关键看能不能用好用足用活政策。政策的效用是推动发展,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因地制宜创造性落实政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有的起步早、发展快,已具备先行先试的土壤;有的基础条件薄弱,落实一些部署有难度。这就决定了政策执行必须从实际出发,精准有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好调查研究,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吃透上情、又摸透下情,深入基层倾听、观察、了解情况,从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难点中,找准重大政策与具体工作的结合点,摸清政策的落脚点、着力点。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在政策方向和尺度允许的范围内,坚决干、大胆闯、大胆试,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抓,着力打通堵点、破除体制机制阻碍,真正把落实政策化为发展机遇。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深入开展。学习理论,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党员干部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熟练掌握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理解政策、把握政策、执行政策的能力水平,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李林蔚;《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19日 第 19 版)
带着文化情怀守护长江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万里长江,似巨龙,自雪山而来,由北而南,穿梭于羌藏滇黔峰峦之间;忽又东折入川,汇纳巴蜀众江,挟活水冲决千山万壑,迎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后流经吴越繁华沿线,终倾入东海不复回。壮美长江,又如生命摇篮,藉丰厚沃土,涵千类生态,育万种生物,滋养着世代中华儿女;于今朝,东部长三角一体化腾飞,中部长江中游城市群崛起,西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勃兴,更加生机勃发、气象万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大江上下,登大坝、乘江船、访农家……一次次深情眺望,一句句殷切叮嘱,一项项深远谋划,情牵母亲河保护,指引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提示我们,要带着赤诚而深沉的文化情怀守护这条涵养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母亲河。
浩荡长江,构成了半部中华文明史。近代学者梁启超曾言:“中国何以能占世界文明五祖之一。则以黄河扬子江之二大川横于温带,灌于平原故也。”长江作为干流长度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大河,地处的亚热带北沿,恰在北纬30度线附近,这被世界文明研究界誉为“人类文明发生线”。此线横贯孕育了四大文明的几条河流: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河以及辽阔的长江。长江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西部的青藏高原将来自太平洋的温暖湿润东南季风挡在东面,沿线降雨可谓丰沛,全流域年均降水量达1000毫米左右,充足降水与丰富热能使其兼有文明发展的两大条件。由此文明在大江沿线次第展开,循着三星堆文化1—4期,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序列演进。其中良渚古城遗址印证了彼时中国已迈入文明的门槛,三星堆遗址则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典型案例。
磅礴长江,孕育了多彩中华文化史。长江文明由流域内不同地区的不同群体所塑造,自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羌藏、滇黔、巴蜀、荆楚、湖湘、赣皖和吴越等文化各具特色,亦不断交融互促,不仅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辐射域外,为中华文化圈的构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的长江源头区域早在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生产生活,长江流域青海段涉及区域共计有文物资源546处,证明早期人类1万年前开始登上高原,拓展生存空间;再如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是东亚地区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实证了三峡地区百万年的人类史;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的凌家滩遗址以其出土的1100余件高规格玉器和5000多年前的碳化稻壳留存,诉说着一个长江下游远古文明的久远故事。
绵延长江,书写了恢宏古今中国史。众所周知,综观中国历史,很长一段时期,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高于长江流域的。然而,自东汉末年始,随着众多因素的叠加,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渐趋南移,长江的地位愈益凸显。人口的北来、技术的引入,自然刺激了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大发展,从南宋中期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之谚语到明代中后期出现的“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足以证明南方已渐执全国经济之牛耳。随着南迁人流而来的,还有文化。科举取士的南北方比重至宋代开始易置,至明清,长江一线的士子们更是遥遥领先;自宋以来,陆九渊、朱熹、张栻、叶适、王守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学术贤达前后相继,楷模辈出。近代以来,长江流域更是领风气之先。
举目全球,人类沿河而居,城市因河而建,文明伴河而生,文化由河而兴。大河文明之于人类社会进化过程,无疑发挥着主导作用。历代无论各国城市如何兴衰,文明的发展总像江水般川流不息。进入21世纪,人类将面临诸多新旧挑战,我们要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与永续,必须共同关注大河流域人居环境所面临的风险和机遇,文化问题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守护水脉,即意味着延续文脉,愿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续写“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之壮美篇章。
(作者:王学斌,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史教研部教授)《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19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