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河南地处中原,农耕文明悠久,粮食作物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素有“国人粮仓”美誉。总书记对河南“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每次到河南省视察必看“三农”、必讲粮食,叮嘱河南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
2022年4月,河南省政府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举全省之力在新乡打造种业创新高地,旨在到2035年,将“中原农谷”打造成国家区域性农业创新核心力量,河南省全球十强种业企业实现突破,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30家以上,打造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
为在更高水平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河南省委、省政府,牢记领袖嘱托,瞄准世界前沿,聚焦国家种业、粮食安全重大需求,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中原农谷建设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意见》《“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加快打造“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农谷”发展格局。
“中原农谷”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前瞻30年的战略眼光,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为内核,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依托种业、粮食、研发、科技、人才、企业等核心要素,吸引全国乃至全球最尖端农业科技资源在这里聚集,最终形成一个农业创新的产业高地和“政策洼地”。目前,“中原农谷”已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0家,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441亿元,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
本期热点是遴选重点,建议学员掌握河南省为什么建设“中原农谷”、什么是“中原农谷”,以及建设“中原农谷”的工作思路、举措和重点任务,同时做好对策框架、金句和范文的记忆。
一、热点链接
9月23日,楼阳生到新乡市调研“中原农谷”建设,听取“中原农谷”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与神农种业实验室工作情况汇报,强调要进一步厘清思路、优化举措,加快把“中原农谷”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作出更大贡献。
二、深度解读
★什么是“中原农谷”
坚持立足粮食大省实际和农业科技资源布局特点,突出优势起高峰,切实抓好种业、粮食加工创新两个关键环节,全力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创新之谷”。
“中原农谷”,既是一个有形之谷,也是一个无形之谷。有形之谷,主要从地理位置角度考虑,“中原农谷”作为豫北平原的“桥头堡”,依托黄河这个“天然之谷”与中原科技城遥遥相望,有利于新乡在郑新一体化进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实现错位发展。无形之谷,从文化内涵看,借助中原传统农耕文化“五谷丰登”之寓意,全力打造创新之谷、开放之谷、绿色之谷、智慧之谷、融合之谷;从创新驱动看,借鉴“硅谷”“光谷”之理念,有效推动全省农、科、教、研等资源进一步整合聚集,形成整体“拳头”优势,有利于加速构建全省农业创新的策源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
★为什么建设“中原农谷”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5次视察河南,每次必谈“三农”、必讲粮食生产,强调“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求河南“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省委书记楼阳生指出:“站位服务保障国家大局的高度,抢抓难得历史机遇”“努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在建设农业强国上展现更大河南担当、贡献更多河南力量。”
河南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自2017年以来,连续6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每年还外调600亿斤原粮及制成品,牢牢稳住经济大盘。大食物地理版图上,“豫农优品”起高峰,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石。
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河南农业大而不强。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农业科创资源集聚度不够、农业全产业链竞争力有待提升、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体系支撑不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有短板、有痛点。河南是全国种业大省,仅粮食类种业企业就有714家,但尚未有一家进入全国前十;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撑力度不足;农业机械还需要尽快向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河南省之要者。打造以种业为核心的农业创新高地,“中原农谷”应时而生。
★建设“中原农谷”对河南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发挥我省粮食生产优势,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牢牢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二是有利于发挥我省种业重大创新平台优势,持续用力把种业振兴行动抓出成效,大力提升我国种子“芯片”科技水平和竞争力。
三是有利于发挥我省科技装备优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四是有利于发挥我省农业综合优势,探索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促进城乡融合,推动共同富裕,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探索河南路径。
★建设“中原农谷”的发展基础
一是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中原农谷”位于北纬35度,农作物资源种类丰富,光热水气资源充足,气候条件适宜,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地全部为8等以上高等地,主要农作物品种超过30种,原阳大米、延津“中国第一麦”享誉全国,是南北农作物品种交流、黄淮海地区育种繁种、开展农业科研的优势区域。
二是科技创新蓄能增势。农业科研平台加速汇集,神农种业实验室挂牌成立,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投入运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创新研究,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签约入驻,黄河实验室、平原实验室落户运行,产学研结合日趋紧密。先正达集团、中农发种业、心连心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布局上下游产业链,获嘉县花溪科技智慧农机挂牌上市,多个院士团队、300多名科研人员常年驻地开展科研工作,科技研发体系初步形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3%。
三是产业体系日趋完善。贯通研发、生产、加工、服务等环节的产业链条基本完善,平原示范区现代种业、延津县粮油加工、原阳县中央厨房、新乡县小麦制种、获嘉县农机装备等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载体平台在区域内集中布局,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基础扎实,科技引领、优势互补、协同配套的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四是战略区位优势突出。“中原农谷”地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郑州都市圈的核心区域、郑新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五纵五横”骨干交通网络完善,京广高铁、郑济高铁、京港澳高速、G107、S101南北联通,沿黄高速、晋新高速、G327、黄河大堤路、原武线(幸福渠路)东西贯穿,在集聚高端农业科技创新要素、深化农业科技开放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中原农谷”拥有优势
第一,区位优势。“中原农谷”核心区位于郑州、新乡、焦作、开封四市的交汇处,与省会郑州隔河相望,各种交通四通八达,未来将与郑州形成15分钟的生活工作圈。
第二,政策体制优势。按照省级主导、市级主责的原则,“中原农谷”作为省委省政府派驻机构,采用管委会+公司架构体系,实行扁平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聘请农业、科技、金融公司运营等领域专家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使管理更加灵活、决策更加便民。省直各厅局连续出台一系列产业、金融、人才、科技要素保障等政策,“中原农谷”“1+1+2+N”的政策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第三,科技支撑优势。“中原农谷”积极与国家省级科研机构高校开展合作,加速一流科创资源齐聚,积极打造“两中心、三实验室”,即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平原实验室。“中原农谷”已入驻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7个,院士工作站7家。
第四,产业集聚优势。多点开花的产业基础正在形成,集聚了先正达、牧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种业巨头,中粮、正大、五得利等农业龙头企业在新乡建立育种生产基地或原料基地,农产品加工营业收入达到441亿元,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
第五,资源禀赋优势。“中原农谷”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地处黄淮海平原区,全年日照时间2300个小时,是我国南北物种交叉种植和繁育的最佳试验场所,独特的区位和气候,形成了极具生态价值的天然粮仓,孕育了延津小麦等全国知名品牌。2022年新乡市粮食总产量达到4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夏粮总产增幅均居河南省第一。
第六,环境优势。“中原农谷”核心区以凤湖为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超50%,拥有126平方公里黄河滩区,万亩桃园、万亩花海、万亩湿地。此外,千亿级国资平台,3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6大优势的基础上,“中原农谷”还蕴含6大商机。陈剑虹介绍,这6大商机分别为现代种业、智慧农业、生物技术、智能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
★功能定位
以建设国家农业创新高地为引领,聚力打造“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
四大中心:一是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立足河南、服务全国、面向全球,实施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建设国际一流的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平台,全力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打造生物育种创新引领型新高地、种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集群。二是现代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创建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全国粮食科技创新中心等,聚焦生物、信息、装备、减损等关键领域,打造具有引领型突破能力的粮食科技创新平台,助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三是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集聚一批国内外粮农科技与加工企业、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贯通粮食收储、加工、包装、物流、供应等环节,搭建种业等核心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打造全国性现代种业和粮食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基地。四是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依托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泛开展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建设国际科研创新合作平台和国际合作园,组建“一带一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谋划举办生物育种国际高端论坛,打造国际生物育种学术交流永久会址。
两个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集聚优势农科教资源,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打造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验区,建设以现代种业为主题的农业高新技术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智慧(数字)农业示范区。率先在农业领域示范应用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大田作物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田园、智慧果(菜)园、智慧牧场等示范基地,打造种养业数字化和育种研发产业引领区。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成国内一流的种业创新平台,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能力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神农种业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或成为国家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种业产业化实力迈入全国第一方阵;打造小麦、玉米等优势作物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初步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种业、粮食科技创新中心;培育1家全国十强种业企业并实现上市,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以上,培育3—5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集群和全球粮食科技创新高地,“中原农谷”成为国家区域性农业创新核心力量,我省全球十强种业企业实现零突破,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以上,打造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
★功能布局
围绕“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功能定位,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衔接,强化核心区和西区、东区、南区组团发展,构建“一城一区两地”功能布局,推动“中原农谷”、平原示范区、科研院所全面融合,支撑郑新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都市圈,加快形成“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农谷”的发展格局。
核心区:国际一流农科“芯”城。平原示范区全域,东至原阳县县界,南至黄河北岸,西至获嘉县、武陟县县界,北至新乡县县界,面积341.96平方千米,与新乡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同步规划。瞄准世界前沿,集聚一流科研院所、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资源,面向全球招引农业科技高层次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培育本土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队伍,聚焦提升种业创新驱动和原始创新能力,开展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深化粮食种质适应性、加工特性与营养功能系统化研究,加快现代种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冷链物流、关联服务等产业,推动“谷城院”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高地、科技新城、产业新城。
西区:高新技术转化集成地。新乡县、获嘉县部分区域,东至中央大道、胡韦线,南至G107(新乡县境内)、获嘉县县界、平原示范区区界,西至武陟县县界,北至新焦铁路(新乡县境内)、大沙河(获嘉县境内),面积473.27平方千米。以良种繁育为核心,提高种子转化推广和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建成国家高标准良种繁育示范推广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智慧田园示范基地。聚焦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培育壮大优势企业群体,开展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打造全国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应用高地、现代农机装备制造和种养业数字化引领区。
东区:粮油产业经济集聚地。延津县部分区域,东至封丘县县界,南至原阳县县界,西至新乡县县界,北至S309,面积498平方千米。围绕擦亮“中国第一麦”品牌,充分发挥优质小麦、优质花生原料供应优势,集中布局优质粮油生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面、油、肉产业高端化、品牌化转型,“打造产购储加销”链条完整、要素集聚、产能契合、结构合理、绿色高效的大粮食产业集群,建成全国优质粮油生产制造基地。
南区:食品加工产业示范区。原阳县部分区域,东至封丘县县界、南至原阳县幸福路、西至平原示范区区界、北距黄河大堤5千米,面积298.6平方千米。以中央厨房产业园为依托,强化生产加工、综合服务、物流枢纽三大功能,突出预制菜、肉制品加工、休闲食品等主导产业,加强上下游互联互通、产销配套,加快仓储配送、冷链物流和期货交割仓库等物流体系建设,建成国内重要的预制菜产业基地和标准领跑区、功能型休闲食品产业基地、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
★建设“中原农谷”重点任务
(一)全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聚焦重点作物和农业产业链上游关键领域,集聚一流创新资源,搭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种业“硅谷”和农科产业新城。一是打造生物育种核心引擎。实施种业创新能力跃升工程,加快布局建设种业重大创新平台,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当家品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集群。二是搭建粮食技术创新平台。实施粮食技术创新重大工程,聚焦生物、信息、装备、减损等关键领域,优化完善粮食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打造具有引领突破能力的粮食产业创新聚合体。三是引聚高端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聚焦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对接国内外农业创新优势区域,精准绘制招商引资引智图谱,加快引进一批领军机构、技术团队、科技成果,形成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圈。四是培育一流创新人才团队。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行动、领军人才集聚行动、青年人才倍增行动,以一流平台、一流课题汇聚一流人才、一流团队,打造农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五是开展重大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基础前沿热点、关键核心技术卡点、产业发展升级痛点,在种业底盘、粮食增产、畜牧水产养殖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坚,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专利自有、技术自主。六是培育壮大创新企业雁阵。建立完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着力引育一批产业链、创新链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制定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图,壮大中小企业群体规模。七是推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贯通技术研发、中试熟化与应用推广等环节,壮大社会化科技服务力量,完善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二)重塑重构粮食产业竞争新优势。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大粮食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竞争力,打造全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高地。一是全方位夯实粮食产能基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对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气、技、管综合治理,聚焦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目标,集中连片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二是完善绿色多元食物供给体系。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三是推进食品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推动粮食由“食”字号、“原”字号向“健”字号、“药”字号转变。四是打造全国预制菜产业高地。实施预制菜升级行动,推动原料品质数据化、产品标准化、生产智能化、营养健康化,引领“厨房变革”。五是做大做强优势龙头企业。坚持外引内育,围绕产业链核心关键环节延链补链强链,动态更新招商引资目录,绘制产业全景图和投资考察路线图,利用“中原农谷”投资基金搭建高层次招商引资平台,创新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飞地”招商方式,引进一批“链主”企业和细分行业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