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和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党的根基在基层”,“走遍基层才能心里有数”。想要真正了解基层,到农村或社区调研必不可少。到农村或社区调研,必须有的放矢做足功课,下足功夫,才能摸到实情,事半功倍。
一、全面搜集调研信息
农村和社区通常在内外部环境上有较大区别,调研前需要对应搜集不同的信息。
到农村调研前,应对村里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整体把握,如村史村貌、民风民俗、农业经济等。有些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可能有独特的民风民俗,需了解清楚基本的社交礼仪和禁忌事项,体现尊重关怀,做到入乡随俗。
有些农村讲方言土语,在调研前应适当加以熟悉,以便拉近彼此关系,做到“同频对话”。当然,也可以与本地同事一起调研,过程会更加便利。此外,着装上应有所注意,尽量简洁大方接地气,便于村内行动,避免引起部分村民反感。
到社区调研前,则应摸清社区的基本情况,如小区面积、人口情况、楼号分布、公共设施具体位置等,以免居民提到诸如“3号楼”“新建的篮球场”等话题时一头雾水,影响调研效果。
如需进入居民家,最好准备“入户工具包”,包括走访对象基本信息表、调研访谈提纲、签字笔、工作证、鞋套等物品,方便敲门即入、谈完就走。同时,需查清社区所在位置、道路交通情况、停车区域,提前和社区联系好,以便能够及时顺利进入社区。
二、合理选择调研对象
村民和居民往往有不一样的社会交往特点,并且关注点也不一样,因此调研对象的选择十分有讲究。
农村往往是熟人社会,有些村还有“同姓”“同族”聚居的现象,村民相互之间十分熟悉,经常一起在院子里乘凉、串门拉家常,但可能会存在谈问题时相互掩盖、说成绩时相互夸大的现象。因此,选择调研对象时,尤其要注意村内可能有“大姓”“大家族”的利益代表,除选择了解情况的村干部、有代表性的乡贤外,尽量统筹兼顾各个姓氏、各个家族的成员,防止仅听“一家之言”。
在关注点上,村民往往更关心农作物的生产、销售价格等农业相关问题,或者老人就医、子女入学等公共服务问题,应带着合适的问题去调研,并注意选取了解这些情况的村民代表。
与农村情况不同的是,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纠葛较少,邻居之间往往是“点头之交”,一栋楼的住户大多“相见不相识”,很多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不了解,往往“一问三不知”,如果找不对人,就很难收集到需要的信息。因此,确定调研对象时,应多选择社区干部、党员代表、楼门长等掌握更多信息的对象。此外,社区还具有人群结构丰富、行业分布广等特点,除上述人员外,可以选择社区中的律师、教师、医生、志愿者等,这样可获取更多不同角度的信息。
在关注点上,社区居民往往对小区的物业、绿化、停车、噪音等民生问题比较关心,因此应注意选取物业工作人员以及关心、了解社区事务的退休人员,得到的有效信息会更多。
三、恰当采取调研方式
村民和居民往往生活规律不一样,接受调研的条件不一样,采取的调研方式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村民时间比较自由,但零散,能在固定时间内接受访谈的村民并不多,此外村民一般不愿意和生人交流。针对这种情形,可以通过熟人、村干部介绍,与村民建立起熟人关系后进行谈话调研,也可以在帮助村民劳动的过程中进行访谈调研,如一边帮忙掰玉米一边谈话,既能拉近与村民的距离,也更能听到他们的真心话。
社区居民大多是上班族,闲暇时间少,在访谈时间选择上,应尽量选在工作日下班后或者休息日,可以在居民家中,也可以到街心公园、游乐场、社区公共活动室等大家经常去的场所。需要注意的是,社区居民往往生活比较有规律,应考虑错开不同的调研时间,尽量覆盖到不同行业的群体。
(来源:《秘书工作》,作者单位系北京市门头沟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