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大势、立足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考察,要求四川进一步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作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等重要指示。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聚力在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新突破,为服务科技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用心领悟党中央战略考量,坚定扛起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使命担当
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节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号召,蕴含着深邃的战略思考。我们将用心领悟“国之大者”,坚定以一域之力为全局尽责、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支撑,打造创新高地使命光荣。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到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凸显了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石,只有锻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韧筋骨,才能铸就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稳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寄予殷切期望,要求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我们将自觉肩负时代使命,加快建设创新高地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坚实依靠,作为战略腹地责任重大。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我国发展遭遇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迫切需要抓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国家安全之要,提升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三线”建设时期布局了大批大院大所大企业,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迈步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两个大局”,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我们将充分发挥独特优势,携手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全局。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创新驱动转型任务迫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之举。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四川正处于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还是突破资源要素制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都需要创新这个破局利器。我们将落实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好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塑造竞争新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我们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优化完善创新资源布局,不断增强创新资源集聚功能。
聚焦优化重构,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我们将抓住国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契机,加大创新平台统筹建设力度,着力构建大协作、高效能的协同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保障。高效推动国家实验室入轨运行,支持在川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快发展,完善大院大所联系服务机制,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重要支撑地。强化大科学装置集群落地实施。加快建设电磁驱动聚变、跨尺度矢量光场等国家大科学装置,加强省级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聚焦优势领域再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梯度培育。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推动天府实验室建设,打造服务国家需求、彰显四川优势的创新“矩阵”。
聚焦一体推进,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有着紧密内在逻辑联系,经济高质量发展靠科技、科技高水平进步靠人才、人才高标准培养靠教育。我们将坚持“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有效贯通、形成倍增效应。突出一体化规划。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发挥地方比较优势,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牵引,编制产业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化发展规划,系统制定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推动一体化实施。强化跨部门、跨区域协同,联动高校、院所、企业,搭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平台载体,有序开展试点示范、总结推广经验。强化一体化保障。在资金要素等方面统筹安排,制定同向发力的支持政策,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加强督促指导,推动形成融合发展良好局面。
聚焦需求牵引,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将坚持“四个面向”,以战略需求为导向,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紧扣原创引领强化基础研究。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大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作用,有组织推进重大基础研究,全力以赴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瞄准主攻方向凝练任务项目。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有针对性部署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强化评估督导,动态调整、滚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依托新型举国体制加强集成攻关。用好科技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等战略抓手,凝聚和集成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协同攻关,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难题、锻造更多“杀手锏”技术。
聚焦开放共享,深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我们将坚持在深化开放合作中推动科技创新,最大程度用好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协同共建科技创新中心。把握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深化与重庆合作,加快建设西部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和中国(绵阳)科技城,打造成渝中线科创走廊,联合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持续深化区域创新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融合对接,深化川浙、川粤等科技合作,强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国内有实力高校等战略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化国际联合科研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共建一批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推动形成更多科技创新合作成果。
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快形成支撑引领更强的现实生产力
科技创新竞争最终体现在现实生产力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我们将聚焦“谁来转”“怎么转”“转得好”,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更多创新成果从“纸面”落到“地面”、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这个核心。企业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具有高效整合创新要素的优势。我们将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企业成为技术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打造科技创新体集群。实施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推动创新型领军企业顶天立地、高新技术企业扩容倍增、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在各领域打造更多高精尖特企业和“隐形冠军”。激励企业加强研发转化。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牵头申报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企业参与建设成果转化类服务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建立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实施更多产业导向类创新项目,推动更多揭榜项目由企业提出、更多技术需求由企业凝练、更多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
建强共性服务平台这个支撑。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长、风险高,离不开共性服务平台助力赋能。我们将进一步建强开放共享的共性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大力布局中试熟化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链,加快建设一批中试研发和概念验证平台,试点开展“经营主体+商业化运营”等管理模式,提升平台运行效能。全力升级孵化转化平台。推动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创基地等提质升级,支持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中心,提供全链条孵化服务。着力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探索建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打造集摸清企业需求、链接科技成果、找准金融服务、推送政策优惠等为一体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实现科技成果便捷转化。
抓住四链深度融合这个关键。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我们将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衔接、相互支撑,更好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加大产业链引导力度。坚持需求牵引、技术推动双向发力,围绕产业图谱完善创新图谱,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开展“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转化水平。加大资金链赋能力度。用好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发挥科技贷风险补偿作用,以更加完善的股权投资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或挂牌融资。加大人才链支撑力度。加快引进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依托高校和大院大所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打造一批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
优化创新创造生态这个环境。良好的创新生态,能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肥沃的土壤。我们将聚焦小切口,深化改革,着力营造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的良好生态。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加大政务服务力度,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应用场景打造等方面强化保障;坚持以市场需求牵引创新供给,完善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和交易等机制。完善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强化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以及实际贡献的评价导向,纵深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促进央地联动和军民协同。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实施大院大所成果转化“聚源兴川”行动,建好军民协同创新技术转移中心、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更好形成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合力。
作者:郑备;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