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调研报告的价值不仅在于把情况查明、把症结找准,还体现在把对策定实。提出“策当其用”的破题实招,除深入扎实的实地调研外,还需要把握和运用好正确的理念和方法。
一、把握方向,突出“三性”
全局性。提好对策建议需要调研者摒弃本位主义,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定位、分析和把握,从全局高度进行系统性谋划,运用超前思维进行前瞻性思考,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自己“一亩三分地”里闭门造车。如,湖北省出台《关于推进全省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打造万亿级别汽车产业,并明确黄冈市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区。我们在《黄冈汽车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中,着眼对接全省产业布局,明确提出“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定位为我市主导产业,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为重点,以做强做优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为支撑,科学编制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针对性。提准对策建议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提出对策。对策建议提得准不准,关键看能否抓住并解决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如,在一次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生猪养殖户存在信心不足、不敢养的问题,了解到主要原因是当时基层对非洲猪瘟防控过度给生猪生产造成了负面影响,打击了生猪养殖户的积极性。对此,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因时因势调整非洲猪瘟防控策略,规范疫情追责机制,财政给予足够扑杀补贴”等建议,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可行性。科学的对策建议应当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这就要求提出的对策建议应当在客观环境下切实可行,各项措施能够落地落实。如,在《冬季一氧化碳中毒事故需要高度警惕》调研报告中,我们提出“推广和普及一氧化碳报警器,鼓励有条件的群众自发安装”的措施,后在农村地区调研中发现,因部分农房不具备安装条件,故而群众安装积极性不高。经过再次走访发现,外接烟管室内无烟暖炉——生物质气化炉,既可生火做饭又可烤火取暖,具有实用安全、绿色环保的优势。于是,我们将措施调整优化为“在农村积极推广生物质气化炉,采取集中采购、财政补贴、先用后付等方式,降低群众替换成本,对孤寡老人、五保户、空巢老人、残疾人及留守儿童等由政府兜底保障替换”,农户们接受程度较高。
二、注重方法,坚持“三结合”
上下结合。既要吃透上级出台的方针政策精神,做到对策建议服从全局战略、符合政策许可;又要在总结基层实践经验、提炼基层创新做法中找到“桥”和“船”,做到上接天线、中接实情、下接地气。如,针对我市推进工业建设用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问题,我们提出建立“亩产论英雄”综合评价机制和提升密度开发利用等对策。
纵横结合。纵向上,注重内情剖析,将本地成熟的经验做法转化为持续性措施,将本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作为改进工作的着力点,从而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完善工作举措。如,我市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管理机制“党支部+业委会+楼栋长”运用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解决了部分安置点管理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横向上,注重外情研究,尤其加强对与本地情况相近、条件相当、起点相同且做法成熟、经验丰富的区域进行研究,分析其发展政策和成果,在学习借鉴中快走新路、少走弯路。
内外结合。依托调研人员的经验、知识储备和掌握的实情进行研讨,提出实操性的对策建议;同时,向相关部门、基层干部职工求取“真经”,在集思广益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进而转化为破解难点堵点的“良方”。如,就推进我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我们提出“十个一”工作建议。这十项建议措施,有的来自调研组成员通过学习文献资料、研究讨论形成的思考,有的来自对市直相关部门、基层党员干部意见建议的总结提炼。
三、力求实效,做好“三问”
问意见。在对策建议提出后,采取召开座谈会、登门请教、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论证,征求专家学者、相关单位和部门、群众等意见,提高对策建议的科学性、精准性,确保可落地、能见效。如,在调研报告初稿形成后,我们召开小型座谈会,下发征求意见稿听取基层建议,综合各方面意见后进行修改完善。
问变化。对策建议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具体要求、工作阶段及时调整优化。如,近年我们持续跟踪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调研,在提出强化用地、金融、用工、能源等要素保障的对策建议后,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又提出探索“六个一”模式,推动工业投资项目集中审批改革、健全交通运输体系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等新建议。
问效果。对策建议不能一提了之,而应做好跟踪问效。探索建立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开展调研回访或将其纳入督查督办事项,督促责任单位抓好落实、定期反馈,真正推动对策建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对市委主要领导作出批示的调研报告,市委督查室就领导批示意见和调研报告建议的重点事项开展专项督查,及时发现落实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对策建议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来源:《秘书工作》,作者单位系湖北黄冈市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