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1999年秋收时,在山上拉粮食,翻车后差点丢了命,从此以后,我下定决心要离开这里。”田原回忆起搬迁前的日子,皱起了眉头。田原原籍宁夏海原县九彩乡,位于西海固腹地,走路凭双腿,种地靠骡马,三年两头旱,十种九不收,众多老百姓脱贫无望。
2000年,田原与乡亲们搬出了大山,来到了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的兴旺村。“搬出来,就对了。要是没有当初的移民搬迁政策,哪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如今,田原带着三个成家的儿子,开起了拉面馆,“一共有8个连锁店,员工近200人,都是本地的群众。”
宁夏先后组织实施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工程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十二五”生态移民、“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6次大规模政策性移民搬迁安置工程,从中南部山区搬迁安置123.26万人。挪出穷山窝,宁夏百万移民阔步迈向了新生活。
“穷了不知道多少代,到我这一辈,赶上了党的好政策,终于脱贫了。”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和顺新村村民安克礼笑着说。
和顺新村为宁夏“十二五”期间生态移民工程的移民村之一,有750户3538人,均来自宁夏彭阳县。移民搬到和顺新村后,按照“121”的移民安置原则,户均分到1套房,2亩地(含温棚一栋),最少每人培训一门就业技术。
“一年能收入近三万元。”安克礼说,先苦后甜,好日子在等着奋斗的人们。
“尝一尝咱种的西红柿和胡萝卜。”在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种植户马雅铃向进棚参观的人展示着各类蔬菜瓜果。
马雅铃原是西吉县王民乡人,1996年还在读初中的马雅铃,跟随父母来到闽宁镇。在闽宁镇,马雅铃读完了中专,2002年自考大专到上海读书,并在上海生活了10年。2012年结婚后,马雅铃选择了回到闽宁镇创业。
“时隔十年再回来,闽宁镇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跟以前不一样了。”马雅铃在乡政府工作了5年之后,加入了一家闽宁对口帮扶企业,“在这里我找到了人生新的希望。”
“这是一家蔬菜种植企业,在这家企业两年多时间,我学到了蔬菜种植技术。”2020年年底,马雅铃做出了一个决定:承包了6栋大棚,发展设施农业。第一年,6个大棚收入12万元,纯收入大概有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