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召开的海南七届省政府第二次会议上,海南省省长沈晓明直面问题,列举了海南各级政府执行力不强的十大现象,并找出“病根”,开出药方,以十四招提高政府执行力。
一、政府执行力十大毛病
1.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下基层存在“四多四少”。2017年,省政府班子成员开展调研296次,绝大多数调研是提前通知的,不提前通知的不到10%。
2.文山会海、不求实效。习惯以会议贯彻会议,传达会议只求“第一时间”,不求实际效果。“有时我调研结束刚回到办公室,就已经收到有些市县落实我讲话的贯彻落实意见。”沈晓明说。同时,“文山”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海南是小省,但就发文数量来说却是“大省”。2017年,以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发文的数量达332件,差不多一天一个文。同年,贵州以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发文的数量是116件。
沈晓明认为,从发文质量来看,篇幅普遍冗长,动辄达几十页,有的虽然只有六七页,但客套话、“车轱辘话”占了两三页。有的公文内容重复,不顾省情,照搬照抄上级和兄弟省份同类型文件内容。有个省直部门印发的文件,与国家部委印发的文件相似度达90%,仅把我国改成我省,把中国改成海南。
3.急功近利、表面文章。很多工作乍一看很不错,但经不起仔细看,“面子”不错,“里子”不行。政务信息化方面,全省558个非涉密信息系统全部打通,但目前只能算是接入率100%,离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
4.有头无尾、虎头蛇尾。海南2017年招商引资签约396个、协议投资额6000多亿元的项目,竟然有251个签约项目尚未开工,累计完成投资仅仅270多亿元。
5.推诿扯皮、不敢担责。最典型的是“新官不理旧账”。有企业反映,当初地方政府在招商过程中曾向企业承诺的优惠政策,在招商成功后政府立即变卦,或者因人事更替或政策变更致使承诺无法兑现,影响政府形象和投资环境。
6.畏首畏尾、不敢碰硬。有些地方一味求稳怕乱,根本就不愿意打击“两违”和推进棚户区改造;有些单位不愿意去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怕麻烦,怕审计,甚至上级给的钱都不要,有的地方觉得和企业打交道,怕人说三道四,不想、不愿帮企业解决问题,不愿为项目建设服务,导致有些地方几年都没有一个像样的项目。
7.消极搪塞、冷漠怠慢。营商环境分析报告反映,一家企业在所有手续完备的情况下,一个林权证用了3年还没有办妥,一家沉香花梨种植企业先后被盗45次,没破过一次案,每次向公安部门反映并提供证据,但公安部门登记一下就杳无音信。
8.工作疲沓、效率低下。有个省直部门制订一个全省“十三五”专项规划暨实施方案,2018年6月才提交政府常务会,“十三五”过去差不多一半时间了,才起草上报。
9.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一些地方和部门视规定为无物,视制度为摆设。文昌清澜污水处理厂管网问题,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2017年9月就已指出这个问题,然而9个月过去了,原计划在2018年6月动工建设的管网,至今仍然停留在文字上。
10.暗箱操作、吃拿卡要。有些单位和干部在执行落实中,没有严格按政策和规矩办事,存在乱作为和违规落实问题。审计报告显示,2012年至2017年,审计发现骗取保障房待遇有1857户。还有财政供养人员、服刑人员被纳入扶贫对象或享受廉租房。
二、找准病根开药方
沈晓明认为这十个毛病的病根有四个方面。
1.政治敏锐性不强,大局意识不够。一些市县和部门政治敏锐性不强,对中央方针、路线、政策的学习、理解、把握不够,执行力不强,有的甚至对中央严格明确的不了解、不掌握,触碰了中央的红线。
2.制度不够完善。一些地方和部门规章制度往往是说在嘴上,没有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导致出现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稀奇事。2015年某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不合格,全省倒数第一,但在生态省建设工作考核中却是正数第一。
3.学习提升不够。有些同志不学习文件、不研究政策、不钻研业务,习惯于用老思维、老套路、老办法抓工作。
4.工作作风不实。沈晓明表示自己到海南工作以来,到各地调研,几乎每一次都能看到基层基础工作不扎实、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就如何提高政府执行力,海南省人民政府制订了十四条措施。包括不折不扣落实上级决策部署,高质量决策,落细落实责任主体,完善沟通协调机制,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严格依法履行职能,提高会议实效,精简发文,加强督查、改进检查考核方式,深化政务公开,把执行力效果作为奖惩依据,强化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工作职能,发挥班子核心作用等。(来源于:领导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