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7月7日下午,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听取关于“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4月18日,省长王伟中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科技创新有关工作,强调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二、深度解读
★基本内涵
科技:即科学技术。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预测。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科技创新是指工业企业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具体活动。包括用于企业研究与发展课题活动的直接支出,以及间接用于研究与发展活动的一切支出。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技术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内涵可从“高水平科技”和“自立自强”两个方面来理解。
(1)高水平科技指的是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一是创新力强,即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科技研发、原始创新以及高素质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拥有强劲的实力,这是高水平科技的基本特征。二是影响力强,即借助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顶尖技术话语权和规则标准主导权、占领价值链和产业链制高点、涌现大批国际知名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等,这是高水平科技的外显特征。三是推动力强,即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转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推动能力强,这是高水平科技的功能特征。
(2)自立自强指的是高水平科技兼顾自主可控和自我突破。一方面,高水平科技是自主可控的,不仅摆脱了对他国科技的依赖,还能整体掌控自身甚至世界科技创新方向,始终确保科技安全和科技向善,有效促进科技发挥最大效能,形成经过反复检验的科技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并可直接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另一方面,高水平科技是自我突破的,借助从0到1的持续跨越,增强科技创新的质量效率,进而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业态、打通经济发展新赛道新领域、构建国际竞争新地位新优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水平科技自立与高水平科技自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高水平科技自立是高水平科技自强的基础,高水平科技自强是高水平科技自立的保障。
★重要意义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离开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开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式现代化便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总书记高度重视自主创新,指出“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提升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让科技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基赋能。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机制和新动能的关键所在,是应对、解决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风险和挑战、矛盾和问题的法宝。通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可以进一步促使我国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真正把国家和民族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必须致力于共同富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借助科技这一关键动力,通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夯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高水平共同富裕的最优解,为做大做好“蛋糕”不断提供强劲内生动力。
广东深知只有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提高科技供给质量,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取得成绩
谋划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强化科技引领支撑作用。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链条发力,推动广东科技创新优势在新的高度立起来强起来。出台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持续加大投入。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挂牌成立,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散裂中子源二期获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质运行。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植物园。实施新一轮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启动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在5G、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领域突破一批技术瓶颈。推动国家级基金聚焦我省重大科技成果开展股权投资,促进科技信贷提质扩面。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扎实推进,新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全职在粤工作两院院士达135人,研发人员数量达130万人,充分彰显了广东对海内外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推进重大平台创新政策落地落实,大力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港澳药械通”“澳车北上”落地实施,深圳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横琴“双15%”税收优惠政策、前海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顺利落地,广州期货交易所首个交易品种工业硅挂牌上市。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赋予鼓励类产业15%企业所得税和港人港税、澳人澳税等优惠政策,南沙发展迎来新的重大机遇。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获批实施,国家在安排革命老区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方面赋予一系列政策利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引导珠三角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有序转移,加大用地用能、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珠三角地区国企、大型民企、商协会与粤东粤西粤北各市对接,清远承接广州纺织服装商圈产业取得积极成效,各市形成了一批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探索共同富裕路径和模式迈出新步伐。
★重要表述
1.党的二十大报告相关表述
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2.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提升创新竞争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推动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向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转变,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机制,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示范地。提升创新引领力,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好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国之重器”作用,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加快建设东莞散裂中子源二期、鹏城云脑Ⅲ、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长期稳定投入机制,促进更多“从0到1”的源头性创新成果涌现,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提升创新硬实力,推进“广东强芯”工程、核心软件攻关工程,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优化“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的项目形成机制,“一技一策”解决“卡脖子”问题,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提升创新驱动力,发挥政产学研资深度融合优势和高新区重要平台载体作用,完善高校、科研机构成果产业化机制,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沿途转化,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运用和高标准保护,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提升创新支撑力,支持创建广深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引导天使投资加快发展,建设国际风投创投中心,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证券化,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提升创新源动力,健全“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资源”机制,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办好大湾区科学论坛,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
3.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相关表述
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广东科技和产业创新优势在新的高度立起来强起来。
一是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要瞄准战略需求强力攻关,实施新一轮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深入推进“广东强芯”工程、核心软件攻关工程、显示制造装备璀璨行动计划,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掌握更多“杀手锏”技术,储备若干前沿技术。要集中资源锻造战略科技力量,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构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以港深莞、广佛、澳珠为极点,其他城市协同支撑的“两廊三极多节点”创新格局,发挥好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国之重器”作用,建好用好东莞散裂中子源、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江门中微子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高水平建设省实验室,更好链接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汇聚全球顶尖研究团队。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二是做强关键链条提升创新整体效能。要打造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实施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催生更多原创成果。要打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先行地,创新运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更好激发创新活力、引领攻关突破。要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权交易市场,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要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完善科技信贷、多层次资本市场等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活水流向科技创新。
三是抓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契机推进人才强省建设。要聚焦高精尖缺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绘制全球高精尖缺人才地图和引才图谱,引育集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要携手港澳促进人才协同发展,创新实施“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内地”、“科研在港澳、转化在内地”等模式,精准链接全球一流人才。要立足自主培养造就一流人才方阵,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阵地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源源不断造就基础学科人才、基础研究人才等各类人才。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爱才如命、惜才如金的制度环境,高标准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示范区,让更多千里马在广东大地竞相奔腾。
★对策措施
1.7月7日下午,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关于“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会议强调,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清醒认识我省防汛救灾面临的严峻形势,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松懈情绪,毫不放松把防汛防台风各项措施落细落实落到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强监测预报、会商研判和检查调度,密切监视雨情水情风情发展动态,及时、准确、动态发布灾害信息、安全警示和防御指引,引导群众做好防灾避险,科学部署调度防汛防台风工作。要抓紧抓细抓实重点部位风险隐患的排查整治,突出加强对重点企业、民生设施的防台风检查和前期强降雨导致隐患的排查,最大限度消除风险隐患。要进一步做好应急响应和抢险救援准备,完善和落实临灾转移工作机制,强化救援力量和物资保障,确保一有灾情及时高效开展救援工作。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省防总要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和指导督促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主动作为,齐心协力把各项工作抓实抓好。要压实镇、村干部应急响应责任,切实打通工作落实“最后一公里”。
会议强调,要把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作为事关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全力以赴抓紧抓实抓好,加快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要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坚持用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统筹推进基础教育提质、职业教育培优、高等教育创新,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突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和产业需要,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各类战略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研发人才、技能人才,以高质量教育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把创新落到产业上、企业上、发展上,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聚焦产业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梳理和布局研发计划,引导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携手港澳做深做实科技产业合作,打造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不断提升科技投入转化效能。要树立大人才观,扎实推进人才强省建设,坚持引育并举做大人才总量、筑牢人才底座;抓住用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重大历史机遇,培育壮大高端科创人才队伍;紧密对接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要,补齐急需紧缺人才,形成更大范围的人才网络。
会议指出,学习贯彻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省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抓好各项工作,推动全省主题教育呈现良好态势、取得阶段性成效。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乘势而上、再接再厉,以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毫不松懈抓好各项工作,确保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坚持严格标准、严格要求,着力在理论学习深化内化转化、真调深研解决问题和刀刃向内真检细改上下功夫求实效,推动主题教育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要学习运用“浦江经验”,落实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包案化解信访突出问题等制度,推动党员干部到矛盾最集中的现场整改问题、真办实事。要坚持教育实践两手抓、两促进,把主题教育激发出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扎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上迈出新步伐、展现新气象。
2.4月18日,省长王伟中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科技创新有关工作,强调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指出,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求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着力提高科技自立自强水平的重要要求,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面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和人才强省。
会议强调,要科学谋划并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用。争取更多国家重大平台在粤布局,加快建设好、运行好、管理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要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广东强芯”工程,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壮大科技企业群体,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加大科研投入,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资源集聚和技术溢出效应,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坚持引育并举,加大特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进一步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三、实战应用
问题1: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粤港科技协同创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省科协拟于9月14日举办“第四届绿色创科日活动”。假如你是省科协工作人员,请结合材料,撰写该活动通知。要求:格式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全面。800字以内,30分。
【参考作答】
关于举办“第四届绿色创科日活动”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科协,各相关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省科协各海智工作站,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粤港科技协同创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3年9月14日,广东省科协、香港特区政府机电工程署将在广州联合主办“第四届绿色创科日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架构
指导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港澳台办公室、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局
主办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机电工程署
承办单位: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
协办单位: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广东省气象学会、广东省水利学会、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协会、广东海洋学会、广东海洋湖沼学会、广东省通信学会、广东省食品学会、广东省航空航天学会、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广东省计算机学会
二、时间及地点
时 间:2023年9月14日
地 点:东方宾馆2号楼会展A厅
三、会议内容
详见附件。
四、参会报名
(一)请各地级以上市科协派1名分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参加活动;
(二)请相关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派1名对外合作交流工作负责人参加活动;
(三)请省科协各海智工作站派1名负责人参加活动;
(四)欢迎各相关单位报名参会;
(五)报名截止时间为2023年9月5日。
五、会议保障
(一)受邀的主题、专题报告嘉宾食宿由会议统一安排;
(二)活动当天午餐由会议统一安排,广州市外参会人员往返交通、住宿及其他相关费用需自理。
六、联系方式
(一)联系人: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 冯晓娟
电 话:13535171612,020-86678317转602
(二)联系人: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曾德勇
电 话:18620836818,020-83546812
七、报名方式
请微信扫报名二维码输入个人信息完成报名。
202308281515180430.png
附件:日程安排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2023年8月28日
(来源:广东省工商联官网,有改动)
问题2:请结合材料,撰写省住建厅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材料。要求:全面准确,条理清晰,语言凝练。1000字左右,35分。
【参考作答】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多措并举推动建设科技创新水平稳步提升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住房城乡领域科技创新相关工作部署,以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积极开展住房城乡建设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研究和技术攻关,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设科技创新水平稳步提升。
一、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争取省科技厅支持,共同打造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全省建设领域科技资源,搭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服务平台,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城乡建设领域基础性实用技术研究和孵化,支持企业开展行业关键技术研发;出台《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广东省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立项、申报、管理等各阶段要求;开发建设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省建设科技项目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印发《贯彻落实“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主要任务清单》,结合广东实际组织编制《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推动我省建设科技创新水平取得更大突破。
二、开展技术研发,提升科创水平
以城市体检、历史建筑保护、老旧小区改造、BIM技术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应用、高品质绿色建筑、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建筑机器人、装配式建筑、新型建筑工业化、绿色建材等为重点,推进相关实用技术研究,支持关键技术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科技项目。从2020年开始,共有107个项目列入我省住房城乡建设科技创新计划,3个项目通过我厅组织的验收。如《多舱大断面装配式管廊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依托实际工程,在多舱大断面装配式管廊结构分块与节点构造设计、标准化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有效解决多舱大断面装配式管廊设计、生产、运输及安装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三、着眼优势互补,推动科技合作
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开展粤港澳地区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对比研究,形成《粤港澳地区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对比研究报告》,促进大湾区内工程建设标准融合发展。完成粤港澳大湾区抗风技术标准对比研究,围绕建筑风荷载计算、建筑风效应计算及荷载效应组合、建筑抗风限值及可靠度指标、建筑抗风标准协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提出粤港澳建筑抗风标准协同建议。联合香港和澳门两地研究机构编制《高层建筑风振舒适度评价标准及控制技术规程》《广东省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规范》等工程建设标准,探索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共建。积极支持广东省企事业单位参与大湾区标准化交流活动,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
(来源:广东科技厅官网,有改动)
四、高分框架
★策论文框架
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
要围绕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要发挥市场优势牵引科技成果转化。
要强化产业科技创新教育人才支撑。
★议论文框架
激活创新动力 再造发展活力新优势
激活创新动力,要让创新更加蔚然成风。
激活创新动力,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
激活创新动力,要创造性抓落实。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使命。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是更好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点。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动力。
★经验材料框架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筑牢经济稳增长底盘
一、响应关切,聚焦重点抓谋划
一是推出政策“暖心包”提振企业主体信心。
二是发挥榜单“风向标”效应激发市场活力。
三是引导金融“活水池”持续流向重点领域。
二、下沉服务,助企纾困解难题
一是开展育企助企稳企专项服务行动。
二是拓宽政策精准推送路径。
三是加快资金拨付提供“及时雨”。
三、立足长远,多点发力强产业
一是加强新兴产业布局。
二是强化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三是大力推动成果转移转化。
四是研究推动政策落实落细。
四、多措并举,吸引人才稳就业
一是加大就业扶持力度。
二是吸引全球顶尖战略科学家。
★倡议书框架
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倡议书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促进内地与港澳创新链对接联通。
建立高效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构建国际化创新投融资体系。
参与更高层次国际科技合作。
★措施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