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学
近年来,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就,水土流失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趋势。 2022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2.26万平方公里,比2011年减少618.7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5.7%,高出全国平均值13个百分点。
一、应知应会知识点
★山东水土保持的总体目标
全面推进水土流失防治现代化,到2025年,全省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更加完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及强度稳步降低,省市县三级水土保持率目标体系基本形成,全省水土保持率提升到86.77%。到2035年,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全面形成,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有效控制,森林、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显著增强,全省水土保持率提升到90.67%。
★“一廊、两屏、三带、多区”预防保护新体系
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加强鲁中南山地丘陵、鲁东低山丘陵两大生态屏障保护修复,打造大运河、沂沭泗河、胶东诸河三条生态保护带,强化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林草植被封育保护和自然修复,构建“一廊、两屏、三带、多区”预防保护新体系。
★水土保持设施“三同时”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27条:依法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生产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应当验收水土保持设施;水土保持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生产建设项目不得投产使用。
★生态清洁小流域
统筹流域水系整治、污水垃圾处理、人居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合力打造水源保护型、生态旅游型、绿色产业型、和谐宜居型、休闲康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到2027年建成100个生态清洁小流域。
二、考情分析
此专题热点可以考案例分析,比如水土流失存在的主要问题、山东水土保持的做法、水土保持意见、水土保持工作讲话稿等,也可以考大作文,比如策论文、议论文、体会性文章,大家注意结合热点融会贯通进行学习。
一、背景链接
2023年8月21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践行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加强新时代全省水土保持工作,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深度解读
★水土保持的基本内涵
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工作。运用农、林、牧、水利等综合措施,如修筑梯田,实行等高耕作、带状种植,进行封山育林、植树种草,以及修筑谷坊、塘坝和开挖环山沟等,借以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面覆盖,防止土壤侵蚀,促进农、林、牧、副业的全面发展。
★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严重的水土流失将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威胁我国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和饮水安全。防治水土流失,目的就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水土保持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水土资源是生态系统良性演替的基本要素和物质基础。水土保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工程措施“搭台”,以乔灌草结合、针阔混交的水土保持林为“主角”,通过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合理配置、有机结合,显著提高治理区植被覆盖率,完善植被生态系统,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维系生态环境安全。
二是江河治理的根本措施。水土流失产生的大量泥沙,造成湖库淤塞、河床抬高,直接导致“小流量、高水位、多险情”现象发生,加剧防洪压力。水土保持通过工程措施的层层拦蓄和植被的覆盖保护,能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在拦蓄部分径流、削减洪峰流量的同时,可有效拦截进入江河湖库的泥沙,守护江河绿水长流。
三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生产离不开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障。通过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可将坡耕地改造为梯田,并配套农田道路和水利设施,有效提高土地生产力,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重要保障。水土保持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还能够提供大量农副产品,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四是面源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我国绝大多数水源地在山区、水土流失地区,水土流失作为载体在输送大量泥沙的同时,也输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蓄水、保土、保肥的同时,还拦截、过滤和吸收大量有害物质,从而减少进入水体的面源污染物,改善水质,能为防治面源污染筑起安全屏障。
★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成效
水土保持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了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2021年,水利部办公厅印发《水土保持“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由减量降级向提质增效转变,人为水土流失监管由重点监管向全面管控转变,水土保持监测由水土流失面积强度监测向注重管理需求的全面精准监测转变,发展动力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数字化驱动转变。2022年,水利部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时期智慧水土保持建设工作方案》,提出要建立水土保持数据标准及管理规则,加快推进全国土壤侵蚀模型研发,完善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持续深化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同年,印发《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水土保持管理需求为牵引,全面强化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完善提升监测评价体系与能力,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在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中的作用。
2022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进一步明确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加快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提升水土保持管理能力和水平。今年2月,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用5年时间,全国形成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工作格局,用10年至15年时间,全国适宜区域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实施治山保水、治河疏水、治污节水、以水兴业等任务。上述政策文件,对于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质增效、保障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体上看,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由上世纪80年代的367万平方公里减少至目前的267.42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由38.48%下降到28.15%,降幅超过10个百分点,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根本性转变。黄河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经过多年治理,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1.8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监测以来最严重的45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3.13万平方公里,黄河输沙量大幅减少,历史性实现了黄土高原主色调由“黄”转“绿”。甘肃省庆阳市董志塬腹地的南小河沟,沟壑纵横,流域内有沟谷183条,过去水土流失面积曾经占流域总面积80%以上,旱涝灾害和沙尘暴频繁发生。经过几十年治理,如今林草覆盖率超过80%,草木葱茏,风景秀丽,成为水利风景区,被誉为“董志塬上的花果山”“黄土高原上的一块翡翠”。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效卓著。我国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方面已历经30余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探索出一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源于北京,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为重点,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治山、治水、治污协同推进,统筹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流域水系整治、生活污水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一种综合治理模式,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深化与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近4000条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在这些流域范围内,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流域水系通畅洁净,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乡村特色产业得到培育和发展。以北京市平谷区挂甲峪村为例,这里不仅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并且成为现代化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北京市门头沟区炭厂村也从曾经的荒沟变成集生态旅游、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经济沟道,成为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
水土保持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对地面监测站点的持续建设和不断优化,天地空一体化监测手段不断完善,我国已连续5年实现国土面积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年度全覆盖,可以定量掌握县级行政区及国家关注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此外,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开始应用于水土保持的各项工作中,水土保持监管能力显著增强。
★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主要指我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类型和地形地貌特征等。人为因素主要指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城市发展和工程建设等,如毁林毁草、滥垦滥牧、开荒扩种、陡坡耕作、开矿修路及弃土弃渣等活动。
★山东省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从1992年省人大颁布实施《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到2014年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山东省水土保持条例》。我省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轨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美丽山东的战略部署,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不断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依法强化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就。水土流失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趋势。2022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2.26万平方公里,比2011年减少618.7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5.7%,高出全国平均值13个百分点。
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规划统领。2016年省政府印发《山东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确定了水土流失防治总体布局、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构建起了今后15年全省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发展框架。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示范引领。先后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8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10个,示范园总数达20个,有效发挥了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的作用。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重在保护”。依法严控人为水土流失,实现省域内人为水土流失遥感监管全覆盖,人为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增量”得到有效防控。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要在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因地制宜建设水土保持重点工程280余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公里,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175条,受益人口达650万,治理区人均纯收入增长30%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党的二十大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工作,是解决我省水土流失问题、改善生态化境、建设美丽山东的迫切需要,对加快推进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水土保持率情况
水土保持率是指区域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通俗的讲也就是非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水土保持率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2019年10月,水利部首次提出“水土保持率”的概念,它能够直观地反映水土保持状况和工作成效。2020年国家将其纳入了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我省水土保持率目标的制定是在水利部的安排部署下,按照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要求,在系统总结、梳理分析我省水土流失状况变化趋势,结合我省水土流失规律特点、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科学研究后确定的。根据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自2018年至2022年,我省水土保持率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23个百分点。综合考虑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合理确定了2025和2035年的目标值。水土保持率在2020年的基础上,到2025年达到86.77%,年均增长0.36%;到2035年达到90.67%,年均增长0.39%,这是一个比较高的目标,越往后水土流失的治理难度越大,提升水土保持率的难度也越大。主要是经过多年的治理,剩余的水土流失面积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地形复杂、位置偏远、环境条件差,且分布零散,工程措施难实施,植物措施难成活,不便于大规模治理。同时,受极端降雨影响、不合理的种植和耕作方式影响,已经治理的区域也容易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下一步,要锚定水土保持率这一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一是加快落实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强化水土流失监测和水土保持率评估。二是加强部门协同配合,重点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鼓励社会资本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三是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督促指导生产建设项目和生产建设活动规范落实水土保持要求。四是加强水土保持科普知识宣传和示范引领,增强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积极推动我省水土保持率目标值实现。
★山东省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域
根据最新的全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全省尚有水土流失面积2.2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3%。其中,水力侵蚀面积2.19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6.86%;风力侵蚀面积709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14%。全省水土流失以轻度侵蚀为主,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4.66%。
从区域来看,鲁中南低山丘陵区、胶东半岛丘陵区仍然是我省水土流失分布的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面积2.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93.96%。同时,沿黄地区也存在一定的风力侵蚀。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分布在坡耕地、坡园地、低标准梯田、低覆盖林草地和建设用地上。
下一步,要针对水土流失分布的主要区域和主要地类,科学精准高效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实施沂蒙山泰山等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工程、黄泛平原风沙片预防保护工程、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局部水土流失集中治理工程等四大工程,在村镇周边缓坡区域坡耕地、坡园地,持续实施坡改梯;在远山区域以及大于25度的坡耕地、坡园地,坚持实施退耕还林草;在低标准梯田着重实施梯田措施的提质增效;在低覆盖林草地着力加强封育抚育自然修复。重点围绕水源保护、生态旅游、绿色产业、和谐宜居、休闲康养等方面,用五年时间,整沟、整村、整乡、整县一体化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100个,打造特色产业综合体,提供更多更优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推动生态保护、乡村文明、产业发展、生活富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十四五”期间全省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750平方公里以上。
★山东管控生态空间、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情况
加强管控生态空间、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是提升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山东深入贯彻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一体推进修山、增绿、扩湿、整地,持续提升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和作用,推动了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100万亩,占全省国土空间面积10.3%。其中,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1661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0%;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439万亩,占我省管辖海域面积的20.6%。严格落实生态红线管控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
二是系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在泰山、沂蒙山、南四湖以及黄河三角洲等重点区域组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210多项,项目区范围2.6万平方公里,治理修复面积600多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加快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的原则,以生态治理为本,采取自然恢复、工程治理、土地整治等治理方式,加快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到目前,全省修复受损的废弃露天矿山6000多座,生态治理面积105万亩,解决了寸草不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三是扎实推进科学绿化。省政府与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山东省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统筹推进生态屏障、生态廊道建设和城乡绿化美化,充分挖掘绿化空间植树增绿,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十四五”以来,在尼山区域、沂山区域组织实施一批国土绿化重点工程项目,全省完成新造林、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面积150多万亩,森林水土保持能力不断提升。强化湿地保护修复。持续开展黄河三角洲、南四湖、东平湖、海岸带等重点区域及省级以上湿地公园退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全省累计保护修复湿地面积100余万亩,有效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净化功能。
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践行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系统修复,持续提升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山东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