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警惕城市光源污染
每年回家的必经之路,便是县里最宽敞最干净的迎宾大道,它是县城一张闪亮的名片。近几年来,夜晚的道路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五颜六色的小灯装饰着迎宾大道绿化带,营造了光怪陆离又生机勃勃的夜城市氛围。“晚上回家的路上也不用提心吊胆了”“晚上可以和姐妹们出去散散步、消消食、买买买了”“这些福字型的灯笼很有年味,看到这些路灯心里就暖洋洋的”。可以看出,县城实施城市亮化工程,一是切实解决群众夜间安全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让群众出行安心、出行安全;二是盘活夜间消费市场,提振经济;三是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
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看着这美丽的城市灯光夜景,却犯起了“职业病”,思考亮化工程的实施是否对生态、环境和气候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通过观察部分城市照明系统,总体感觉实施的城市亮化工程有三个特点:“亮密集”“亮彩色”和“量太大”。
首先是“亮密集”,即灯光的密度大。密度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相邻的照明设施间距逐渐缩小。比如迎宾大道的照明设施,从几年前的隔几棵树设置一处,到今天的每棵树都身着“黄金甲”、每棵灌木丛都“锦绣衣”。二是每个照明设施上设置的小灯密度大。比如为了形成更加生动、细致的造型,每棵树上从树干到枝头都安置了数不尽的小灯。
其次是“亮彩色”,即灯光的颜色五彩斑斓。回忆起小时候,灯光的主色调大多是白光或者暖黄光,而现在的灯光可以说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应具全,一方面这得益于照明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应照明设施的功能从提高城市亮度拓展到提高城市的可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