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
(2022-2025年)
为深入落实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总体要求和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实施强工业行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工业强省、产业兴省意识,推动工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向好、争先进位,不断增强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三新一高”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国资国企引领带动作用,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找,推动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增强产业活力和产品竞争力,实现工业提质增效新突破,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二)主要目标
1.总量规模进一步做大。“十四五”期间,工业增加值、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分别增长7%、15%、10% 以上。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由“十三五”末的2289亿元、2021年的2850亿元突破4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十三五”末的25.4%、2021年的27.8%提高到33%左右。
2.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力争由2021年的1371户增加到2600户;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由2021年的6%、10%提高到10%、15%以上。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由2021年的0.7% 提高到1.5%;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由2021年的8%提高到15%。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加快,规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5%、80%、60%,比2021年提高22个、31个、155个百分点以上。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三五”末下降13.5%,1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6%,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由50%提升到55%,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6.6%提高到30%。
3.工业体系更加完备。到2025年,千亿级产业链(集群)达到7个,石油化工和煤化工、有色冶金、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军民融合产业链(集群)产值由“十三五”末的5000亿元、2021年的5400亿元增加到1.1万亿元;省属国有企业通过“6+1”行动,力争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动力电池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先进钢铁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煤化工、铝材深加工、中医药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园区发展加快,到2025年,预计兰州新区工业总产值从2021年的503亿元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25%;白银高新技术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500亿元以上,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个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4.市场主体更加壮大。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到2025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数量由2021年的5.6万户增加到7.5万户,其中工业企业由2021年的3.3万户增加到5万户,现上工业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2037户增加到3000户,回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由2021年的41户增加至100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269户增加到500户。
二、重点任务
旗帜鲜明强工业,做好“五量”文章。实施稳增长、优质企业培育行动,做大总量;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绿色低碳发展行动,盘活存量;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力行动,提高质量;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引入增量;实施强化园区承载能力、数字赋能、弘扬企业家精神行动,增强能量。
(一)实施稳增长行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工业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确保“十四五”期间工业经济年均增长7%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全面落实国家发改委等 12 部委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在强工业2022年稳增长行动计划中逐项贯彻落实。
1.加强能源要素安全保供。进一步加强能源生产和供应能力建设,加快推进酒泉、金昌、张掖、武威等风电基地建设,建设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和陇东千万吨级油气生产基地,建成新庄、五举、甜水堡二号井、邵寨、赤城等一批大中型现代化矿井,建设高可靠性智能化电网,全面提升能源生产、储备、运输能力。制定能源保供应急预案,做细做实能源电力保供工作,保障重点用户用能需求。到2025年,全省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2447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产量7000万吨、原油产量 1140万吨、天然气产量20亿立方米;电力装机规模达到12680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8122万千瓦、占比由2020年的 42%提高到64%。(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国网省电力公司、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以下每项工作措施均须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2.保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强大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制造业内部、制造业与其他产业门类之间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促进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实现产业国内国际循环协调联动、相互促进。建立完善产业链供应链苗头性问题预警机制和问题清单,加强分析研判,积极应对突发情况,及时处置潜在风险。分级分类分行业梳理龙头企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核心配套企业名单,及时协调解决资金、用工、原材料、用能、物流等实际问题,防止企业出现停产停工。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动引领作用,在产供销、要素配置、仓储物流、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等方面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推进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形成更加稳固的“核心企业+战略合作伙伴”链网。发挥中央在甘和省属企业带动引领作用,在预付款项、货款回收、原材料供应、项目发包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转产配套大企业,提高省内产品替代率,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政府国资委、省商务厅)
3.促进重大项目投产见效。建立省、市、县三级重大项目滚动储备库,“十四五”期间推动实施已谋划的2058个500万元以上总投资9100亿元的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年均建成投产项目超过300个。对重大项目落实领导包抓机制,建立工作专班,为项目前期、建设、投运提供全周期、全要素的服务保障。采取一事一议、开辟“绿色通道”等方式,加快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推动具备条件的项目抓紧上马,能开工的尽快开工;加大在建项目调度分析,紧盯项目建设困难问题,建立清单台账,挂账销号,推动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对已建成的项目,协助做好生产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尽快投产达产。(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
4.做大规上企业总量。推动已入规企业实施“三化”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充分释放现有产能,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新项目投产达产创增量,拉动全省工业每年增长4个百分点以上,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定在60%左右。完善“规下转规上”培育库,加强入库培育、动态调整和跟踪服务,"一对一”实行精准帮扶,推动新企业、新项目尽快入规"十四五”期间,每年力争新增规上企业300户以上,"拉动全省规上工业每年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0%左右。(责任单位:省工信厅)
5.发挥骨干企业“压舱石”作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企业紧盯市场需求变化,增加适销对路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与央企总部对接,确保执行总部指令性生产计划的原油加工、卷烟等企业产量总体稳定,电力、煤炭、新能源等行业央企做大做强,确保占全省工业总量的比重保持在50%左右。发挥省属企业“排头兵”作用,“十四五”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净利润等质量效益实现“倍增”目标,占全省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20%以上。支持工业主导型县城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基础好、潜力大、链条长、竞争力强的地方骨于企业,力争占全省工业总量的比重超过30%。(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政府国资委)
6.发挥重点市州支撑作用。兰州、庆阳、嘉峪关、酒泉、白银、金昌、天水、平凉等8个市州工业占全省工业总量的85%以上,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谋划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大项目,培育优势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力争“十四五”期间工业年均增速高于全省水平。兰州市打造石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冶金等4个千亿优势产业集群,培育航空航天等8大支柱产业集群,“十四五”规上工业年均增长7.5%。庆阳市打造千亿级综合能源、百亿级精细化工和数据信息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以上。嘉峪关市做精做强以钢铝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酒泉市做大做强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矿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培育石墨、氢能、新材料和核产业等新增长领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白银市突出有色加工和精细化工,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陶瓷建材,发展煤炭高效清洁综合利用等,“十四五”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3%。金昌市推动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转型升级、打造化工循环产业链、加速发展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天水市打造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医药食品、建筑建材等优势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平凉市打造煤电化和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兰州新区打造绿色化工、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构建先进装备制造、城市矿产和表面处理、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3个500亿级产业,形成数据信息和生物医药2个百亿级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其他市州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加快产业兴市步伐,稳步提升在全省工业总量中的比重。(责任单位;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
7.加强和改进经济运行调度。加强宏观形势所判,完善监测预警机制。落实省市县三级调度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月度调度、专项调度、分级调度、分行业调度,密切关注各市州、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运行情况,加强精准调度、科学预判、有效应对。发挥驻企联络员和工作专班机制作用,完善企业反映问题调度台账,协调解决企业反映问题。加强对各市州稳增长、稳投资和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季度评价,强化压力传导,压实工作责任。落实国家出台的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推动财政税费、金融信贷、保供稳价、投资和外贸外资、用地、用能和环境等政策落地。(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政府国资委)
8.统筹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完善企业疫情防控工作责任制,强化网格化疫情防控管理,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规范化工园区安全管理,落实《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完善化工集中区认定管理。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分级分区管理,坚持精准实施企业生产调控措施。(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应急厅、省卫生健康委).
(二)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行动。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或企业联盟对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进行优化整合,主导构建产业生态圈。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发挥大型企业技术、标准、质量、平台等引领支撑作用,促进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发挥大型企业技术、标准、质量、平台等引领支撑作用,促进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的供应链创新链,强化要素共享、设备互联、生产协同,建立紧密合作、互利共赢的市场化协作网络。
1.积极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实施工业强省的主力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突击队。稳妥有序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制造业企业改制重组,建立上下游协同、创新能力强、具有产业生态控制力的制造业企业集团。对部分省属国有企业集团进行优化重组。到2025年,力争有一批企业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级、1000亿级、500亿级,力争一批企业跻身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企业500强。金川集团瞄准世界一流,努力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企业。白银集团打造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有色金属运营商。酒钢集团做精做强钢铁产业,做优做活有色产业,建设现代化企业集团。兰石集团做强拓宽新能源装备产业链,打造国际知名高端能源装备企业集团。兰州石化公司减油增化调结构、绿色低碳促转型,积极创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责任单位:省政府国资委、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工商联)
2.加大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有建立并动态更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开展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专项行动。到2025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实现突破,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产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00户。鼓励和支持我省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加强工艺研发,提高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努力成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引导中小企业提高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发展能力及水平,争取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责任单位:省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3.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制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产品或服务目录,鼓励大型企业开展供应链配套对接,推动中小企业融入细分产业链。发挥大型企业技术、标准、质量、平台等引领支撑作用,促进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型企业的供应链创新链,强化要素共享、设备互联、生产协同,建立紧密合作、互利共赢的市场化协作网络。引导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稳定原材料供应和产销配套协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资采购,市场营销、资金融通等方面配套协作,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发展生态。(责任部门:省工信厅、省政府国债委)
4.开展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全面落实纾困惠全政策,严格执行《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争取国家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资金,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扩大担保业务、降低担保费率;引导优质中小企业在“专精特新板”挂牌。(责任单位:省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5.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发挥涉企政策精准推送和惠企政策“不来即享”服务平台作用,加快政务数据联通共享,实现惠企政策“即申即享”。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到2025年分别达到150家、50家以上。(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人社厅、省科技厅、省贸促会)
(三)深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持续落实“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要求,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1+N+X”攻坚战,分行业做好产业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进1497个总投资7412亿元的产业链重点项目建设,补齐短板、锻造长板,统筹推进高端产业发展和中低端产业升级,促进各产业门类合理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协调发展。
1.建设7个干亿级产业链,(群)。13个百亿级园区“十四五”期时,做强做优石油化工和煤化工、有色冶金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力争产值由2021年的1416亿元、2583亿元分别增加到3000亿元和3500亿元规模;加大培育5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链(群),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由 2021年的207 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新材料由2021年的700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1600亿元,电子信息由2021年的510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生物医药由 2021年的176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军民融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规模。到2025年,预计兰州新区工业总产值从2021年的503亿元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25%;白银高新技术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500亿元以上,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个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国资委、省委军民融合办)
2.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落实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重点产业链实施方案,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产业,每年谋划实施一批石化、有色、钢铁、煤化工、新型化工、食品加工等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着力提升技术含量,加快实现工艺和装备迭代更新,加快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不断扩大适应市场需求的工业产能。(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国资委、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
萍水相逢:
3.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军民融合等新兴产业。
发挥我省铜、镍、钴、电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动力电池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先进钢铁材料等新材料,加快推动“原材料”变为“新材料”,推动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20万吨高档电解铜箔、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兰州宝航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10万吨负极材料、金川集团 10万吨锂电池正极三元前驱体、金拓锂电8Gwh磷酸铁锂方形储能电池、天水杰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等延链强链项目建设,建设兰州、白银、金昌新材料生产基地,电池新材料产业产值由2021年的100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1100亿元,并带动电池模组、新能源汽车等中下游产业发展。
扶持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链重点企业做强做大。推进中国生物西北地区科技健康产业园、兰州生物所年产20亿剂重组新冠疫苗车间、中农威特基因工程疫苗车间、天水旭康药用玻璃管及制瓶、奇正藏药医药产业基地、陇西一方现代中药自动化提取生产线四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中科院近物所重离子治痛装置技术推广和产能提升。推动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增强承载能力和生物医药专业化服务能力。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由2021年的176亿元突破1000亿元。
一体推进风电、光伏、新能源装备制造、储能、现代绿色高载能等上游原材料和下游消纳产业发展,形成风、光、水、火、核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的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产业新格局,推动储能和分布式能源、氢能等产业加快发展,加快玉门油田160兆瓦光伏制氢、酒钢集团120万千瓦智慧电网及新能源就地消纳示范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推动东旭硅碳产业园、中车风能科技有限公司玉门分公司智慧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风光电装备制造业重点项目建设。到2025年,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由2021年的207亿元达到1000亿元。
扩大天水华天集成电路多芯片封装规模,做大天水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兰州软件园、张掖智能制造产业园、平凉智能光电产业园,争取产值分别达到320亿元、80亿元、40亿元、30亿元左右。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由2021年的510亿元达到1000亿元。
推进中核甘肃军民融合产业园、兰州航天军民融合产业因、银光光气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军民融合产业“十四五”达到1000亿元以上。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政府国资委、省委军民融合办)
4.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深入落实工信部等十部门《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工业发展新空间;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对接合作模式,聚焦强链补链搭建产业合作平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抢抓发达省份制造业“腾笼换鸟”的契机,紧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大力引进智能装备、数字智能、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项目。主动与重庆、四川、山西、广西、内蒙古、陕西、山东、天津等8省区对接,落实产业合作专项行动计划;与陕西在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方面深化产业互补,推动“关中城市群”建设;落实与山东、天津东西部协作机制,积极引入农副产品深加工、中医药等产业项目,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创新合作模式,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探索不同市州整合资源共建同一承接转移区,创新产值、收益、用地等指标共担共享新机制。(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商务厅)
5.发挥链主企业作用。支持大型企业集团、链主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通过梳理产业链堵点和难点,明确产业链发展优势及短板,挖据差异化发展环节,进行产业精准定位和施策,联合中小企业共同打造样化、有色冶金、新材料、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培育一个企业、完善一个生态、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的链式反应。每年培育确定25个细分产业链“链主”企业,到2025 年总数达到150家以上。(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政府国资委)
(四)深入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行动。全面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每年组织实施300项左右、总投资754亿元项目,大力推进钢铁、有色、石化、煤炭、建材等传统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瞄准高端、智能、绿色、服务等升级方向,加快新技术新工业新材料新设备应用,补齐质量、管理、标准化、节能环保、安全等发展短板,加快建设高端智能绿色的先进制造体系。
1.推进高端化改造。瞄准同行业先进水平,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更新改造,持续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发展高端产业集群,围绕培育壮大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培育壮大一批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的龙头企业。(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发展改尊委、省市场监管局)
2.推进智能化改造。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培育企业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工业企业业务流程和设备上云上平台,加快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体系,加大5G+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推动规模以上企业“上云”。做好规模以上重点企业智能化诊断咨询工作,开展企业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认定工作。推动白银集团西北铅锌冶炼厂熔铸车间5G+数字化车间示范等项目实施,扩大酒钢西沟矿5G+智慧矿山等示范效应。统筹全省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重点行业工业大数据中心,引导支持金昌紫金云、酒泉云计算(大数据)、庆阳云计算等数据中心,不断提高云计算大数据等服务平台支撑能力。到2025年,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量质并进,新模式、新业态大范围推广,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30%规上重点工业企业完成智能化诊断咨询,重点支持15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新培育认定省级智能工厂8家、数字化车间80个,建成100个以上的智能工厂(车间)。(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政府国资委、省大数据管理局、省通信管理局)
3.推进绿色化改造。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建设绿色产品、工厂、园区、供应链、工业节水型企业等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绿色设计,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到2025年,力争培育省级绿色工厂120家,绿色工业园区5家,绿色产品30个,工业节水型企业30家。推进32台机组煤电节能降碳改造、21台机组灵活性改造、23台机组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十四五”期间计划总投资39.5亿元,到2025年,全省常规燃煤机组平均供电煤耗由2020年的318克/千瓦时降至310克/千瓦时,预计节约标煤 1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0万吨以上。(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
(五)实施“三提一攻关”数字赋能行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工业互联网提档升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信息产业链标志性工程攻关,加快推进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全面增强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用数据服务的能力。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5%、80%、60%。
1.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支撑能力。全面推进5G网络建设,加快5G独立组网规模化部署,有序推动5G、千兆光纤网络、IPv6等新型网络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到2025年建成5G基站4.5万个以上。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打造省内重点城市出省15 毫秒时延数据传输圈。支持基础电信企业与重点行业工业企业深度合作,加快工业企业内外网改造,支持“东数西算”全省统一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全省数据中心一体化集聚发展,推动兰州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方向)、北斗导航位置服务甘肃分中心建设。(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
2.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依托甘肃省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不断优化完善甘肃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云平台、甘肃省工业互联网等平台功能,提供工业资源集聚共享、工业数据集成利用、工业生产与服务优化创新等服务,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甘肃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有色、冶金、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依托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十四五”期间打造5个以上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标杆,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应用模式,形成工业互联网行业创新应用指南和最佳案例集。组织开展“两化”融合度评估,引导企业逐级或跨级提升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水平。(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通信管理局、省政府国资委)
3.持续深化行业融合应用。完善推广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全面增强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用数据服务的能力。加快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体系,以集成创新,垂直行业应用为重点,“十四五”建成2-3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面博装备制造、石化、有色冶金等行业,推进生产过程数字化监控及管理,加速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和工业数据集成共享,培育和推广一批流程管理解决方案。支持软件企业和科研院所研发工业APP开发工具,推动工业APP 协同开发、持续集成和自动部署。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核心及配套产业,推进重点工业企业能源管理、设备管理、供应链及金融、智慧物流等典型应用上云上平台。(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通信管理局、省政府国资委)
4.深入推进5G垂直应用。强化企业在5G应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释放消费市场、垂直行业、社会民生等方面对5G应用的需求潜力,开放5G应用场景,培育5G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应用的新业态、新模式,激发5G应用创新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通信管理局、省政府国资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商务厅)
5.深入开展标志性工程攻关专项行动。发挥甘肃省集成电路制造材料创新联合体等平台作用,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及材料等“卡脖子”领域实现技术创新与突破。指导企业谋划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好项目、大项目,引导本地中小企业加速形成配套能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提升产业竞争力。到2025年,力争全行业建成1-2个国家级或国家地方联合共建信息技术创新平台,培育10-20家省级技术创新平台,重点企业平均研发强度力争达到5%,电子信息产业知识产权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培育 1-2家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10家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30-50家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的优势企业。(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政府国资委)
(六)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甘肃制造竞争力。到2025年,新产品新工艺备案数量累计达到1000个,比2021年增加670个,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5%。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兰白科技创新实力,推动兰白自创区和兰白试验区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加速落地。以企业为中心深化产学研结合,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促进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入合作。支持兰州石化、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等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研发新工艺、新材料,持续增加新产品数量和质量。实施高校院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整合重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平台开放和技术共享,聚焦碳中和、人工智能、电池及其材料、芯片封装材料和工艺、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创新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双创”工程,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和双创示范基地。到2025年,新增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示范企业,全省省级创新平台数年均增长8%,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突破350家,行业技术中心85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
2.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增强运用能力和服务能力,深入合作交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管理运营为一体的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知识产权运用体系相互衔接。聚焦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等优势产业开展专利导航,形成一批专利储备初具规模、专利质量整体较高、专利布局科学合理、专利结构明显优化、具有产业发展优势的专利组合。到2025年,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2件,年均增长6%;商标有效注册量达到20万件,年均增长7.5%;专利质押登记融资金额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9.8%;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到500亿元。(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金融监管局)
3.质量管理上台阶。鼓励工业企业实施质量体系认证,对通过“QMS”(质量管理体系)、“EMS”(环境管理体系)、“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HACCP”(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四类认证的企业,在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评价考核中,优先予以考虑。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积极应用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生产等方法,支持开展质量管理(QC)小组、质量信得过班组等评选活动。发挥好标准引领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专利化、重点专利标准化。落实工信部《数字化质量管理实施指南》,指导企业围绕产品创新数字化、生产运营智能化等提高质量设计、在线诊断、产品溯源等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能力。(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信厅)
4.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加强陇药大品种大品牌培育,支持中国生物集团在人用疫苗、美容生物制品、血液制品三个方面快速突破。提升牛奶、玉米种子质量品牌形象,把河西走廊打造为国内最大的绿色奶业和玉米制种基地。打造“甘味”品牌集群,培育形成省级“甘味”公用品牌、60个市县区域分用品牌,500个企业商标品牌。(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务。有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
(七)实施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能力行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两膀延伸,促济生产性服务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到2025年,争取新培育3个省级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示范区、40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示范企业、1-2家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和60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力争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2-3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个。
1.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开展制造服务业主体培育行动,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商务咨询等服务,培育服务行生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内部服务机构成立专业服务企业,实现主辅分离,提高专业化服务供给体量。鼓励发展面向制造业全过程的专业化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提供商,加强机构资质管理和能力建设。推行面向制造业的研发、制造、交付、维护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鼓励专业服务机构参与制造业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
2.大力提升工业设计能力。围绕工业主导产业、关键技术和基础领域,依托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积极引进先进科技资源要素,鼓励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和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和智能化发展,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品牌效应明显、配套功能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示范区。促进工业设计成果转化应用,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传统领域为重点,建设涵盖外观设计、结构设计、试验认证、环境设计、工业生产线设计等服务内容,促进工业设计成果转化应用。(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科技厅)
3.以数字服务赋能制造业。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各环节应用,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制造业设计研发能力提升建设,开展关键设备自动化改造、主产线数字化升级、企业内网安全防护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支持一批工业互联网5G应用项目实施。推动线下实体服务和线上数字服务相融合,发挥线下资源优势,构筑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经营发展模式。(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
(八)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大力推进新能源建设,着力推进能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涉冶涉交涉建等重点行业绿电替代和重点领域碳减排,提升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提高制造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制造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比,“十三五”末下降13.5%、18%。
1.大力雅进新能源建设,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新旧能源有序禁代。落实国家光伏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和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要求,以我省570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纳入国家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光基地规划布局为契机,加快我省风光电新能源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省风光电装机由2021年的2897万千瓦突破8000万千瓦,其中:风电3853 万千瓦、占发电装机的30.39%,光伏发电4169万千瓦、占发电装机的32.88%,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超过60%。全省发电量由 2021年1931亿千瓦时增加到2936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1%,其中:火电1506亿千瓦时、占发电量的51.29%,水电400亿千瓦时、占发电量的13.62%,光伏发电340亿千瓦时、占发电量的11.59%,风电690亿千瓦时、占发电量的23.5%;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430亿千瓦时、占发电量的48.71%。加快推进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建设,适时启动酒湖直流输电工程后续配套风电项目,推动酒泉地区向特大型风电基地迈进,持续拓展金(昌)张(掖)武(威)风电基地规模,扩大白银、定西、庆阳地区风电装机规模。推动陇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配套风电项目和定西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全面建成通渭风电基地和武威松山滩风电基地。优先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开展规模化建设,实现太阳能发电与荒漠化治理。"生态修复、农牧业融合发展,重点支持“光伏+治沙:“光伏+衣牧业”“光伏+工矿废弃地、采煤沉陷区治理”等具有多种生态效益的光伏项目。推动兰州、张掖等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对已有勘察成果项目的产业化,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快速转化。加快一体化能源开发,按照“风光水火核热”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同步发展的思路,谋划布局清洁能源、调峰电源、外送通道、储能电站、储能电池等项目。(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国网省电力公司)
2.推动涉冶涉交涉建等重点行业绿电替代。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以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推动新能源和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布局建设若干全产业链式的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以基础材料、绿色化工、大数据等为重点,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带动下游消纳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绿电向涉冶、涉交、涉建企业重点项目、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倾斜的政策机遇,支持省内企业能源替代、降碳减碳,结合自身行业特点,深入研究产业项目绿电应用途径,持续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淘汰落后工艺和产品,加快推动钢铁,有色、石化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支持酒钢集团、金川集团、白银集团等大型工业企业通过就地渡网脱负荷方式,持续提高企业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有效降低碳排放量。(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
3.推进重点领域碳减排。实施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重点领域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鼓励具有废钢、电价、市场等优势条件的高炉-转炉长流程钢厂通过就地改造转型发展电弧炉短流程炼钢。有序引导兰鑫钢铁电弧炉短流程炼钢发展,支持酒钢集团榆钢钢铁公司开展短流程炼钢工艺技术研究和建设。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推进石化产业由“一油独大”向“油化并举”“减油增化”转变,尽可能提高烯烃、芳烃等基础化工原料产品比例,为下游高端新材料、专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优质原料保障,进一步拓展炼化行业发展空间。推动利用5G/6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对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行业重点工艺流程和设备升级改造,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绿色产品、工厂、园区、供应链、工业节水型企业等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
4.提押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大力推行绿色设计,推动工业企业持续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引导企业主动提升清洁生产水平。鼓励工业企业对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艺环节采用过程减污工艺和设备,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坚决淘汰《国家限期淘汰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工业固体废物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名录》内的工艺设备,推广应用国家鼓励的工业节能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强工业企业节能节水宣传力度,进一步落实甘肃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大力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强化工业生产过程中大宗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冶炼废渣废硫酸等大宗工业废弃物利用水平。引导再生资源企业积极争取国家规范条件准入,持续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围绕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造纸、纺织、食品等废水排放量较大行业,选择改造条件相对成熟、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园区和企业,稳步推进废水循环利用技术改造升级,综合施策、分业推进,提升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废水排放量。(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
5.加强绿色低碳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以及高效率太阳使电池,可再生能源制氢、可控核聚查、客镇工业流程再适等低碳前沿技术次关。推进规模化碳捕策利用为封存技术研友,水范和产业化应用。培身一批节能降缓和新使源技术产品场禁流家重点实物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深入研究支撑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友好并网的智能电网技术。加强氢能生产、储存、应用关键技术示范和规模化应用。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生态环境厅)
(九)实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行动。把6个国家级、40个省级园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引领区、体制创新先行区和高水平营商环境示范区。到2025年,预计兰州新区工业总产值从2021年的503亿元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25%;白银高新技术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500亿元以上,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个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1.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各园区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资源禀赋,重点扶持1-2个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形成“差异化定位、错位式联动、互补型统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紧贴功能定位,量身制定产业链条图,培有形成主导产业明确,产业链条完善、综合配套完备的产业集群,构建布局合理、良性互动、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工业园区发展格局。健全项目投资强度和行业产出效益规范,提高因区准入门槛。(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工信厅)
2.完善基础设施。坚持适度集约原则,集中要素和资源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引导园区加快标准化厂房、企业孵化器等生产性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5G优先在国家级园区和规模较大的省级园区布局建设,有条件的园区积极推进园区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推行园区企业上云服务。支持园区以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创新基地。(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通信管理局、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工信厅)
3.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按照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要求,制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开展降碳改造,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加强园区污染集中治理,推动具备条件的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实现园区能源、水、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二氧化碳、固体废物、废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工信厅)
4.创新管理模式。推进改革创新,好持园区向“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模式转变,加大向园区放权赋能。加强重点园区运行情况调度监测,给作引进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和第三方运营机构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园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合作共建,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探索托管、共建等园区合作新模式,建立产业转移协调机制,鼓励发展“飞地经济”。(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工信厅)
(十)实施弘扬企业家精神行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企业家主动担使命扛责任,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加强优秀企业家和人才培育,打造一支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全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以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重点,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1.企业家主动担使命扛责任。发挥国有企业引领作用,勇担政治、经济、社会三大责任,摒弃小富即安思想,带动企业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民营中小企业聚焦主业谋发展,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责任单位:省政府国资委、省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探索建立企业家容错纠错机制,以发展论英雄,以实绩论功过,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总结优秀企业家典型案例,大力宣传报道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凝聚崇尚创新创业正能量,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舆论氛围。(责任单位:省纪委监委机关、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政府国资委、省工信厅)
3.加强优秀企业家和人才培育。依托知名企业、高等院校和高端培训机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建立与央企、行业先进企业合作培养机制,每年择优选派人员参加培训和挂职锻炼。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全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定期开展中小企业领军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企业,打好“城校共生,校企共生”特色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新工科建设,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选择2-3所理工科院校通过多主体共建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引导企业家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甘肃”,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细券领域高技术技能人才。(责任单位:省人社厅、省政府国资委、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信厅)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依托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工作机制,省政府分管领导总协调,发挥好总链长、链长、执行链长部门、链主企业作用,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各地各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实化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实施方案落地落实。(责任单位:省工信厅)
(二)落实财税支持政策。发挥好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数据信息发展资金作用,创新数据信息、清洁生产、先进制造等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使用模式,支持强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力度支持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智能化诊断咨询,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落实《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若干措施的通知》确定的财税扶持、融资支持等有关惠企政策。继续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2022年全省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至1%,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充分发挥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的作用,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提高稳岗返还标准。(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税务局、省工信厅、省人社厅)
(三)发挥国有清本引领带动作用。实施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6+1”行动方案,依托省属国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煤基、文旅、中医药、现代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持,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资源整合、投资引领、结构调整的功能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推动产业发展。发挥省属企业间协同联动效应,开展联合投资,推动优势互补与实力整合,提升产业投资规模和效益。发挥财政引导基金和省属企业投资基金的功能作用,加大力度扶持上市后备企业,加强与省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协同,引导外来企业合资合作上市发展和培育上市后备资源。(责任单位:省政府国资委、省财政厅)
(四)加强金融支撑能力。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高新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放,支持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确保工业企业信贷投放稳步增长。落实国家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的政策要求,鼓励银行机构积极争取总行信贷政策和资源倾斜,更好满足企业信贷需求。支持工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工业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可转债、优先股等方式优化融资结构,支持工业企业通过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优化融资结构。落实煤电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政策,积极争取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降货款软策,推动金融机构加快信贷投放进度,支持碳减排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具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的金融机构在依法依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对传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和物流企业等建设和使用海外仓的金融支持。(责任单位:甘肃银保监局、甘肃证监局、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省金融监管局、省工信厅)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落实《甘肃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分工,相关责任部门牵头围绕打造千亿级产业链,推动实施千亿产业招商突破行动。各市州聚焦特色产业,实施产业链招商行动。依托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和全省开发区等重大平台和载体,实施招商引资突破行动计划。实施招大引强突破行动,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等“三个500强”企业,以及各类优质创新企业、行业隐形冠军、细分领域小巨人等开展招商。省工信厅编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目录,明确招商重点和方向。各地各部门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行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合作招商、境内外融资、“互联网+”等新模式,推进招商引资主体多元化、模式多样化、对象精准化,积极支持制造业引进外资,加大对制造业重大外资项目要考保障力度,推动外资项目早签约、早投产、早达产、结合国家最拆版《鼓励外商投老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端制造等领域。鼓励外贸企业与重点航运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构建稳定的航运渠道。引导行业协会组织中小微外贸企业与航运企业进行直客对接。稳定运营中欧、中亚、南亚公铁联运、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和中吉乌中亚新通道等4向5条国际货运班列,支持企业依托国际货运班列扩大出口。(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经合中心、省工信厅、省政府国资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文旅厅、省委军民融合办、省生态环境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工商联)
(六)做好全生产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完善保供机制,提升煤电油气等能源要素保障能力。落实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优化考核频次,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避免因能耗指标完成进度问题限制企业正常用能;争取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政策支持,推动实施“十四五”期间符合重大项目能耗单列要求的产业项目。落实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对能效达到基准水平的存量企业和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在建,拟建企业用电不加价,未达到的根据能效水平差距实行阶梯电价,加价电费专项用于支持企业节能减污降碳被朱改造对大偷风光电基地建设、节能降碳改造等重大项目,加快规划环评和成目环评进度,保难尽快开工建设。做好铁矿石、化肥等重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保供稳价,进一步加强大宗商品价格监测预警。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开展战略性矿产调查、勘查,实施找矿突破行动;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支持重点企业在境外加大建设铁、铜、铝、镍、钴、稀贵金属等矿产资源生产基地;支持企业投资开发铁矿、铜矿等国内具备资源条件、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矿产开发项目;推动废钢、废有色金属、废纸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城市矿山”对资源的保障能力。为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推动落实重大项目由省级统筹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政策。开辟重大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即来即办、快审快批,依法及时审批用地。支持产业用地实行“标准地”出让,充分运用现有各类支持政策,依法依规采取多种方式灵活配置产业项目用地,鼓励符合政策的各类产业用地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使用土地,有效降低项目用地成本。(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
(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组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升级行动,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以政务服务为核心,推行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环域统一审数等改革,提升“一网通办”和跨区域办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幅养质量和办事效率。保障公平竞争权益,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坚决破除所有制歧视、大小歧视、新老歧视,激发和保护市场主体活力。全面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强化稳外资政策宣讲,提高政策知晓度,确保内外资企业同等享受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给予奖励。推进“电子税务局”建设,持续提升纳税人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的便利度。(责任单位: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八)加强考核激励。将强工业行动落实情况纳入工作绩效考核范围,对工作措施有力、成效明显的部门、市州进行通报表扬,并在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相关市州倾斜支持。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省委省政府对推动强工业行动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企业家通报表彰。(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工信厅)