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河南地处中原,自然环境独特,作为黄河中下游连接的关键河段、淮河发源地与主要河流流经地段、长江流域的重要支流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流经距离最长的省份、海河重要河段等,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美丽河南建设,将其作为打造“十个河南”的重要方面,成立工作专班全面推进。2023年7月,出台《河南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该计划围绕国家下达河南省的生态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等9项约束性指标,以及黄河流域干流水质、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水质等目标,安排部署了城市空气质量提升进位、交通运输清洁、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工业行业升级改造等10个专项行动24项重点任务,明确了职责分工和相关阶段领域的工作任务。
河南省提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年行动,是全面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改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河南的有力保障,是保障“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的有力举措。为保障《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推进,河南省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河南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年行动工作专班,指导推进任务落实。通过开展三年行动,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安排部署,着力解决影响制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难点以及群众身边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实现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本期热点是遴选考试的重点,建议学员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特别是要掌握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此外还应掌握河南省加快推进美丽河南生态强省建设的目标、策略和主要任务,同时做好对策框架、金句和范文的记忆。
一、热点链接
8月31日,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郑州召开。会议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新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美丽河南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二、深度解读
★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就
一是环境质量方面。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历史性下降到29微克/立方米,重点城市平均浓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数下降93%,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7.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长江干流连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高17.6个百分点。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如期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累计减少固体废物进口1亿吨。
二是生态保护方面。累计完成防沙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亩,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自然保护地和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分别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和30%。累计完成造林10.2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建成首个国家植物园、种子库。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三是绿色转型方面。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过35%,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至56.2%,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增长到25.9%,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超过全国煤电装机容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都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
四是制度体系方面。制定几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河湖长制、排污许可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制度。较真碰硬开展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为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民法典确立民事活动的“绿色原则”,刑法修正案完善“污染环境罪”等相关规定,形成“1+N+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相关法律达30余部。
五是全球贡献方面。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生效实施,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作为主席国,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达成兼具雄心又务实平衡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建设“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与31个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最新部署
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的重大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六项重大任务”、“一个重大要求”。
“四个重大转变”,既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的系统总结,又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的高度凝练。一是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二是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三是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四是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五个重大关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一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二是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要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同时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三是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四是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五是“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
“六项重大任务”,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对党的二十大重大部署的深化和实化。一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二是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三是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五是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切实维护生态安全、核与辐射安全等,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六是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强化法治保障,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修订,实施最严格的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政支持、税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价格政策支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将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一体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支持出让、转让、抵押、入股等市场交易行为,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规范环境治理市场,促进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业健康发展。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一个重大要求”,既是生态文明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又是新征程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根本保障。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抓紧研究制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清单,强化分工负责,加强协调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生态文明保护法治建设和法律实施监督,各级政协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协商和民主监督力度。要继续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
★美丽河南生态强省建设目标
全面完成“十四五”生态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到2025年,省辖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降低至42.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1%;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75.6%;完成省辖四大流域排污口排查;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力争大型规模化养殖场大气氨排放总量削减5%;农村污水治理率达45%左右;湿地保护率提高至53%;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的7%以上;80%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
★正确认识美丽河南生态强省建设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展示出生态文明思想在河南的生动实践和探索。持续深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河南实践,需要总结成绩,找准定位。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显著成绩,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2022年全省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较2015年分别下降37.8%、37.7%,优良天数较2015年增加42天;国家考核河南省的160个水质断面中,Ⅰ—Ⅲ类占81.9%,全省水环境质量处于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新时代十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约37.3%,以年均1.3%的能源消费增幅保障了年均7%左右的经济增长。重大国家战略保障有力,近年来黄河出豫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及以上标准,保障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中华秋沙鸭、疣鼻天鹅等珍稀动物在河南安家。
二是准确把握目前现状定位,需要加大推进力度。一方面,认清生态优势、增强使命感。河南省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有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等重要山脉,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要省份,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看清短板差距、增强危机感。河南作为中部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结构性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相对落后,与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河南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三是盯住绿色低碳转型目标,需要明确努力方向。河南省以前瞻性眼光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并把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摆在“十大战略”重要位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要坚定不移把过去没有解决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继续解决好,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也要跟进全国统一战略部署,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河南实践,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美丽河南生态强省工作策略
一是以高水平绿色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让低碳消费、绿色生活成为群众自觉行动。
二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年行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深化自然生态监管,稳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三是以高效率“双碳”变革助力高质量发展。推进能源深刻变革,一体推进控煤、稳油、增气、引电、扩新,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森林河南”建设,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推动减碳科技创新,广泛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四是以高站位战略实施添彩高质量发展。深入宣传贯彻《黄河保护法》,坚持“四水四定”,统筹推进“四水同治”“五水综改”,加速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扎实开展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保障行动,深入推进丹江口水库入库(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常态化开展水源区和总干渠沿线环境问题整治行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美丽河南生态强省主要任务
一是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稳步推进碧水保卫战,扎实开展净土保卫战,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确保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二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增强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等关系,大力攻关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加快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三是统筹推进黄河保护治理。准确把握黄河保护治理的重要逻辑关系和重大实践问题,打造环境治理先行区、生态建设样板区、节水控水示范区,在守护母亲河、聚焦生态河、打造数字河、依托文明河、建设幸福河上不断彰显新作为。
四是确保“一泓清水北上”。站在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以洪涝灾害防御为重点保工程安全,以调蓄能力提升为重点保供水安全,以库区水源保护为重点保水质安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五是全面优化生态系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系统完善生态格局,强化保护治理重点,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六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实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城乡建设低碳转型,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确保安全降碳。
七是守牢生态安全底线。强化底线思维、树起极限思维,精细化排查隐患,常态化严格监管,专业化应急处突,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八是健全支撑保障体系。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加强改革创新,强化法治保障,完善政策体系,用好市场机制,严格执法监管,提升服务质效,为建设美丽河南、生态强省提供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
三、实战应用
例题1:近期,河南省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会议,总结2022年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动员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坚定必胜信心,凝聚奋进力量,攻坚克难、顽强拼搏,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结合给定材料,请你概括河南省2022年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成效。要求:总结全面、重点突出。200字左右,10分。
【参考作答】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2022年以来PM10、PM2.5较2017年分别下降21.8%、18.6%。水环境质量处于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二是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有效。高标准建设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1200多公里,黄河出豫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三是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37.3%,淘汰落后煤电机组60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