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
点亮文化传承发展新灵感
杭州亚运会圆满闭幕,留下许多精彩瞬间。由超过1亿人参与数字火炬传递汇聚成的“数字火炬手”,更是令人印象深刻。9月23日,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在万众瞩目中点燃,“数字火炬手”身披良渚文化图腾,踏浪而来,惊艳世界。闭幕式上,“数字火炬手”再次亮相,最终幻化为漫天星辰,为杭州亚运会画上浪漫句号。这一创意,彰显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也让数字人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数字人,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打造的、模拟人类特征并存在于非物理世界的虚拟人物。近年来,各行业领域数字人大量出现,在数字阅读、数字音乐、新闻播报、网络直播、数字文旅等多个领域和场景形成初步应用。数字人一词也成为“汉语盘点2022”年度十大新词语之一。
数字人“穿梭”于现实生活的各类场景,而在这其中,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是应用数字人比较多的领域。如果你热爱文学,或许可以邂逅吟诗作赋的“苏东坡”、意气风发的“少年李白”;如果你痴迷戏曲,可以欣赏到“梅兰芳”的京剧唱段,以及粤剧数字人“小勤”、秦腔数字人“秦筱雅”的精彩表演;如果你对文博感兴趣,还有来自敦煌的“天妤”“伽瑶”、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文夭夭”为你讲解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取材于传统文化的数字人,不仅有着栩栩如生的“外表”,还兼具着文化和艺术的“灵魂”,而日益成熟的交互功能,也让数字人拥有着更强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激发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
数字人能实现传统文化的视觉化呈现,是文化数字化的有益探索。去年9月,中华书局正式发布“3D超写实数字人苏东坡”,创作团队基于70多亿字的古籍大数据抓取涉及苏东坡容貌形象的文本,又对由宋至清涉及苏东坡的上百幅画作进行图像搜索,才初步形成对其容貌形象“古籍真实”的把握。为了还原一代文豪的“精神真实”,中华书局专门建设了“苏东坡专题数据库”,并陆续开发了多个维度的“苏东坡主题知识图谱”,为数字人“苏东坡”赋予神韵。由此观之,一个虚拟角色的诞生,既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整理、研究的过程,也是创新、转化的过程。以技术支撑、文化打底,更多形神兼备的数字人,正在带给我们更精彩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推动文化数字化不断向前发展。
如今,数字人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演绎如火如荼。或在舞台上惊喜亮相,给观众带来沉浸式审美体验;或“入职”各大文博场馆,带领人们进行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或化身传统文化“推介官”,面向世界传递中国式浪漫。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数字人,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打开了新的方式。同时也应注意,数字人要产生持久魅力,不能仅凭外在的形象或塑造的“人设”。进一步打开数字人成长空间,使其更富有艺术感染力、文化吸引力,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仍需探索努力。激发新的灵感,应用新的技术,更充分汲取科技与人文滋养,相信数字人会真正成为文化传承、传播的“新使者”。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科技是重要支撑。更好运用“文化+科技”的手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创造更多数字化文化新体验,我们的传统文化将更鲜活,我们的文化自信会更饱满。
王玉琳;《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6日 第 05 版)
推动家政服务提档升级
近日,商务部发出通知,今年第四季度组织开展“家政服务招聘季”线上直播招聘活动,进一步推动家政服务消费恢复。
近年来,受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居民生活节奏加快等多重因素影响,公众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家政服务业成为具有万亿级市场规模的行业。然而,现阶段该行业存在入行门槛普遍较低、高水平高素质人才较少、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整体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市场需求与行业供给能力并不匹配。
家政服务业是民生行业,着力破解发展瓶颈,推动家政服务提档升级,能够更好发挥其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等多重作用。
提高供需双方对接率,解决“找到人”的问题是当下家政服务业发展关键。目前,一些家庭难以找到经验丰富的家政服务人员,一些能力突出的家政服务人员却“不知道哪里有雇主”。对此,需要创新信息发布形式,拓宽招聘渠道,努力消除供需双方信息差。此次商务部举办直播招聘活动,便是利用直播形式打破地域局限,进一步扩大招聘范围,将招聘信息传播到更广泛的群体中,方便供需双方对接。
做好人才储备“大文章”,才能促进家政服务量质齐升。各地应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多元化家政服务人员培训机制,科学优化家政技能培训手段,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同时,家政服务业要推动行业标准建设,研究制定相关职业能力等级制度,形成行业统一规范,促进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家政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凭证”获得与能力匹配的收入,更精准匹配不同用户群体需求。
推动家政服务提档升级,需坚持标准化、品牌化、法治化发展思路。一方面,积极开展家政服务行业典型案例宣传和推广,及时总结行业内好经验、好做法,打造具有特色、影响力大、用户口碑好的家政服务品牌。如安徽省潜山市着力打造以“诚信、淳朴、勤劳、专业”为理念的家政劳务品牌,成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家政名片。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完善政策措施、增强监管执法能力,确保从业人员依法享受社保、意外保险等应有权益,协助从业人员依法维权,使家政服务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摘编自《安徽日报》)朱卓;《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6日 第 05 版)
议论文
为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法治保障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宪法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旨在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为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法治保障,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四个自信”,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实践充分证明,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迸发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期盼。今天,我国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取得的巨大成就。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汇聚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沿着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伟大梦想变成灿烂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依法在全体人民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壮大和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对于更好激励和动员全体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以法治手段推动和保障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形成全社会一体遵循的法律规范,有利于更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法治方式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鲜明主题,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起磅礴力量。要按照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的主要内容、职责任务、实施措施、支持保障,结合具体实际认真施行,保障爱国主义教育常态化,让爱国主义精神在人们心中牢牢扎根,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新时代的奋斗实践。
新征程上,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爱国主义教育法制定和施行为契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胜利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6日 第 02 版)
“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创造潜能”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铸就伟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创造潜能,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鼓舞和激励着亿万劳动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工运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工会工作实现全方位进步。回望新时代以来的不凡历程,从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重大工程,到“嫦娥”探月、“蛟龙”深潜、“北斗”组网等科技奇迹;从污染防治、精准脱贫等攻坚战役,到生产经营、田间耕作、站岗执勤等日常工作,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都留下了劳动者的坚实足迹和辛勤汗水。广大职工群众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在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展现了敢打硬仗、勇挑重担的时代风采,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动人篇章。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实现这一宏伟蓝图,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必须深刻认识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大胆探索,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才能不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实现既定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
充分激发广大劳动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素质,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良好氛围等方面下足功夫。新时代以来,从出台《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为加快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到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好卡车司机、快递小哥、外卖配送员等的合法权益;从推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职业发展制度,加大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助力职工成长成才,到评选表彰“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职工”等致敬奋斗者,营造劳动光荣、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劳动热情进一步焕发、创造潜能不断释放。新征程上,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投身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就一定能凝聚起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
新时代的劳动者,心中有梦想,肩头有担当,手上有干劲,脚下有方向。打造更好舞台、创造优良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广大劳动群众必将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用汗水浇灌出一个更加欣欣向荣的中国,用双手打拼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彭飞;《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6日 第 04 版)
策论文
精准化开展政治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监督是督促全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举措,要在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上下更大功夫。”有效开展政治监督,必须强调精准化,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从思想方法看,精准化体现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做到实事求是,就要准确、具体、深入掌握“实事”,从而在“求是”的过程中更加细致入微,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深更透。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从工作方法看,精准化要求在工作中精准发力,聚焦问题、抓住要害,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具体。具体到开展政治监督工作,就要把“精准”二字贯穿到谋划、施策、落实全过程,把政治监督任务精准到点、责任落实到人,确保落实落地。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少数”。精准化开展政治监督,首先要抓住重点、聚焦关键,紧紧盯住重点人和重点事,聚焦重点岗位、重点领域、重要工作、重要环节,胸怀“两个大局”,紧扣“国之大者”,做到党中央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政治监督就重点监督什么。要把监督的重点集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部署的落实情况上,集中在党中央提出的重点任务、重点举措、重要政策、重要要求的贯彻情况上,重点监督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担当情况,确保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此外,还要聚焦“关键少数”精准发力,从党员领导干部责任落实情况看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担当,从落实进度看作风能力,从落实成效看有无偏差走样,督促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发扬真抓实干作风、提高攻坚克难能力,推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坚持把推动问题整改贯穿始终。精准化开展政治监督,要把推动问题整改贯穿始终,坚持精准发现问题、精准分析问题、精准解决问题。精准发现问题,就要坚持从政治上看,认真查摆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方面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精准分析问题,就要精准把脉,搞清楚是思想认识问题还是能力作风问题,是执行层面问题还是制度机制问题,是个别领导干部履职尽责问题还是政治生态问题,通过精准分析问题,找出问题成因。精准解决问题,就要着力构建狠抓整改的一整套监督闭环机制,做到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切实取得净化政治生态、消除风险隐患、促进良性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效果。同时也应看到,坚持问题导向,并不是为了找问题而找问题,也不是要把问题清单列得满满、摞得高高。在政治监督中坚持问题导向,必须以目标导向为牵引,在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辩证统一中,确保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重大任务、重大举措精准落实到具体规划、具体政策、具体项目、具体措施上。
坚持实的导向、实的作风、实的效果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讲认真就是要严字当头,做事不能应付,做人不能对付,而是要把讲认真贯彻到一切工作中去”。精准化开展政治监督,说到底要在“认真”二字上下功夫,坚持实的导向、实的作风,达到实的效果。工作中,党中央决策部署往往涉及方方面面,有的是战略指引、有的是具体要求,有的是方向性的、有的是阶段性的。这决定了开展政治监督必须以更加认真的态度把任务精准到点、责任落实到人。一是解决好“监督什么”的问题,对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认真梳理细化,避免大而化之、缺项漏项。二是解决好“监督谁”的问题,真正做到见人见事,事要具体、事有人办。三是解决好“谁来监督”的问题,认真完善“分级分类、责任到人”的监督网络,推动一级盯一级,层层传导压力。此外,还要搞清楚“落实了没有、落实成效如何”,多到基层一线听实话、察实情,认真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切实做好工作评估。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上海市纪委监委把坚持精准化开展政治监督作为重大调研课题,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专门制定指导意见,探索和完善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引导和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把政治监督成效转化为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果。
(作者李仰哲为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6日 第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